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揭開了文物保護修複工作的神秘面紗,文物修複師的巧手神思和細細打磨讓塵封歲月中的文物煥彩生輝,展示出文物保護修複的神奇魅力,也讓大衆開始關注這一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成都博物館舉辦了以文物保護修複爲主題的展覽:《鑿刻與記憶———大理石技藝對雅典衛城古迹修複的貢獻攝影展》,展覽用102張照片述說了雅典衛城遺址保護修複工作。11月14日(周六)下午,成都博物館有幸邀請到了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到館,以《基于國際合作項目影響下的陝西文物保護修複》爲題,與觀衆分享文物保護修複的曆程與故事。
“拿來主義”
周萍院長向大家講述了陝西文物保修複與日本、意大利、比利時、新加坡、法國等國家開展的一系列國際合作項目中的有趣故事,如1984年秦始皇陵博物院與德國合作研究秦俑彩繪保護、1994-97年,中意合作建設西安文物保護修複項目等。“文物保護修複對外合作項目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我們都是‘拿來主義’”。周萍認爲,1984-2000年是陝西文物保護修複對外合作初級階段,是完全引進西方文物保護修複先進理論、技術和經驗的階段,對國外資金、技術的利用不僅提升了陝西文博科研單位的科研實力,改進了實驗室建設,更爲重要的是爲陝西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這對後來的中國文物修複人才培養、技術方法發展有著深厚的影響。
“西學中用”
在經曆了引進、學習、消化、吸收這一初級階段後,文博工作者們意識到中西有別,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將西方文物修複理念與方法和中國文物結合起來,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修複。這是一個茫然、艱難的階段,但卻是必經的過程。在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中解讀文物修複理念,思考中國文物修複的弱點,利用對外合作所得知識尋求發展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的優勢,造就自己的拳頭産品,這是陝西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給出的方案。爲了讓觀衆更直觀地了解目前陝西文物保護修複的實力,周萍以親身參與過的蒙古國博格達漢宮項目、緬甸蒲甘保護項目爲例,分享了近些年中國文物保護修複“走出去”、向外輸出技術、資金、人才的經曆。讓她難忘的是,在現場修複時,因爲當地習俗不能穿鞋,中國的12位專家每個人的腳後來都踩爛了。“文物保護並不僅僅是節目裏那樣”,需要付出漫長的時間和諸多的辛苦,甚至自己都退休了,項目還不一樣能完成。即使如此,身爲參與者,周萍依然感到無比的驕傲。
“以心換新”
在講座的最後,周萍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國際合作項目的吸收和學習、在不斷的實踐和總結中,對當下文物保護修複工作的思考。近年來,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不斷上升,周萍以幾次引起社會熱議的石窟修複爲例,講述了作爲資深從業者的角度和看法。在感謝社會對文物保護工作關心的同時,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什麽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保護修複,能夠了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工作過程與方式,渴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認可。同時,她也認爲文物保護修複不僅僅是個技藝,也需要跨學科的參與,對文物藝術審美的理解,對曆史文化的體會,都會影響到最終呈現的修複效果。
我國的文物保護修複,從拜師國際到有來有往,從考慮怎麽結合中西技術到深入理解文物藝術,從無人問津到今天有關注有贊揚有批評,這就是中國文物保護的道路,盡管艱難曲折,但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未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