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翀的名字有點生僻。
第一次見面,他會笑著跟人解釋:張翀,沖,一個羽毛的羽加一個中間的中,意思是向上直飛的意思。
人如其名。在這個城市,他用了20年的時間拚命奔跑、向上飛翔,把自己從一個籍籍無名的洗碗工蛻變成了幾家飯店的老闆。
面前的他,謙和、與人為善,然而也有內心的堅持。那份溫潤里隱隱透出的堅韌,是以往磨難留下的印跡。
1995年的11月,16歲的張翀輟學了。他攥著幾十塊錢,背個小包,從新鄉封丘來到鄭州。
舉目無親的少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趕緊找個地方,掙錢養活自己。
飯店是最好的選擇,有飯吃,還管住。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康復前街的新會食府做小工。洗碗,殺雞殺魚,打掃衛生,看店,什麼雜活都干,當時一個月工資50元。
在新會食府,他認識了一個面點師傅。那師傅見張翀伶俐,就悉心教他。
但這樣的情況沒有持續太久。
有次張翀抱著一沓碗去刷,老闆嫌他手腳不利落,罵了幾句。張翀當時就急了:自己什麼活都干,不喊苦不叫累,還平白無故挨罵。
一氣之下,倔強的他將手中的碗一股腦兒全扔到地上,摔個粉碎。第一份工作自然也被摔碎了。
失業後的張翀找了好多工作,但飯店老闆見他年齡小,都不肯用他。那時的他,積蓄所剩無幾,在柿園的房租也快到期了。最可怕的是,飢餓像條狼一樣如影隨形地纏著他。
那段時間,他每天從西四環柿園走著去東明路,為的是去吃頓飯。「一個關係好的面點師傅在那邊一個小賓館做職工餐,我過去,他能偷偷地給我飯吃。」
那段挨餓的日子,一直到現在,還給張翀留下了陰影。 「一餓就要趕快吃東西,要不然心慌。」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半年。他去了建設路一家小餐館工作,專門做面點。
1998年5月,張翀離開那家小餐館,去了瑞達路的海潤假日酒店。
在那裡,他認識了生命里最重要的兩個貴人。一個是廚師長彭書安,一個叫大衡。「彭師傅家常菜做得很好吃,大衡的粵菜最拿手。他們做菜的時候,我就站在一邊看,有什麼不懂的問他們,他們都會傾囊相授。」
張翀關於廚師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經驗,可以說都來自這兩位老師。
這份工作做了一年半,張翀萌生了自己做老闆的想法。
1999年,他在建設路與秦嶺路交叉口的橡膠廠門口,擺了個地攤。攤位很小,只賣些餃子麵條涼菜。但張翀很滿意——自己終於可以獨立經營了。他想著,掙了錢就買個三輪車(當時的三輪車是借房東的),換個更大的柜子,可以多上幾樣涼菜。
眼看生意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一次小混混尋事挑釁的事件打破了張翀的頭和嘴角,也打破了張翀繼續經營小攤的信念。
他意識到自己實力微小,只有把生意做大才能不受別人欺負。於是他暫時放棄獨立經營的念頭,又去找大衡繼續學習手藝。
大衡當時已經離開海潤,去了海花美食城。大衡和張翀是同鄉,比他大10多歲,對他像親弟弟一樣好。
張翀靜下心來,專心跟大衡學習廚藝。打下手做幫廚,不懂就問,勤加練習。慢慢地,張翀也開始炒菜了,而且客人反響很好。
經過三年的磨練,2002年底,張翀離開大衡,去了二七路的全聚德。
這次,張翀不再洗碗,也不再幫廚,只是炒了幾道菜,就直接坐上了廚師長的位子。
儘管當時工資很高,但他仍然省吃儉用。因為他心中還有一個自己開店,做老闆的夢想。
之後的7年,張翀開過西北菜館,做過德億大酒店的董事長助理。時間的磨礪中,他不僅廚藝日漸精湛,對酒店的運營和管理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2009年,張翀離開德憶大酒店,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又把房子抵押出去,貸了不少款,開始創業。
9月1日這天,他在宏圖街和十里舖街交叉口開了一家餐館,取名張生記。
張生記
因為有過開西北菜館的經歷,張翀對西北菜體會很深。他認為自己的廚藝,管理運營和決策都沒有問題,這個餐廳就是水到渠成的產物,生意一定不會差。
但是現實給他兜頭一棒。
頭三個月每天入帳2000多元,算下來,天天都是入不敷出。
張翀想不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是菜品,是管理模式,是營銷手段,還是服務?
2009年的冬天,天氣很冷,客人一推開張生記的店門,迎接的他們的是一塊熱氣騰騰的毛巾。擦擦手,擦擦臉,客人坐下之後,一碗熱麵湯就端了上來。
張翀還把廚房所用食材的供貨商圖片以及肉類的檢疫報告一一展出。讓客人看到自己的誠意和用心。
儘管服務如此,用心良苦如此,生意還是不靈。
年底的時候,發完員工工資,還有2000元的採購費無法結清——他兜里連200元都沒有了。
張翀說:「大過年的,大家都在吃餃子放鞭炮,供貨商卻在逼我要錢,當時真是死的心都有。」
有人說,當一個人到了谷底的時候,如果他再堅持一步,迎接他的就是反彈。
春節過完的時候,張生記的生意毫無徵兆地火爆起來。
客人們像約好了似的,從四面八方趕到張生記吃飯。每天的營業額從原先的兩三千塊直接飆升到了幾萬塊。
張翀覺得,如果不是前期做得紮實,絕不會有這樣的柳暗花明。「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要有足夠的耕耘,到了收穫的季節,你根本不用擔心什麼。」
2014年,張翀創立了第二個品牌,取名紫蘇餐廳。
這個餐廳,用了25噸鋼做裝飾。銹跡斑斑的鋼鐵上,有柔美細緻的花紋。長長的藤蔓垂下來,依偎著土坯的陶罐。水泥的柱子上,手寫的愛情英文詩一行又一行。
紫蘇餐廳
這剛與柔,冷與暖的碰撞,讓人耳目一新。
然而這麼有特色的餐廳,剛開業時生意並不好。
倒不是菜品問題。因為作為廚師出身的老闆,張翀在菜品上的用心是有目共睹的。生意冷淡的原因是位置——不臨街、不靠路。「當時的建業五幢大樓,入住率只有百分之十幾。」
張翀覺得,酒香不怕巷子深,生意不好,是運營的問題。
有一次,店長拿來新印的菜單給張翀看,張翀突發奇想,搞個主題菜單。
他用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做新菜單的主題,在菜單上印上電影海報,並組織員工觀影。
客人見了菜單,頓時眼前一亮,此舉迅速傳開。
菜單都是一次性的,客人點完菜,菜單就不能再重複使用了。
張翀吩咐店長,用完五千份就更換一次主題。
其間,張翀用過《碟中諜》、《速度與激情》、《007》等系列主題,而且進店吃飯的客人還可免費領取電影票。
這個營銷創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紫蘇餐廳憑藉紮實的菜品,和讓人耳目一新的菜單,慢慢地挺過了市場培育期。
生意一天天好起來。不僅僅是在建業五幢大樓的人來吃,附近甚至東區的居民,也把這裡當成了聚餐請客的根據地。
張翀說:「我們的菜品肯定沒有問題,否則,就算送電影票也不會有人來吃。所以說,生意,生意,生財之道,要靠創意。」
但有一次,這個廚師在做米皮的過程中,麵漿沒燙好。張翀發現後,讓他重做。
那廚師不屑一顧:「這麼小的差別,客人根本不知道,也吃不出來,幹嘛這麼麻煩?!」
張翀頓時來了氣,說:「客人吃不出來,我們還吃不出來?客人不知道,我們還不知道?價格我們可以打折,飯菜質量,我們絕不打折!」
說完這話,他當場辭了那廚師。
「用匠心才會做出好菜」,沒有匠心的廚師不會呆在張翀的店裡。
張翀對飯菜質量的嚴苛,不止這一個故事。
葫蘆雞是陝西名菜,主打西北菜的上童官順理成章地收錄了這道菜。
有次張翀朋友來玩,別的菜都不點,只點了葫蘆雞。
葫蘆雞上來之後,朋友吃了一口就連連稱讚。張翀搛了一塊,但是吃進嘴裡味道根本不對,看著朋友們高興的表情,張翀忍住了話。但吃了兩分鐘,他還是放下筷子,吩咐服務員:「撤下這道菜。」
朋友們很不解。張翀說:「這次的菜做差了,不能用這個招待你們,下次來,一定比這個好吃。」
飯罷,張翀送別朋友,三步並作兩步地來到廚房,對著做葫蘆雞的廚師就是一陣狠吵。
吵也吵了,火也發了,但問題還得解決。
葫蘆雞的製作工藝很複雜,先腌,再在老母雞湯中浸泡,然後上鍋蒸,蒸完接著泡,撈出瀝干水分,掛麵酥炸,而且還要炸兩次。
如此複雜工藝,任何一個環節沒拿捏好口感就不對,但是客人點菜後都很著急,廚師們不能面面俱到,就很容易疏忽某個流程的細節。
分析了弊端,張翀就派個廚師專人專職做這道菜。
幾天後,張翀又邀之前的朋友來吃葫蘆雞,吃過之後,朋友果然說:「這次的雞肉比上次好很多。」
張翀與葫蘆雞
還有暖鍋這道特色菜。之前的做法是將時令蔬菜和做熟的五花肉,擺至罐中,加入高湯,放在一個小型炭爐上。
張翀認為,現煮的菜味道更鮮,口感更清爽。後來他發現,炭火溫度不夠,只夠保溫。煮沸則需要更久的時間,往往是客人吃完了菜,湯還沒有開。一熱抵三鮮。飯菜的鮮,除了食材鮮,關鍵是要熱,最好是燙。
張翀改了一下工藝,在暖鍋上桌之前,用小型風扇吹炭爐,直到湯沸了才端給客人。這樣一來,蔬菜和肉更入味,也更鮮了。
上童官的生意,一天天漸入佳境。
又是一年年末。張翀算起來,自己到這個城市打拚,已經整整20年了。
在這個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一個農村的孩子,經歷過失業,飢餓。挨過打,見識過最險惡的人心。也遇到過貴人,領略了人世間最真摯的情誼與溫暖。
最困難的時候,老父親來到鄭州,因為不知道兒子的具體位置,找了許久,終於打聽到了張翀的下落。看兒子過得那麼苦,他勸張翀跟自己回家。
張翀說:「我來了就不會回去。不學好手藝,不做成事,我是不會走的。」
他一直沒有放棄。因為他堅信,只要自己沉下心,專注做一件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終會成功。
20年過去,他已經從一個年少輕狂的鄉村少年,變成了一個沉穩的餐飲品牌掌門人。他謙遜,平和,與人為善,卻又有自己的內心堅持。那份溫潤,是往日苦難磨礪出的結果,也是時間給他的最好的禮物。
他終於成了夢想中的自己。
www.canyin88.com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