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隨著我國逐漸走近世界的舞台中央,人民的住房問題日益凸顯,大城市房價太貴、租金也貴,導致許多人買不起房,買得起的人也大多成了“房奴”。
這時我們不禁想起了新加坡。作爲上世紀盛極一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通過”居者有其屋”的組屋政策,解決了全民住房問題。
新加坡是如何做到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新加坡,一探究竟。
組屋政策實施的背景
新加坡是一個以資源匮乏、土地狹小而聞名的熱帶海島,占地面積七百一十平方公裏,島上以華人爲主,居民兼顧馬來西亞人、印尼人等包括各個國家、各個宗教的居民。1824年,新加坡成爲英國的殖民地,成爲英國的貿易港口和對東南亞的作戰基地,二戰時期被日本所占領,二戰結束後日本投降,新加坡再次加入英聯邦。
由此可見,新加坡社會關系複雜,種屬問題嚴重,自二戰以後整個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離心現象愈演愈烈。
1、殖民地時期劃分了各族居住地,埋下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英國殖民新加坡後,爲了方便管理,任用史丹福·萊佛士進行市區重建,這項措施直接爲新加坡百年後的國內矛盾埋下了伏筆。
他將新加坡內的所有種族按照地區,劃分了彼此的居住地,比如說華人區、印度人區等等,華人區被安置在新加坡河西南部,印度人區則設置在新加坡河下遊西岸。除此之外還有所謂的歐洲人地區、阿拉伯人地區。
這些劃地而居的同種族人爲了生存,只能夠進一步的抱團,對于其他種族的人都抱有不太好的態度。
2、改良信托局改革時期,爲新加坡埋下了住房問題
隨著世界格局的越來越亂,新加坡作爲東南亞的一塊清靜之地,毫無疑問就會承載著越來越多的移民人口。人口激增、資源短缺、住房問題日益凸顯,在當時還出現了著名的”屋荒”現象,新加坡危在旦夕!
面對”世界上最擁擠的貧民區之一”這樣的稱號,嚴重抹黑了英國政府,英國政府決定有所作爲。于是,在1927年設立了改良信托局,目的是爲了低收入人群建造足夠多的房屋,但是資金和管理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再加上二戰後全世界都掀起了反殖民的熱潮,英國政府從不做虧本買賣,于是這一計劃也就擱淺了。
從此,新加坡國內就留下了一地雞毛,許多”爛尾樓”和大量的流浪漢、髒亂的街道形成了新加坡的”靓麗風景線”。
李光耀集團大力開展組屋政策
自從1959年新加坡獨立自治以後,國內的”屋荒”問題顯得越來越嚴峻,英國撤資給予了新加坡房屋政策雪上加霜,李光耀集團上台後,首要進行的就是解決新加坡人沒有房屋住的大問題。
1960年,在李光耀的支持下,建屋發展局成功設立,林金山時任發展局局長,全局上下的唯一目標就是爲中低收入者提供廉價的公租房,這也就是我們如今熟悉的”組屋”。在隨後的大選中林金山被推選爲國家發展部部長,開始了”居者有其屋”的組屋計劃。
我們來看看組屋。因爲組屋的主要受衆是新加坡的中下層民衆,所以組屋並不可能會很大。大多由單個客廳和單個或多個居室組成,有點像”公寓”樓,但是較爲狹小,還有一種就是類似于如今”loft”複式,由上下兩層構成,下層多爲客廳、廚房,上層是臥室。可以說,組屋就是爲了切實解決住房問題的,不花哨,很實用。
而爲了防止投機行爲,1970年,新加坡規定只有月薪在1500新加坡幣以下才可以申請,在八十年代提高到兩千五百新元。
組屋政策下達後,新加坡各地紛紛響應建造”廉價房”,在九十年代,組屋終于達到了入住率的巅峰。
組屋政策的多重目的
凡事都有目的,新加坡組屋政策的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在解決住房問題的基礎上,還要解決國內的政治危機、種族危機。我們不要忘了,組屋政策實施之前,新加坡是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的。
- 爲了提高民衆對于國家的認同
衆所周知,新加坡在一開始並不是獨立的國家,而是英國和日本的相繼殖民地,特別是英國劃分了種屬地之後,新加坡可以說被劃分了好幾個板塊,再加上後期移民的衆多,可以說在李光耀上台之後,新加坡就是一盤散沙。
1964年”居者有其屋”實施後由于首付過高,效果其實並不好,隨後新加坡出台了允許居民向中央銀行貸款的政策,這樣人人都可以交得起首付,”組屋”也開始走上了良性的循環。
解決了居民的住房問題以後,新加坡當局成功地把居民和新加坡牢牢的聯系在了一起,用李光耀開會時的一句話來講,就是“解決公民的住房問題,不但讓人們産生對政府的感激之情,而且是永久的感恩“。
李光耀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爲了解決住房問題,他看到的是更深遠的問題,只有當人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個家之後,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然後就會不自覺地承擔起國家的義務,慢慢的就培養出了國家認同感。
- 打破英殖民地以來的族群分割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如果新加坡一直放任各種族人民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裏,那麽勢必在國內就會形成多種勢力,甚至搞不好會出現種族歧視、種族矛盾等問題,那樣即便是人人都有房子住同樣也不利于國家的發展,因爲國家機器就是各零件的總功之合,各自爲戰只會分裂國家。
例如馬來人要求的”特權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融合過程中,華人和馬來人爆發了大面積矛盾,新加坡分配組屋時,馬來西亞當局要求給馬來人單獨的區域,這個要求遭到了新加坡的果斷拒絕。
新加坡獨立後,越來越意識到打破族群界限的問題,李光耀多次公開表示:
“種族暴亂的慘痛經曆,也促使我和同僚們更加堅決地下決心建設一個平等對待所有公民,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的多元種族社會,多年來,我們制定政策都秉持這個信念。”
于是,在新加坡分配組屋的時候,采取的是抽簽的形式,在族群比例的基礎上采用隨機抽簽獲得組屋。事實證明,在美國爆發大面積種族沖突的時候,新加坡因爲打破了種族界限,國家融合的較爲不錯,一直都沒有出現大的種族矛盾。
組屋政策爲何能夠取得成功?
1、通過國家立法保障房屋供應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的成功實施必須要有法律的保障。《土地征用法》明確的記載:國家爲了給人民建造公共租房,有權征用任何一片土地,以此來確保城市的翻新。
通過這條法律,林金山的建屋發展局和其他部門能夠以低于市場價百分之八十的價格購買土地,用來開發房子。而且這些建造好的房子由國家統一定價,任何人不得隨意擡高或者壓低價錢,即便是市場,也沒辦法左右這些房子的價值。
“居者有其屋”計劃,通過法律讓征地變成了合法且強制的行爲,從中國家獲得了大量的利益,民衆也通過低價購買租房獲益匪淺,新加坡一片雙贏的局面。
2、多種途徑幫公民籌款
上文說到,新加坡大部分都是中下收入者,即使政府有了廉價的組房,新加坡的公民也難以負擔起首付,于是,國家又出面爲公民籌集買房的資金。
首先,使用中央公積金。我們都知道”五險一金”,其中的”一金”指的就是住房公積金,這在新加坡早就開始實施。假設一個新加坡公民的工資一個月有三千美元,那麽他的公積金就是百分之四十,也就是一千二百美元,一千二百美元中的百分之七十五(既九百美元)可以用來購買政府的組屋,還可以用來買房屋保險,以防止災害到來讓公民血本無歸。
其次,低利息借貸。一個月一千二的公積金想要交個首付還是有點困難,政府早就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建屋發展局會提供極其低利息的貸款,並且還有長達十年的裝修貸款,比銀行要低大概四個百分點,讓貧苦供房者不至于被壓力壓垮。
最後還有政府的補貼。第一,政府補貼房屋建造局,建造房屋也是要花很多錢的,在二戰之後經濟不景氣的國內情形下,還要進行大規模的建房活動,這勢必是巨大的開支,但是這有政府兜底,那就萬事順意了,建造局的資金全部由政府提供。第二,政府有專門的購房津貼。如果你的房子不是在政府購買的一手房,那麽政府會給你三萬美元的補貼,如果你的房子和父母的房子很近,在一公裏以內,那麽還有一萬元的津貼。
總結:
組屋政策是爲了國內的穩定而實行的建屋計劃,在不過短短二十年內,就解決了百分之八十七的人的住房問題,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積極性,也緩和了社會矛盾。
而組屋政策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在于其擁有大量的廉價租房,以及不受市場影響的價格。其次,政府想盡一切辦法的爲公民貸款,解決公民買房的後顧之憂。憑著這些,組屋政策最終走向了成功。
參考文獻:
《國際史》
《居者有其屋:二戰後新加坡組屋政策探析》
《論新加坡組屋政策的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