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14日,一對情侶在烏魯木齊大巴紮景區附近路口等待通行,這裏的信號燈出現了心形裝飾。當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 (新華社發)
婚姻是影響個人心理健康和生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婚姻和諧、家庭幸福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當前,婚姻問題已逐漸成爲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引起各方關注。
現實中有很多婚姻家庭不幸的情況,比如:閃婚閃離、家庭暴力、離婚沖突、婚後發現對方患有醫學上認爲影響結婚和生育的傳染病、夫妻不和對個人和子女身心造成不良影響等。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過婚前教育來避免的。
婚前教育將解決矛盾的手段前置化,有效減少因家庭矛盾而衍生的其他社會糾紛,甚至是極端情況的發生概率,一定程度上是對當前法律等制度在調解社會矛盾滯後性方面的有益補充。在婚姻家庭咨詢領域,歐美、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發展較成熟,新人結婚前都會接受婚前咨詢,我國尚需補上這方面的短板。
目前國內一些城市已配備婚前教育等市場服務,專業科學的咨詢與指導可以爲解決個人婚姻情感問題及生殖保健問題提供幫助,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婚前教育是婚姻家庭工作機制和服務水平的完善與提升,對提高婚姻質量、化解家庭矛盾、保障生育成功率、降低離婚率和社會風險,無疑會起到助推作用。
1 婚姻危機已變爲“三年之痛”
最近山東濟南一名女孩在領結婚證時表現出猶豫。她反複跟民政局工作人員說“我知道他對我好,我也很愛他”“我是自願答應求婚的,但我就是不敢簽字”“我害怕離婚,如果以後離婚怎麽辦啊”……濟南市市中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副主任時晨曦分享了這樣一則故事。
時晨曦和女孩聊了很久,傾聽她的恐懼,平複她的心情,引導她往積極的方向思考,最後女孩克服了恐婚情緒簽了字。臨走前,他們兩口子還跟工作人員笑著說了聲謝謝,女孩還說“要勇敢開啓新生活”。
離婚人數多,是濟南市市中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開展婚前輔導教育工作的直接原因。濟南市市中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車鴻說:“各年齡段都有沖動離婚的現象,但還是年輕人占大多數,而且很多夫妻的矛盾很深,雖然我們做了大量離婚調解工作,但成效低于心理預期。”
甯夏銀川市興慶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婚姻家庭輔導室主管、國家三級婚姻家庭咨詢師王斌海認爲,當下年輕人的婚戀觀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物質生活豐富,年輕人更追求自我精神愉悅,責任感不強,遇到一點小矛盾說離就離的情況很普遍。”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大數據報告顯示,在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婚後2年至7年爲婚姻破裂的高發期,婚後第3年達到離婚峰值,婚姻危機已由傳統的“七年之癢”變爲“三年之痛”。
2 婚姻解體的五大原因
熱戀時情侶呈現給彼此的都是優點,對方的缺點、彼此的不和諧很容易被忽略,這就給結婚後産生矛盾埋下伏筆。婚前對彼此認識不足,夫妻雙方背景差異過大、角色定位及認同發生錯位,都是容易造成離婚傾向的背景因素。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性別與家庭社會學研究室主任馬春華認爲,離婚率升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結婚率下降,離婚率升高,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難以回避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會推動社會個體的發展,讓更多人有選擇婚姻的權利。
二是相關法律條文和社會態度的變化,導致離婚的代價更小。1950年新中國出台的第一部婚姻法就明確強調男女婚姻自由,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明確劃分了夫妻共有財産和個人擁有的財産。這些都在踐行婚姻自由原則,支持在婚姻中個人權利的彰顯,但客觀上增加了離婚的可能性。同時整個社會對離婚的包容性逐漸增強,讓人們敢于選擇離婚,而不用付出社會性代價。
三是性別秩序變化對于婚姻穩定性提出了挑戰。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女性對家庭的依賴也在減少,更多女性在尋求自我的獨立。同時,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提高,也促進了女性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形成,使她們擁有能夠作出更多選擇的權利。
四是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對婚姻穩定可能會有一些負面作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特別是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這會導致人際關系的陌生化,私人生活受到道德輿論的壓力會減少。流動人口的身心和工作相對不太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會産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從而影響婚姻。
五是住房、子女教育、養老政策等社會政策的實施也會影響婚姻的穩定性。個體或者家庭爲了適應政策,從家庭策略角度出發,爲了從這些社會政策獲得最大收益會選擇離婚。
3 婚前教育軟肋多
當前,年輕人對“婚姻需要學習”認知不夠,或者認爲“家醜不可外揚”,拒絕尋求專業援助。“很少有人主動參加婚前教育,許多人經常以‘忙’‘沒時間’爲理由拒絕,願意主動找我們的基本都是學曆比較高的。”王斌海說。 目前的婚前教育大都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有些地方已形成良好的婚前教育傳統,但有些地方受政府財力約束,這項工作還是空白。
從事婚前教育的人員以熱心腸的中老年女性爲主,她們的身份大多爲社區工作者、退休幹部、志願者等,獲得的報酬也十分有限。或許由于這個原因,參與其中的專業人士較少。而市場中的收費情感咨詢服務質量難保,從業人員魚龍混雜。
許多地方接受的婚前教育時長太短,內容過于簡單,“都是很容易就能了解到的內容”。真正意義的婚前教育還應包括更多心理學層面的內容,其目的是向未婚男女提供有關婚姻的課程和輔導,幫助他們了解婚姻的意義與內涵,提高經營婚姻生活的能力。
4 “夫妻訓練營”靈不靈
銀川市32歲的侯迪3月領證結婚,偶然了解到甯夏一家婚姻家庭輔導咨詢中心開設了“夫妻訓練營”,雖然收費,但他和妻子一致決定報名。“身邊離婚的朋友其實挺多的,我們是新手夫妻,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很擔心因爲小事情爭吵最後離婚,那樣對夫妻和兩個家庭傷害都很大,也是對我們領證時的承諾的背叛。”侯迪說。
侯迪夫妻參加的“夫妻訓練營”總共12節課,每節3小時,周末上課,內容包括兩性差異、溝通技巧、關系修複等。與他們共同上課的還有4對夫妻,有結婚3年的,也有結婚20多年的,課堂上有很多討論分享的環節。“原來我們遇到的問題大家都有。”侯迪的妻子劉璐說,從4月上課以來她收獲很大,掌握了許多夫妻相處的方式方法,比如向對方的付出時常表達贊賞和感謝,學會爲愛情“存款”。
侯迪表示,一開始有朋友聽說他們報名“夫妻訓練營”後笑道:報它有啥用?該吵的架一個不會少。侯迪說:“我們的矛盾確實還在不斷出現,但我們更清楚矛盾的原因在哪裏,更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不讓小情緒引發更大矛盾。經過專業學習,我們對婚姻更有信心了。”
海女士今年剛退休,她表示結婚時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婚姻教育。“我們領證有工作人員重點強調優生優育,那個年代父母包辦少了,也有自由戀愛後來過日子不合適的,但大多爲了孩子選擇忍耐。”
車鴻認爲,婚前教育不是硬生生地告訴你婚後要怎樣,而是表達出一種真摯的關心,能讓新人感覺到,他們在被關注和祝福著。這既是領證當天的一個儀式感,也是一顆愛的種子,種在婚姻的起點。
5 婚前教育在校園探路
目前,我國從小學到大學各個階段基本上還沒有將婚姻教育、家庭經營這類課程正式納入教育體系(部分大學開設了愛情心理學、婚姻經濟學等相關的選修科目),社會培訓機構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多數青年是在懵懂狀態下步入婚姻,這就好比“無證上崗”。所以,現在當務之急是補上婚姻教育這門課,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婚姻觀。
婚姻的市場化、物質化和商品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盡管婚戀難是不爭的事實,但多數青年仍然願意等待而不是將就,當代青年將有無感覺、是否有感情和今後的婚姻質量放在重要位置。中國已經進入重視婚姻自由、人格尊嚴和婚姻質量(生活滿意度)的時代,這是當下低結婚率現象的社會背景。
甯夏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專職老師陳婧說,18歲至25歲屬于成年早期,這個階段的青年渴望親密關系,也是婚戀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她建議在高校開設系統性婚戀教育課程。“處理親密關系是需要學習的,年輕人能從家庭獲取的婚戀教育太少了,很多父母自己都經營不好婚姻。我們在心理咨詢中發現,戀愛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問題中占比很高。”
從2014年起,陳婧在甯夏大學開設“愛情心理學”選修課,包括如何應對溝通障礙、親密關系中的暴力等內容,百人課堂常常爆滿。
陳婧表示,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很多問題,包括如何表達、如何拒絕、如何處理關系中的矛盾、如何使戀情更長久等。課程效果很好,一學期有不少學生在作業中表達感謝,有學生說“我終于知道上一段關系死在哪了”“原來不想接吻可以拒絕”。
6 營造新婚姻文化氛圍
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施美程表示,婚姻中包括現實和情感兩方面問題:現實問題涉及社會習俗、規範和法律等諸多方面,情感問題又是一門溝通與相處的學問,專業性很強。因此,婚前教育內容涉及範圍極其廣泛,主要包括:專業性的性格婚檢測試和分析、領會和表達愛的學習、傳統家庭文化、婚姻家庭的責任擔當、婚姻經營(包括和諧婚姻關系維護、姻親關系的調適、婚後財産管理、兩性心理學、家庭教育技巧等)、理性處理離婚問題等。
目前我國婚姻教育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要讓婚前指導政策真正發揮作用,需要對這一領域的法律法規、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進行持續規範和完善。應出台專門的婚前教育法律法規,通過立法方式將婚前教育明確爲登記結婚、領取結婚證的前置流程,使之成爲婚姻登記的必要環節,並明確婚前教育的實施主體、培訓形式、考核方法等,爲婚前教育發揮實效建立制度保障。
另外,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各界對婚前指導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引導新人以積極的心態接受婚前指導教育,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新婚姻文化氛圍。
(新華社發)
來源: 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