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2018年PISA排名報告。中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的12058名學生,代表四省市在校生參加了測試,獲全球第一。
中國的成績站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連之前名列前茅的芬蘭和新加坡,是不是都應該從此向中國教育看齊呢?
面對2021年的PISA測試新增的“全球素養”,我們准備好了嗎?Shiro老師爲大家帶了他的分析和思考。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
中國四省學生名列榜首
2019年12月3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安赫爾·古裏亞在巴黎秘書處,公布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排名報告。
中國學生與來自79個國家(地區)的約60萬學生一同參與評估。
結果,經OECD統一抽樣,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361所學校的12058名學生代表四省市在校生,參加了測試,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三項評比中,分別爲555分、591分、590分名列榜首,獲全球第一。
橫向比較來看,美國的閱讀排名第37名,數學第18名,科學排第13名,日本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平均成績也分別比中國低51分、64分、61分。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每三年發布一次,用于評估各國15歲學生利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來應對現實生活中挑戰的能力,是世界上最受關注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
過去20年來,中國教育界投入大量的資源和心力,來提升中國學生成績,本次發布的第七輪評估結果,中國得了世界第一,肯定值得慶祝。
中國站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但這是否代表著中國的教育,不但超英趕美,連之前名列前茅的芬蘭和新加坡都應該從此向中國看齊呢?
想必我們的內心,除了覺得光榮之外,應該也都存在著一個不小的問號。
名列榜首是教育成果,
還是只是紙上成績?
最近,有位北京的家長告訴我,小學老師爲了讓孩子們的寫作出成果,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預先給了孩子們三個題目,各寫一篇,然後經過老師跟家長大量修改之後,規定孩子們回家將這三篇作文一字一句背誦下來。
期末考試作文題,保證只從這三篇當中挑一篇,孩子只要照著一字不漏地默寫,就可以交卷了。這樣的作文成績,自然漂亮。
我不知道這是否反映了全國各地的現實情況,或者只是一個特例,但這種方式得到的教育成果,在慶祝成績亮眼之余,也不免有人提出質疑的聲音。
是的,無論是PISA,還是其他的評量標准,紙面上的成績固然漂亮,卻也引來質疑:
—什麽才是教育真正的價值?
—應該將教育者最多的聰明才智、家長的心力和學生的學習時間,集中在破解考試制度、提升成績上嗎?
—這種教育方式所得到的好成績,真的值得我們驕傲嗎?
這樣的教育制度,真的值得讓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前來學習嗎?
早在2014年,英國《衛報》就刊登了一份包括約80位教授和相關領域專家的聯名信,呼籲停止這項測試,認爲PISA 正毀了全球教育,歪曲了教育的目的。這些教育專家認爲:
這種量化測驗無法真正衡量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知識,也許它確實衡量了現代經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同時也會導致那些不可被量化的如體育、美育和德育等個人發展,更進一步遭到忽視。
我也特別同意,如果一個國家爲了追求國際排名,單以PISA測試來評價基礎成就,進行學科的軍備競賽,爲了面子和成績而刻意訓練考試的技巧,而不是根據未來大時代的真正需要,積極調整基礎教育的方向,改進教育的方法,不但是短視的,甚至還可能會嚴重誤導基礎教育發展。
PISA其實也開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2018考卷中,新增了若幹關于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的內容。
在背景問卷中,學生會被問到國際時事,了解他們對國際事件的熟悉程度;會被評測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發展程度如何;了解他們對“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類的問題秉持何種態度;了解他們在學校有哪些機會來發展全球素養。
學校和教師問卷將爲此提供對比,展示教育系統如何通過課程和課堂活動整合全球、國際和跨文化視角。
具體的測驗上,則是要測試學生是否有能力從社交媒體的信息洪流中,辨識真假新聞和信息,處理個體與集體的利益矛盾、歧視偏見和煽動性言論等。 結果雖然沒有正式公布,但從閱讀結果中,教育專家發現僅有9%的考生,懂得辨別什麽是“意見”和“事實”。
“全球素質”到底指什麽?
作爲一個推廣思考教育的工作者,我特別期待PISA關于全球素養這個新項目。
因爲全球素養從定義上來說,是指青少年能夠具備以下這四項特別重要的能力,包括:
1. 能夠分析當地、全球和跨文化的問題;
2. 能夠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
3. 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
4. 能夠爲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的能力。
總的來說,全球素養框架是建立在知識(knowledge)、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社會技能和態度(social skills and attitudes)和價值(values)的四個基礎之上的。
而2018這次的測試,還沒有將全球素養中的價值領域包含進去。
在當今全球化大幅增長的環境中,社會和經濟形態、數碼科技、人口結構和生存環境都在加速轉變,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這一次,新冠病毒疫情就在短時間之內的影響就輻射到了全世界,在航空業、觀光業、國際金融、新聞業甚至全世界生産口罩的工廠方面,在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上,都對全世界都造成了立即的沖擊。
這絕對不會是人類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性事件,因爲除了疾病,還有毒品問題、難民問題、走私問題、恐怖主義問題、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環境汙染問題、能源和天然資源問題、網絡金融和在線支付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將全世界人的命運聯系在一塊。
全球化帶來許多好處,但也無可避免地帶來許多壞處,我們的下一代將無可避免地面臨更多跨文化沖擊、不同價值的碰撞以及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難題。
未來中國學生
需要什麽樣的能力?
現今世界有太多打著道德正義、宗教或政治口號而引發的暴力事件,所以中國下一代的年輕人,除了要懂得如何在閱讀、數學和科學學科的考試上得到高分,更重要的是:
是否知道在複雜多樣的全球化環境下,無論我們參與或不參與,一項特定社會活動帶來的影響?
中國的青少年是否能夠跟全世界的青少年一樣,通過學習、體驗、思考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差異?
同時,中國青少年也必須懂得如何跟不同意見的族群相處,才能在每一次類似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疾病爆發時,知道在個人層面以及集體層面如何思考和緊急應變,而不是相互責怪,或是天真地以爲自己能夠置身事外。
正如,PISA負責人施萊瑟(Andreas Schleicher)所說的:“我們的教育需要教導包容的能力。”
—未來的中國學生,要如何通過教育,學習批判審視當代議題在本地、全球和跨文化間的重要意義?
—未來的中國學生,能夠通過什麽方式,能夠學習到真正理解和欣賞自己和別人不同的文化視角,並處理分歧與沖突?
—中國作爲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學生如何能夠通過學校教育,互相尊重文化差異?
—中國學生如何能夠學會關心世界、采取行動,來對他人生活産生積極影響和保護環境?
—年輕一代的中國人,要如何學會看待國家和國家間,在全球素養教育機會中存在哪些不平等現象?
—在學校系統和世界上最通常和經常使用的多文化、跨文化及全球教育方法是什麽?
—爲了要達到這些目的,中國的教師爲發展學生全球素養需要做什麽樣的准備?
或許中國教育界,已經用傳統教育的方式,破解了PISA全球素養框架的測試,但真正值得更多人期盼的,是教育是否能教導我們下一代成真正具備“全球素養”的世界公民。
2020年的寒假期間,我有幸帶著童書媽媽的一群家長和孩子們,一行三十人深入到緬甸的內戰地區,進到難民營。我們看到了戰亂、天然資源的爭奪、開發水資源、大型農業投資和礦業,對于地球環境的破壞,以及種族沖突對于區域和平的影響。
我們在親身接觸過後,通過討論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意見,而這就是進行“全球素養”裏強調的四種重要能力的訓練,可惜的是,在一般學校的課堂裏,這樣的能力,是無法單單通過老師的口述、書本知識的傳授達到的。
所以,面對2021年的PISA測試新增的“全球素養”,我們准備好了嗎?
撰文:褚士瑩(Shiro):國際NGO工作者,畢業于埃及AUC大學新聞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阿蘭·德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以及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IPP),師從奧斯卡·伯尼菲,學習哲學咨詢。中文出版了包括《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我爲什麽到法國上哲學課》等五十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