疫情籠罩之下,
人們對種菜的興趣空前高漲。
近年來,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大都市中,
“屋頂種菜”成爲潮流,
市民不用跑到郊區,
而是就近在屋頂租一塊田,
做“都市農夫”,實現蔬菜自由;
屋頂農園還成爲一種社交方式,
大家在這裏分享種植經驗、交換收成。
“雲耕一族”打造的香港39層高樓上的屋頂農場
深圳某青年公寓屋頂一角的菜園
一條采訪了位于深圳、香港的屋頂農夫,
以及屋頂改造的設計師,
他們分享了種菜體驗,
以及如何低成本、可持續地實現屋頂種植。
“都市人總是忙碌,
與其等大家閑下來去郊區看兩眼田地,
不如反過來讓耕種滲透整個城市。”
我們也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屋頂農場做了一次觀察,
在東京、曼谷、新加坡市等快節奏城市中,
車站、停車場、學校的屋頂,
都開始搭建農場,
屋頂種菜成爲一種保證食物安全、
改善自然環境、讓都市人解壓的重要生活方式,
而且,在後疫情時代加速發展。
編輯 葉荔 倪蒹葭
責編 陳子文
深圳南山區鳥瞰,下方爲青年公寓樓頂的“南園綠雲” 攝影©吳嗣銘
坐標:深圳
進入深圳南山區城中村,平房密布,附近工作的年輕人就近擇居。今年春天,深圳疫情突然嚴重,一度進入“封控”狀態。
居住于青年公寓的June,在和鄰居們一起等待物資的時期,幾乎天天上屋頂收獲。一排排綠色的種植箱,源源不斷地爲田主們帶來隔離下的慰藉:青菜、辣椒、青蔥,長勢喜人。
上:改造後的屋頂“責任田”區域 攝影©吳嗣銘 下:June在屋頂的收獲
8年前,June從江西來深圳,從事媒體推廣,2020年搬入這棟公寓,去年末屋頂經改造,“責任田”一出現,她第一時間就參與了。
“封控期小米辣賣到50塊一斤,但我們還是每頓不少嘛……”聊起“責任田”,她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左:日常維護 右:爲作物爬藤做的簡易支架
June的“責任田”,由四個種植箱組成,約1㎡,租金每年300元,折合下來,一天不足1元,青年公寓的管理團隊負責基礎維護。她工作忙,一般周中下班後及周末上去打理,每周兩三趟,澆個水、施個肥。
她最近種了檸檬樹、小番茄,看到相鄰的種植高手,也在挑戰百香果、向日葵,要爬藤的,容易長蟲的,難度就高一些。近來,外圍還多出一圈竹子,竹筍也在蹭蹭地冒頭。
改造後的屋頂平台 攝影©吳嗣銘
公寓樓共6層,集體所有,經改造後提供300間房出租,多爲三四十平的單間,住的也多是青年。
屋頂的總面積近1000㎡,主持改造的是深圳的一十一建築事務所。主創建築師謝菁告訴我們,去年,南山區城管發起了10座社區花園共建項目,這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落在半空中的“漂浮的綠雲”。
“責任田”區域
團隊改造了其中的400㎡,分遮陽區、活動區及“責任田”三個部分。“你在活動區做完一小時的瑜伽,然後就可以走到旁邊,看看栽種的菜。”
因爲預算受限,只能供100㎡左右的屋頂農園改造,整個方案做得極簡。
以網絡上淘來的塑料物流轉運箱,爲一個種植箱單元,共708個單元。未來,團隊希望減少塑料使用,讓種植箱更環保些。
種植箱內的覆土很輕,不會給屋頂帶來過重荷載,根系也不會破壞原來的屋頂防水面層。底部有很多孔洞,並設無紡布層過濾,澆水過量或者下大雨時,水可以沿著屋頂的豎向排水管排走。
遮陽棚的結構單元以2.1m×2.1m×2.7m(高)爲模數 每個空間單元的頂部由兩塊太陽能發電板組成 攝影©吳嗣銘
遮陽區也是重要一環。深圳夏天屋頂的暴曬,待10分鍾都是煎熬,謝菁團隊以太陽能光伏板爲材料,設計出頂篷裝置。遮陽同時,太陽能還能轉化成電能提供給租戶,一舉多得。估計5年後,就可以收回成本。
這片屋頂也針對周邊居民限時開放,乘坐電梯直達6層,就能上到別人家的屋頂,在果蔬花卉旁,欣賞深圳天際線。
有了“責任田”之後,原本花園需要的大量後期維護,也部分分攤到使用者手中,走出一條“更低成本、更可持續的社區綠化營造方式”。
晚餐現摘現做,屋頂兼具社交功能 圖源 ©一十一建築
附近的一家公司,最近也租下了一整排“責任田”,組織員工用收獲的蔬菜,舉行了一場火鍋派對。
日常,“田主”們也都通過微信群聯系,互相交流心得。
公寓的管理負責人,也是田主們的管理者Suki,也是一位90後,她告訴我們,播種收獲,成爲了大家聚在這個平台上交友休閑的新契機,就像“城市空中會客廳”。
過去3個月,勤快的她收獲了青菜、四季豆、黃瓜、辣椒、茄子,也邀請過農業專家爲“田主”科普,大家在雲田間學習如何防病蟲害。
她還告訴我們,收獲有機菜,心理解壓的同時,她跟母親的關系也更近了,“因爲老家就在農村,現在只要一請教媽媽種菜話題,她特別興奮,比我更有成就感。”
另一位田主Jane開玩笑說,“不過以深圳的氣候,你撒一把種子下去,就能冒芽了。”
謝菁(左二)爲附近居民介紹社區營建項目 圖源 ©一十一建築
謝菁也在屋頂認養了一塊“責任田”,還和團隊用了“模數化”做改建,方便快速推廣到更多屋頂。
“在屋頂快速建造的綠化,可以成爲後疫情時代的一方綠洲。”
在深圳,最核心的福田CBD區域的市民花田,已轉型成了市民農田,去年冬季種植了10000株玉米,今年春天迎來了大豐收。
梧桐島農場
也有不少企業園區,探索著各種模式的屋頂農園。在梧桐島,辦公樓宇之間有一大片屋面,供白領及市民愛好者播種。
在寶安區的一座工業園內,一座停車場屋頂,被改造成近2000㎡的景觀大平台。其中錯落有致的混凝土種植槽,深達1m,是在建造階段一體澆築的,種植農作物、花卉都不在話下,甚至小麥、水稻,都曾嘗試。
深圳城市農業的愛好者們,正在空中農園裏,連結成一個個健康、可持續生活的“樂活”社群。
坐標:香港
香港荃灣屋頂農場,夏季茂盛的瓜棚
林世昌(左)和農場種植指導
今年香港新冠疫情之後,林世昌發現來屋頂租田種菜的人比從前更多了,十幾人在排隊等一個種植箱空出來。
林世昌今年63歲,做了12年的天台農夫,他位于荃灣的屋頂農場約有970㎡。在25層舊工業大廈天台上,蝴蝶和小鳥穿越摩天大樓群,到這片混凝土沙漠中的小綠洲尋找食物,一排排種植箱、竹子支架、白色網紗、瓜袋、果蠅誘捕器和動物形雀鳥驅趕木板,組成了一個個種植空間。
農場的“芫荽花海”
租田耕作的市民
住在附近的市民可以租種植箱,自己控制播種、收苗,一個星期至少來一兩回,平時就由林世昌和園長幫忙淋水。也有很投入的上班族,在周一到周五上班之前,7:30到8:30習慣來種一個小時的田。種植箱裏的收成通常都不錯,36cm的深土田箱能結出30多斤的大冬瓜。
香港社會高度分化,市民通常被孤立于一個個由同事和朋友組成的小單元,而原本互相不認識的都市農夫,因爲共同的話題成爲了朋友,交流怎麽種青瓜、番茄,交換彼此的收成,以物換物,天台變成一個在周末聚會的場所。
“來租田的大概70%是女性,其中一半是上班族,她們一開始報名種植班來學習的時候,很多是戴著首飾、塗指甲油,我以爲不會特別認真,結果認真起來,把指甲都修平了,一開始還戴草帽,後來草帽都不帶了,持續好多年都這樣,整個人變了。”
剛長出的西瓜和收獲的番茄
屋頂農場一角。林世昌說,“夏季農作物生長旺盛,農夫心裏已經想著秋播的事”
在香港,真正新鮮的本地産蔬菜是一種奢侈品,這座城市的蔬菜自給率不到2%。
2010年,在鲗魚湧工業大廈天台,林世昌搭建了香港市區內首個天台農園——City Farm(都市農莊)。
他是一名廣告導演,2008年金融危機前,在香港、北京都有工作室,因爲廣告行業壓力很大,工作周期壓縮得厲害,經常熬夜,閑下來就需要很多時間去恢複自己。他和妹妹在香港新界區租了一塊田,作爲業余興趣持續耕種了幾年,當成一種減壓方式。
屋頂農場。雨水過多影響瓜果收成,在香港尤其需要排水性能好的種植箱
後來覺得與其去新界郊區這麽遠,不如嘗試就近在天台上種,正好朋友在鲗魚湧工業大廈有一間天台屋,天台空間也屬于業主,他就租下來,一開始什麽容器都拿來嘗試,最後發現台灣生産的一款種植箱很適合,透氣排水都好。
天台種植,尤其要注意泥土的重量,考慮到建築物的承重標准,需要用輕一些的混合土壤,並避免帶有沉質物的土壤,因爲屋頂的排水系統是爲雨水設計的。有了農場,舊工業大廈的頂層防水也需要重新再做。
屋頂小綠洲的蝴蝶和螳螂
農場想在混凝土叢林中生存並不容易。
第一次整體搬遷,是因爲鲗魚湧的工業大廈要做重建,林世昌把500個種植箱搬到了柴灣天台,跟業主簽訂3年合約。但隨後業主看到來租田的人越來越多,續約時便要求漲5倍租金,林世昌只好再搬遷,找到了目前的荃灣和觀塘兩處工業大廈的天台。
每搬到一個天台,都要適應這裏的小生態。荃灣的屋頂西北方正好是大山,冬天,東北季候風翻過山吹下來,每年有兩個星期會很冷,如果帶雨水,天台會下降到0℃(香港冬季氣溫一般不低于10℃),這是每年一度的挑戰,林世昌會准備好風擋和屏障,並且種能夠抵抗寒風的農作物,比如喜冷的生菜、迷叠香等香草,番茄加一層風擋也能熬得住。
天台農場變成“小鳥的食堂”,用網罩保護一下
天台不能建溫室,種植常常要面對自然挑戰,“病蟲害都會産生,我們需要觀察生態裏面的異動,比如飛鳥帶來的病菌,但其實,屋頂種菜比在地耕種的挑戰還是要少一點,畢竟跟自然環境隔了一段距離。”
“打擊之外,經常都有驚喜”,林世昌說起有一次台風來了,把他種了兩個多月的南瓜葉子全都吹跑,只剩下一條光溜溜的蔓,原以爲它活不下去了,但過了兩個星期,新葉已經冒出來,長到了手掌大小,後來結出全農場最大的瓜。“所以植物的修複能力很強,它反而長得更旺盛。”
市民種出的大冬瓜
林世昌目前搭建了800個種植箱,一半租出去,30%用來教學,20%自己耕種,家裏吃的一半蔬菜都自給自足,他希望天台農場能夠讓現代人反思——都市也可能是糧食來源地,而且所有人都能參與。
師生一起打造的香港大學屋頂農園
香港大學景觀系教授彭文輝做過城市模型推算,估算出香港可用于屋頂耕種的總面積有695公頃,比起400多公頃處于郊區種植蔬菜的活躍農地還要多。近年來,香港市區湧現越來越的天台農場。
彭文輝2012年在香港大學邵逸夫樓的屋頂搭建了農場,他和學生一起把泥土和堆肥拉上最後一段樓梯,學生們可以來認領自己的小塊田,課余耕種收獲。
“雲耕一族”打造的39層高樓屋頂農場
香港2015年還出現了“雲耕一族”,一個專門設計天台農場的社會企業。至今爲止,他們和業主、物業管理公司合作,在廢棄的直升機停機坪、商廈樓頂、學校天台搭建出了70多個屋頂農場。
比如位于香港最繁華地段的39層高的銀行中心屋頂,樓下的辦公室職員可以上來照料,水灌溉系統也配有定時器,蔬菜收成捐給本地非盈利組織,變成需要者的糧食。
“雲耕一族”的創始人徐伽說,“與其讓都市人閑暇時走進田裏看兩眼,不如反過來讓耕作滲透整個城市。把耕種帶到天台,大家午餐之後,下班、下課後去照料一下農作物,那不是更好嗎?”
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大量屋頂空間長期被低估了,用農園來覆蓋光禿禿的混凝土,不僅讓外觀更綠更美,還能調節溫度、儲存多余的雨水、降低隔絕噪音。
此外,屋頂和完全的自然田地有距離,更容易形成小的生態圈,種菜面對的環境挑戰更小。
在亞洲,先鋒實踐者們,把車站、停車場、學校的屋頂都拿來種菜,農園正成爲屋頂上的新潮流。
新加坡屋頂農園
在新加坡,食品進口率超過90%。國會議員Ang Wei Neng表示:“疫情期間,考慮如何投資本土食品將是明智之舉。”
把社區停車場的屋頂變成農場,被納入了新加坡建屋發展局2020年公布的10年計劃。
新加坡首個組屋社區停車場屋頂農場于2019年建成,占地1800㎡,利用獨創的“水-有機系統”,在垂直的鋁制種植塔中,種植有機生菜、芥藍等蔬菜。
每個種植塔底部都設有水箱,裏面的營養液可循環使用。由水泵抽到塔頂,通過重力流到種植塔各層,對蔬菜進行灌溉。
一年之內,該農場共收獲了18噸蔬菜,對城市居民是極大的補給。
研究者說,閑置的停車場頂層設計爲農場,使得城市生物多樣性增加了,地表溫度也有所下降,城市環境更宜居了。
附近老人參與維護
在開發屋頂農場的過程中,組織方還會招聘附近的老年居民,加入到蔬菜種植工作,也爲這一群體帶來了再就業機會。
2010年,日本東京惠比壽站大樓Atre的屋頂,出現了第一個車站屋頂農場。
在東京,許多上班族的每日工作時長超過12小時,接觸自然,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這個車站屋頂農場,附近居民租下一小塊菜地,每天通勤途中,都可以抽出時間前來照料。如果實在很忙,管理方也提供菜地托管服務。
這種模式深受家庭和老年人歡迎,人們每年花上約10萬日元(合6000人民幣)的基本租田價格,就能在一塊3-5㎡的土地上耕種。
車站屋頂菜園是日本Soradofarm計劃的一部分(Sora 在意大利語裏代表“天空”,因而也可以理解爲“天空農場”)。這裏有全套工具和服飾,市民空手前來,就能隨時下地幹活,享受種植樂趣。
目前,全日本共7個車站屋頂設有菜園,該項目計劃未來幾年繼續向全國軌道站點複制推廣。
曼谷國立政法大學的屋頂農場
在泰國曼谷國立政法大學的屋頂,“亞洲最大的城市屋頂農場”剛剛落成,面積達到22,000㎡。
其中最亮眼的是一片水稻田,全校師生在這裏耕種、收獲。
屋頂農場的改造,結合了傳統梯田的土方結構,雨水順著斜坡流下,滋養著農作物,同時,每一側都設置了蓄水池,收集、儲存過量的雨水,以備旱季時使用。
坡度也形成了多個公共空間,其中就有一個360度全景圓形劇場。屋頂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每小時産生50萬瓦的電能,灌溉農場,及爲校園建築供電。
項目的景觀設計師戈差功‧沃拉康(Kotchakorn Voraakhom)還分享了幾個經驗:
友善處理雨水;
多種植本土植物,這樣有利用蜜蜂等傳粉者,增加生物多樣性;
全面循環利用,減少廢棄垃圾。
深圳、香港之外,中國的屋頂農園在杭州、上海、長沙、武漢、濟南、鄭州等地也已有試驗,從地域上看,以分布在南方爲主,大多位于學校、商場、高端小區的天台。
以下是一份如何開展屋頂農園的tips。
深圳南園綠雲屋頂剛改造完工後 攝影©吳嗣銘
1 、如何找到合適的屋頂?
城市屋頂空間的再利用,需多方合作。在尋找屋頂空間時,權屬清晰的創意産業園區、科技園區、商務園區,更容易開展屋頂農場的實踐。一般由項目組與業主建立合作關系,個人以租賃、訂購等關系,參與其中。
屋頂一般選擇承重在300kg以上的可上人屋頂。(如果是商品房屋頂綠化改造,要注意屋頂的所有權並非頂樓居民所特有。)
底部連通的特制種植箱
2、如何選擇種植箱及土壤?
香港“都市農夫”研發出的底灌式種植箱,模擬地下水供水狀況,水分儲存在盆底,各個盆底串聯起來,形成流水系統,方便整塊移動
推薦選擇輕質、排水通風良好的種植箱,裝填有機輕質土,符合屋頂的承重要求。
土壤要跟屋頂的小氣候配合,如果雨水多,土壤就不能過分保水,否則土裏會缺少空氣。
在培育不同作物時,對土壤進行微改造,比如培育土豆,適量加沙礫,創造幹燥輸送、偏酸性的土質。
菜類、香草、番茄等淺根作物,泥深18cm,蘿蔔、瓜類等根深作物,要達到約36cm深土。
降解後的廚余、咖啡渣等混合後,可制作有機肥料,改善土壤肥力。
居民在屋頂種植生菜、薄荷等
3、有什麽推薦種植的植物?
有別于商業農場的單一作物種植,屋頂農園推薦采用有機耕種、樸門永續農業法(自然農法)。每一塊格子田搭配不同品種,比如將番茄、羅勒、白菜、韭菜混種,不同高度的植物互相遮陽,氣味大的羅勒幫助驅趕害蟲,多樣性還有助于底泥健康,抑制病菌繁殖。
考慮地域氣候,如在上海,青菜、空心菜、茼蒿、茄子、香蔥、辣椒,都是比較推薦的,可分三、四個季節種植。
4、日常維護,要注意什麽?
每日澆水,如能直接在農作物根部精確灌溉,可避免土壤表面水分較易蒸發的問題,且節約用水。大部分的蔬菜需要充足的陽光,遇光照不足時,可用紅藍生長燈補充。
另外,注意觀察屋頂農場小生態中的異動,比如飛鳥帶來的病菌。
遇病蟲害時,建議采用純天然的殺蟲劑,如辣椒水、大蒜湯,選用害蟲誘捕劑、粘蟲板、滅蟲燈等物理工具,並及時去除病葉病株。
部分圖片由一十一建築、City Far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