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聿立指出,新加坡有很強的社會契約,以公平和社會凝聚力爲核心。“若投資于上述四大領域,我們就能提高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從而獲取更大的人力和社會資本。”
委員會也強調,要從反應式護理轉向預防護理,允許需要長期護理的年長患者在他們熟悉的環境接受治療,確保他們活得有意義、有尊嚴。
比起醫療保健,人們的教育與經濟狀況等社會決定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更大,但許多國家在被動的反應式疾病護理方面的花費,比社會和經濟援助更高。
負責制定路線圖的國際專家委員會在報告中指出,長壽紅利有助于促進個人儲蓄和政府預算的增長。委員會建議各國政府與企業合作,設計工作環境並設立獎勵機制,鼓勵年長員工繼續工作。
但他提醒,社會上仍有許多幹擾因素待解決,包括年齡歧視、疾病、貧困、社會與家庭矛盾,以及各種不平等現象。
過去數十年,人類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下降,導致全球65歲以上人口的增長比其他年齡層快,未來預計還會持續增長。
物質環境方面,減緩氣候變化和空氣汙染等環境危害,以及打造一個促進代際凝聚力的跨代社區,將帶來正面影響。
由于年長者缺乏提高收入的機會和資源,委員會呼籲各國政府在2027年之前制定計劃,爲年長者提供財務保障。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院今年6月發表的“健康長壽全球路線圖”,長壽紅利是推進健康長壽的四個關鍵領域之一,其余三個是物質環境、社會基礎設施以及公共衛生體系。
要在2050年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景,新加坡必須善用“長壽紅利”,即通過積極工作、志願服務和終身教育來延長人民的健康壽命。
社會仍有幹擾因素待解決 但老齡化社會未來仍樂觀
這份報告星期四(8月25日)在新加坡舉行亞洲推介峰會,主賓是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
負責制定路線圖的國際專家委員會在報告中指出,長壽紅利有助于促進個人儲蓄和政府預算的增長。委員會建議各國政府與企業合作,設計工作環境並設立獎勵機制,鼓勵年長員工繼續工作。政府和雇主也應優先投資在重新設計教育體系方面,以推廣終身學習和培訓。
擔任委員會聯合主席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副校長(衛生創新與轉化)黃聿立教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以新加坡的情況來看,社會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體系是實現健康長壽最關鍵的推動要素。
委員會總結時說,人口結構變化像氣候變化那樣帶來前所未見的威脅,但老齡化社會的未來仍是樂觀的。健康良好的年長者還是能爲家庭、社區和社會做出貢獻,並活得有意義和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