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記者 黃曉娜 辛斌 徐偉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張繼丹 丁雨晴】今年7月,美國資深亞洲問題專家傅高義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一語驚人——“很不幸,美中有發生武裝沖突的可能性”。傅高義還特別提到,“如果南海發生一場很小的摩擦,就可能會很快升級”。這一論斷並非空談。由于美國實施對華全面遏制的策略,外界對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爆發軍事沖突的擔憂一直存在,特別是在緊鄰中國的東南亞地區。“大象打架,螞蟻遭殃”“大象打架,草地遭殃”是該地區流行的俗語,他們深知一旦中美爆發沖突,東南亞將很難全身而退。
他們最擔心南海發生戰爭
“雖然不排除爆發戰爭的可能,但相信雙方的理智會防止事態朝這個方向發展。”10月29日,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在一場對話會上就中美關系問題表示,雙方有可能時不時在邊緣地區出現小沖突。在他看來,中國的想法是,使用市場和經濟手段好過出動炮艦和戰機。中方無意像美國那樣采取控制全球海洋的“馬漢戰略”,目前只高度關注台灣、南海,確保自己的生命線不受阻礙。
同一天,美國國務院重申美國務卿蓬佩奧7月發表的所謂聲明,即宣稱中國在南海許多主張“非法”,並表示“美國准備好采取堅定行動反抗中國欺淩”。這是就蓬佩奧訪問越南進行的“說明”。在美國大選投票日前4天,蓬佩奧結束對東南亞多國的訪問。訪問期間,蓬佩奧一如既往,一再攻擊中國。
美國挑釁中國,對東南亞來說不是好消息。正如新加坡《亞洲時報》10月上旬的一篇報道所稱,東盟國家正在被美國脅迫以遏制中國,比如菲律賓和泰國等美國的盟友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美國的友好國家。“東盟必須意識到,幫助美國在情報戰場上對付中國,只會將它們拉入戰爭鴻溝,且已經違背了東盟的中立立場。”《亞洲時報》稱,一旦中美在東南亞區域爆發戰爭,東南亞國家很難全身而退。
香港《南華早報》10月30日的一篇評論文章稱,從貿易到南海再到台灣海峽,中美兩國正在全面對抗,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已經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有專家認爲,隨著美國加大對華壓制,中美兩軍出現嚴重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正在上升,如果沒有合適的溝通渠道,很可能導致軍事沖突。
這樣的聲音很多。而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南海是中美最可能爆發沖突的地區之一,這也最令人擔憂。“中美之間如果會發生戰爭,那麽不一定是在輿論重點關注的台海,而更有可能是在南海。”《亞洲時報》的另一篇文章稱,中國在南海的主要動機是自衛,而美國希望繼續保持自己在南海的霸權,並在該區域建立符合美國需要的國際秩序。不過,文章稱,相比于中國自上而下的堅定立場,美國對在南海和中國“對抗並冒戰爭危險”顯得有些猶豫,因爲美國需要得到東南亞盟國以及國內民衆的支持,情況相對比較複雜。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0月中旬的一篇文章也分析稱,相較強大的美日軍事同盟,美國和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盟友的關系並不算牢靠,且東盟內部意見很不統一,所以中美在東海沖突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南海比較危險。
即便明年白宮換人,風險依舊存在。孟加拉國《每日星報》稱,從美國現任和將來可能擔任關鍵職務的政客的強硬發言不難看出,無論大選結果如何,美國都將陷入和中國不可逆轉的摩擦旋渦。盡管東盟明確表示不希望介入中美之間的任何沖突,在中美可能的軍事沖突中,南海顯然會是主要戰場。
泰國瑪希隆大學中國與全球化亞洲研究系常務副主任元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如果發生軍事沖突的話,規模不會太大,雙方都將通過展示各自軍事實力和戰鬥意志來避免全面戰爭的爆發。元德說,中美直接沖突最有可能的引爆點會是南海,美國可能以維護“自由航行”爲由,以軍事手段強拆南海人工島礁,從而觸發直接軍事沖突。台海局勢雖然日趨緊張,但中國政府武力收複台灣的決心和爲之所做的軍事准備在很大程度上震懾了台灣當局。
在南海以外,元德認爲最有可能的中美戰爭形式是代理人戰爭。“比如美國全面支持印度進而升級中印邊境沖突,或者支持越南、菲律賓等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以擴大和中國的對立,乃至小規模軍事沖突。”元德說。
“我們不想成爲被踩扁的草地”
分析人士認爲,在一場中美沖突中,無論喜歡與否,東南亞國家都很難獨善其身。一些防務專家稱,中美角力越激烈、大國意圖越不確定,小國越是感受到采取對沖的迫切性,它們不想成爲大國的棋子,更不想無端卷入大國沖突變成炮灰。
今年9月,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駐華大使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發出了類似信號,他們都對南海區域武裝沖突風險增加感到擔憂。馬來西亞大使努西爾萬表示,他可以很肯定地說,“我們並不把自己視爲棋子”。“我們並不想成爲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屬國”,菲律賓駐華大使羅馬納稱,有一句老話叫“大象打架,被踩扁的卻是草地”,“我們不想成爲被踩扁的草地”。
10月20日,路透社一篇獨家報道令人眼前一亮。報道援引數名印尼官員的話稱,今年印尼曾多次拒絕美國P-8偵察機在印尼降落和加油。印尼外長蕾特諾表示,印尼不想在沖突中“選邊”,並對兩個超級大國日漸升高的緊張關系及南海地區的軍事化感到震驚。印尼前駐美大使、前副外長迪諾·帕迪·賈拉爾則直言,美國“咄咄逼人的反華政策”讓印尼和整個地區感到緊張,“我們不想被騙進一場反華運動中”。
此前數天,迪諾·帕迪·賈拉爾撰文稱,美國的反華政策在東南亞沒有得到積極響應,原因如下:疫情讓東南亞國家無心關注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中國已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爲“全球公共産品”,而美國並沒有;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非常依賴中國,中國是該地區貿易、投資的主要參與者;東南亞國家對于美國借意識形態極力抨擊中國不感興趣;東盟作爲一個整體一直持中立立場,且東盟內部對華態度並不統一。
實際上,今年下半年以來,東南亞領導人不斷表達對中美對抗的擔憂。在9月的第75屆聯大會議上,印尼總統佐科和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都擔心東南亞國家將被拖入美中沖突中。“戰爭不會使任何人受益,”佐科說,“在廢墟中慶祝勝利毫無意義。在一個正在沉沒的世界成爲最大經濟強國毫無意義。”
杜特爾特也呼籲北京和華盛頓化解分歧。“升級緊張不會使任何人受益,”他說,“新的‘燃點’加劇擔憂且往往將人們撕裂。鑒于對抗國家的規模和軍事威力,如果(美中)‘口水戰’惡化爲一場真正的核武器與導彈戰爭,我們只能想象且將爲人類生命和財産遭受的可怕損害而驚呆。”
“陷入困境的美中關系爲亞洲的未來和新型國際關系格局提出了深遠的問題,”今年6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爲《外交》雜志撰文稱,“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感到擔憂,因爲它們處于各個大國利益的交彙點上……這兩個大國之間的任何對峙,都不太可能像冷戰時那樣,在一個國家的和平崩潰中結束。”一個多月後,李顯龍參加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線上視頻座談會時再次表示,中美政治和經貿關系急劇惡化讓其他國家緊張。
《澳大利亞人報》稱,如今的中美兩國顯然比十年前更有可能發生沖突,人們可能認爲亞洲正尋求從美國的大選中尋求慰藉,但兩位總統候選人都承諾將對中國實行強硬政策,讓亞洲國家政府意識到中美對抗不會隨著一位新人入主白宮而消失。文章稱,鮮有亞洲領導人享受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預測性。美防長埃斯珀推動在亞洲部署中程導彈,也引發美國在該地區盟友的擔憂。
學者:尋求成爲“和平調解人”
一位馬來西亞學者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目前東南亞國家沒有多少心思去聽美國不斷重複“中國威脅論”,國內問題已經讓他們苦不堪言。泰國學者元德表示,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不願意卷入中美沖突,因爲各國都面臨疫情防控、經濟倒退、社會不穩定等困境,各國更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以專注于解決國內問題。
這並不是美國所期望的。據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網站11月1日報道,從2017年5月到2020年7月,美國海軍在南海進行了24次“自由航行”,正是在這個7月,美國改變其在南海事務上“表面中立”的立場,宣稱中國在南海許多主張“非法”。美國的用意就是希望攪動地區局勢,迫使一些東南亞國家充當美國對抗中國的“棋子”。
但即便是10月底蓬佩奧亞洲行突然加入越南一站,並稱“(美越)夥伴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牢固”,結果也難如其意。“美國之音”11月2日稱,一些分析人士認爲,越南只是在用“重度對沖”戰略,並沒有選擇“一邊倒”倒向美國。文章提到,美國希望租用越南的金蘭灣軍事基地,但越南還沒有答應。7月蓬佩奧就南海問題發表聲明後,越南並沒有歡呼雀躍,相反略顯暧昧,越南甚至沒有提美國的名字。
美國《洛杉矶時報》曾分析說,美國就南海問題表達更強硬的立場,顯示出華盛頓在試圖對中國形成壓力時面臨的一個核心挑戰:雖然較弱的亞洲國家面對強勢的中國可能會有擔憂,但沒有一個國家希望被拖入兩個大國間日益激烈的公開對抗。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饒兆斌說,馬來西亞非常擔心美國的目的,“建立一個對抗中國的大聯盟不是馬來西亞想要的政策”。
馬來西亞前國防部副部長劉鎮東8月底表示,這幾年東南亞精英的立場越來越趨同,他相信,所有東盟國家都不會想“選邊”。劉鎮東說,軍事方面,美國軍艦在新加坡補給,兩國安全合作緊密;泰國、柬埔寨則是和中國合作;馬來西亞和美國軍事合作少,主要是經貿往來。劉鎮東說,東南亞不會希望任何世界主要戰爭發生在本區域,特別是南海問題。
有評論稱,在東南亞,泰國有“平衡外交”的傳統,菲律賓杜特爾特政府相對比較“民粹”,馬來西亞和越南不願意陷入中美之間的區域沖突,印尼同樣是該地區最不願選邊站隊的國家之一。一位印尼學者在同《環球時報》記者交流中美競爭話題時說,不斷發展強大的中國已經成爲當今世界任何一方都無法忽視的重要存在,在中美大國對抗背景下,印尼最爲明智的選擇就是保持中立,站隊做法帶來的負面影響遠不是印尼能夠承受的。
這位學者表示,印尼不希望看到中美發生更加激烈的沖突,同時認爲兩國不會直接發生軍事沖突。原因在于,中美在經貿、科技和人文等領域展開的較量都屬于“發展的較量”,而一旦發生軍事沖突,則必然導致兩敗俱傷。因此,他希望中美兩國能夠在相互競爭中尋找到平衡。
“如果特朗普成功連任,他可能會嘗試以更具侵略性或不負責任的方式采取軍事行動,美軍在南海的存在也會增強,”《菲律賓星報》專欄作家李天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果拜登獲勝,中美在南海的緊張局勢也可能進一步激化,因爲他會延續奧巴馬時代的‘重返亞太’戰略,南海不可避免地會成爲美軍未來的部署重點。”
在李天榮看來,中美軍事沖突大概率會因雙方海軍或空軍擦槍走火發生意外而爆發,且以局部小規模沖突爲主。爲對抗中國,美國在亞太地區會更加依賴其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亞。中美一旦發生軍事沖突或戰爭,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東盟主要經濟體肯定會受到十分不利的影響。東盟國家應該會保持中立,並將尋求成爲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和平調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