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爲新篇章·總書記關切開放事)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看好中國的理由足夠多”——“洋面孔”與自貿區的親密接觸
新華社記者 何欣榮、有之炘、李建平、何磊靜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作爲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中國各地的自貿區吸引了一批外國人在這裏創業、就業和生活。
習近平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將繼續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中國正打造開放新高地,是衆多自貿區“洋面孔”的切身感受。
3月15日,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一家俄式香腸店鋪內,阿紮爾諾夫(左)和他的中國合夥人在一起。 新華社記者 董寶森 攝
做生意:自貿區給外企帶來巨大紅利
從忙碌又充實的“進博時間”回到位于上海自貿區馬吉路上的辦公室,依維柯中國區總經理湯姆·克勞奇的興奮勁兒還沒有平複下來。
湯姆·克勞奇告訴記者,依維柯今年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收獲很大,簽約的銷售量較去年增加30%,這得益于展位面積的擴大以及自貿區的通關便利。“一般一輛汽車通關需要1-2天,此次參加進博會掃一下單子,幾秒就過了。”
來自意大利的湯姆·克勞奇2016年被任命爲依維柯中國區負責人,從他的辦公室裏可以看到上海自貿區標志性的大門。從陌生到熟悉,湯姆·克勞奇對于自貿區給企業帶來的紅利如數家珍——“三證合一”政策大幅減少了企業登記注冊的複雜性,年檢改年報備案減輕了企業負擔,海關新政讓企業縮短了通關時間。
和湯姆·克勞奇一樣,美國人歐陽博思所在的星展銀行也參加了第二屆進博會。作爲在上海自貿區內開業的外資銀行,星展銀行承銷了首筆上海自貿區地方政府債券,也是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首批參與者。
“前不久,星展集團在上海召開全球董事會,主題就叫‘抓住增長新機遇’。”中文非常流利的歐陽博思,已經學會用“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樣的成語,形容中國金融開放對外資産生的吸引力。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683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其中,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988.4億元,占比爲14.5%。“中國有著壯闊如海的內需市場,還有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這讓中國有足夠理由成爲外資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 湯姆·克勞奇說。
3月15日,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一家俄式香腸店鋪內,阿紮爾諾夫在烤制香腸。 新華社記者 李建平 攝
創新創業:享受國民待遇
“Great!”這是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托普參觀江北新區時感慨最多的詞彙。今年9月,江蘇自貿區南京片區正式揭牌後,迎來的第一批遠道而來的客人就是斯蒂芬·托普一行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項目正式落戶位于南京片區的江北新區,這是劍橋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
從最初有合作意向到項目奠基,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汪冬甯的郵箱裏保留了近700封雙方的往來郵件。“劍橋大學對此項目高度重視,將其作爲全球合作的典範來打造,每個細節都力求完美。”
斯蒂芬·托普認爲,江北新區的整體規劃、配套服務以及自貿區帶來的各種改革紅利,都是能夠進一步促進創新發展的基石。“全球重視創新的國家都極爲重視人才,我們也會盡力把更多劍橋的資源要素帶到南京,相信會成爲最好的合作夥伴!”
看好自貿區創新創業前景的,不僅有劍橋大學這樣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還有爲數衆多的海外中小型企業。
馬修·賈法爾紮德是澳大利亞一家生物醫藥企業的創始人。最近,通過“海外人才自貿區創業彙”活動,他的企業正式落戶上海自貿區內的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坦白地說,一開始我們對中國市場和政策並不熟悉。” 馬修·賈法爾紮德說。在浦東新區政府和自貿區管委會的牽線搭橋下,馬修·賈法爾紮德的企業很快就與中國的孵化器平台、風投基金等實現了對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決定落戶上海自貿區。
爲吸引海外人才在自貿區創新創業,上海自貿區管委會2018年就提出,符合條件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在區內創業時,可享受國民待遇。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提出,將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及其外籍團隊成員,列入辦理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的“綠色通道”。
工作生活:在中國當“吃貨”、做義工 越來越接“地氣”
52歲的安德烈·阿紮爾諾夫幾年前還是俄羅斯一名油氣管道工,如今,他在中國最北的自貿區——黑龍江自貿區內快樂地當起了“吃貨”。
漫步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的“中俄友好社區”,滿眼都是俄式建築和中俄雙語牌匾,空氣中不時飄來俄式香腸的味道。
香氣源自一家名爲“吃貨公司·俄羅斯香腸工廠”的店鋪。店主是兩個中國人和兩個俄羅斯人,阿紮爾諾夫是其中之一。
阿紮爾諾夫說,把企業命名爲“吃貨”,是因爲他從朋友那裏得知,這是中國時下流行的網絡詞彙,意爲“酷愛美食的人”。
“我們將俄羅斯香腸的煙熏工藝帶到綏芬河,也算是俄羅斯文化的傳播者。”阿紮爾諾夫認爲,他的“吃貨”事業既賺錢又有意義,可以讓更多中國人認可、喜愛俄羅斯的食品和文化。
阿紮爾諾夫開啓職業新生涯的綏芬河已進入“自貿區時代”。這個由哈爾濱、黑河、綏芬河共計119.85平方公裏土地組成的中國最北自貿區,承擔著打造中國對俄羅斯及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心樞紐的重任。
與阿紮爾諾夫的初來乍到相比,在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碧雲社區居住的新加坡人楊慧娟,已經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
論時下流行的中國網絡“神曲”,她張口就來;論本地方言,“謝謝侬”“侬切了伐”……她的上海話發音相當標准;論中國傳統文化,包餃子、包小籠包、彈古筝……她樣樣拿手。
與記者見面時,楊慧娟像無數中國家庭主婦一樣,騎著電瓶車來到約定地點。講到周邊生活環境對外國人的友好度,她興致勃勃。“以前在滬辦理境外人員住宿登記,需要攜帶各類證件和材料前往居住地派出所,如今在線就能完成自助申報。浦東和虹橋兩大機場近年來大力推行自助通關和無紙化行程,也讓外籍人士受益頗多。”
來滬11年,楊慧娟每周的生活都安排得滿滿的。籃球賽、音樂會、趣味運動會等,都讓她與本地居民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在碧雲社區黨委的幫助下,她還與幾家敬老機構建立聯系,定期去做公益活動。
既宜業,又宜居。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自貿區的工作生活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齊聚于此,共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參與記者:胡潔菲、董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