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邁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步伐。30年的奮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並逐漸成爲世界金融治理新的重要力量。在最近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上海名列第四。
2020,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的曆史起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將肩負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
對志在打造全球資管中心的上海而言,如何發揮金融市場優勢,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肩負著人民幣國際化重任的上海,如何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在金融科技深刻改變金融生態的今天,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該如何發力?對標國外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又應創造怎樣的金融司法環境?面對這些事關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熱點話題,來自全球的金融界人士暢所欲言,爲上海建言獻策。
1
如何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
打造資管中心構建競合新生態
【專家建議】
要以客戶爲中心,要成爲人才中心
當前,上海已經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各類中外資券商、基金、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資産管理機構加快集聚。上海該如何提升對全球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今年的陸家嘴論壇上,來自中外金融領域的專業人士圍繞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建設深入探討。
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表示,近年來上海抓住國民財富快速增長和産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以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爲目標,持續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全球頂級資産管理機構,國際一流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全球資産管理中心雛形已現。據美國《巴倫周刊》報道,在主動管理型的新興市場基金中,投資于中國企業的比例從2019年4月的25%上升到今年4月的35%。
可以說,上海全球資管中心建設正迎來最好時期。今年4月1日起,我國進一步放寬部分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目前,多家國際資管機構已准備在滬設立外商獨資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同時合資設立理財公司。
不過,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國內經濟持續承壓,資管市場同樣面臨著大挑戰。與會嘉賓表示,面對外資機構紛紛搶灘登陸,如何構建競合新生態,需要謀篇布局,要在世界舞台上交鋒比拼,提升本領。
國際金融論壇聯席秘書長朱甯認爲,資産管理行業不只是簡單的金融服務行業,代客理財業務,更多的是助力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這一點上,國內金融行業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認知。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總裁傅帆也表示,與國際先進同業比較,國內資産管理機構在市場化機制、投資管理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系統支持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不過,從基本面看,國內經濟將繼續長期穩定增長,居民家庭收入穩步提升,社會財富逐步積累,國內資産管理業發展空間廣闊。
對于上海全球資管中心的建設,傅帆也提出建議。他認爲,迫切需要一部具有較強引領性和指導性的綱領性文件。他建議,在規劃“十四五”期間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具體工作中,可考慮制定一份引領上海建設全球資産管理中心的綱領性文件,明確相關工作方向、目標、路徑和舉措,並逐步形成配套的人才保障、法治環境和信用體系,凝聚國內外資産管理機構的力量,共同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服務能級和創新能力。
他同時建議,應充分利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實施的機遇,“長三角地區人均收入和社會財富積累水平較高,是上海發展全球資産管理中心的最佳腹地。”
在先鋒領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莫蒂默·巴克利看來,上海要真正成爲資管中心,需要有以客戶爲中心的監管環境。同時,必須要有全球最好的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確保這些人才有證照,如何成爲一個像倫敦這樣的人才中心,是值得考慮的。”像倫敦這樣的城市,它們首先是人才中心然後才是金融服務中心。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橡樹資本聯席董事長霍華德·馬克斯。他建議,上海在稅收方面要創造競爭力,在財政方面也要有一些刺激和支持政策。“有好的激勵政策和環境,全球人才就會被吸引。上海是一個非常開放型的城市,開放是上海的傳統,我覺得上海的優勢是明顯的。”
2
人民幣國際化下一步該怎麽走?
全球交易讓人民幣更流動可得
【專家建議】
以臨港新片區爲依托打造金融自由港
人民幣國際化是曆屆陸家嘴論壇的熱門話題。本屆論壇的第五場全體大會再度聚焦這一話題,與會嘉賓對人民幣國際化再展望,並提出政策建議。
數據顯示,目前國際機構配置的人民幣資産已經突破了6萬億元,貿易融資已經超過日本。尤其是人民幣進入SDR貨幣籃子後,目前爲止已經有2176億元外彙儲備在各國央行。過去幾年,中國央行和世界範圍內39個國家的銀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貨幣互換協議規模已達3.47萬億元人民幣,人民幣已經成爲世界最大的貨幣互換圈。
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毋庸置疑,這是由中國全球經濟地位所決定。但摩根大通亞太區首席執行官郭利博提醒說,“國際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人民幣的國際化仍然處于‘初生’階段,如人民幣在全球交易中占比只有2%左右,而美元占比約爲40%。爲了讓人民幣在全球交易中的比例上升,應提升人民幣的流動性以及人民幣對國際投資者的可得性。”
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王江也認爲,人民幣國際化總體仍處于初期階段,人民幣相比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而言有落差。他建議,近期要盡可能接近日元和英鎊的地位,尤其是在資本賬戶開放方面有所突破;下一步要對標歐元,最高目標當然是要與美元平分秋色。
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可在投資、“一帶一路”和數字貨幣三個新領域尋求突破。“一帶一路”方面,中國已與沿線60多個國家合作,不過這些投資大部分仍以美元計價。“用人民幣在‘一帶一路’進行投資並推而廣之,在全球擴大以人民幣計價的對外投資,將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朱民說。
朱民表示,數字貨幣是未來貨幣市場競爭的制高點,中國作爲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第二大金融市場,電子商務、電子流通産業市場巨大,數字貨幣的發展與應用很重要。數字貨幣的發展將是今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領域和渠道。
安聯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索瑪斯·阿爾汀建議,中國可以從五個方面繼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首先,進一步放開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如開放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相關資格和外彙額度的申請。其次,應持續擴展像滬港通這樣的投資渠道,同時進一步提升國內債券市場流動性,不斷改善債券違約處理機制和信息透明度。第三,加強與新加坡這類擁有完善嚴格法律體系的國家間的國際金融合作。第四,加快外資設立保險資管基金公司等資産管理機構的審批流程。第五,建立外資機構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常態溝通機制。
對于上海而言,應在在岸市場發揮更大作用,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包括市場和機構的全面開放,制度和規則應該逐步開放。“這個開放不是簡單照搬國外現有的制度和規則,要以現代金融科學作爲基礎,結合國情,做到公開公平合理,並且相對穩定。”王江表示,同時,要開放資本賬戶。很多金融工具可以實現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讓資本在全球更有效地進行配置。上海應以臨港新片區爲依托,打造一個金融自由港,更大程度實現國際化和開放,形成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的互補,推動整個中國金融體系的全面國際化。
3
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如何發力?
金融協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家建議】
聚焦數字技術推進數字經濟信任新基建
金融科技正深刻改變金融發展生態格局,成爲全球金融合作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如何才能成爲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在今年的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上,嘉賓們就上海如何建設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建言獻策。
“縱觀全球,除上海、北京、深圳這些國內城市正積極建設金融科技中心外,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一些城市也在金融科技的競爭中表現出強勁實力,這些城市脫穎而出不是偶然,與他們在金融科技生態監管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密切相關。”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說。
李偉表示,在推進金融科技應用發展的同時,央行也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我們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試點,上海要在試點的過程中借助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加強或者推進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數據交換管理平台的建設,通過對數據的管控,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據透露,央行將會整合在滬科技機構科技資源,通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設數據中心等具體措施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
對于上海提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與會嘉賓一致看好。他們認爲,上海金融要素完備,體系健全,科研創新基礎非常雄厚,具備成爲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條件。
在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看來,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自有“技術”“開放”“未來”三個基因,上海要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也應立足于新技術,加大雙向開放並面向未來進行機制創新。井賢棟認爲,區塊鏈是解決數字化時代信任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區塊鏈是重構生産關系的技術。建議上海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突破,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信任新基建。
同時,上海建設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一樣需要請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雙向開放的格局。“中國的金融科技實踐在應用能力、風控能力等方面難得走在世界前列,上海也可以充分把握優勢,先行先試,全力推動中國金融科技企業以上海爲基地出海,構建新金融時代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井賢棟說。
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表示,政府的參與是金融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推動力。這兩年,政府在科技運用包括金融科技的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上海建立大數據中心,通過數據開放賦能金融,政府從引領者、推動者,又增加一個重要的“參與者”角色。“我們很多數據在政府,司法數據、公共數據、海關數據、工商登記數據甚至水電煤數據。更多數據開放,對于整個金融和科技結合在大數據的運用上會大大加速。”
未來的金融科技中心,立足中國特色同時又適應國際競爭需要,才能更好引領數字經濟和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英國Z/Yen集團指數部主任馬克·延德爾結合自身觀察表示,上海應當進一步保證整個金融科技的生態體系延續,讓那些高技術人才更好融入到生態體系。
金融科技中心的打造最終要服務于企業。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謝永林從科技爲金融“賦能”,更好服務小微企業角度提出兩條途徑。一是“從0到1”,二是“從1到N”。所謂“從0到1”,是以金融公司爲主體,借助科技手段爲金融主業提質增效;另一路徑是以金融科技公司爲主體,總結“從0到1”成果,批量化賦能中小金融機構,“從1到N”實現普惠金融。
4
應創造怎樣的金融司法環境?
法治護航金融持續創新更高效
【專家建議】
整合自貿區金融創新條例成爲恒定法律
金融司法環境是營商環境和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上海金融法院成立等一系列舉措的推出,上海在金融司法建設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昨天的陸家嘴論壇第七場全體大會中,與會嘉賓就“金融司法環境與國際金融中心發展”進行了探討。
根據業內普遍評價標准,創新是否最佳、監管是否最優和效率是否最高,是衡量一座國際金融中心優劣的三大指標。“若要實現這三個指標的最高目標,就需要呼喚法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表示。
周漢民認爲,無論是上海自貿區的創新還是科創板的創新,都離不開各類金融創新條例的支持,因此最佳金融創新呼喚法治。但目前,上海各類金融創新依舊比較零散,他建議,應當整合上海自貿區新的金融創新條例,並使其成爲恒定的法律。“最佳的體制創新同樣呼喚法治。”上海制定的《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創新了國際金融中心分級監管的體制,將新型金融的方式,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的許多基本內容納入條例,還爲長三角的合作拓寬了空間。“可見體制創新需要法治的保障。”
最強的金融效率依然呼喚法治。周漢民認爲,2018年8月份成立的上海金融法院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並建議未來還可建立國際仲裁中心,爲國際仲裁機構中的金融仲裁貢獻力量。
上海金融法院的設立和運行,不僅獲得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還被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當做是有利于金融創新,並且與國際接軌的規則體系:“世界銀行有關專家也曾把上海金融法院評爲全球金融法治的最佳實踐。”
劉貴祥認爲,上海金融法院的審判效率很高,但依然要注意三個方面,即要鼓勵和保障金融創新,要在審判中揭示金融交易的真實法律關系,以及在審判中明確市場主體的權責範圍。劉貴祥還表示,金融糾紛解決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是營商環境的重要評價指標,因此要積極推進構建高效的金融糾紛解決體系。他建議,一是推進金融糾紛解決多元化的機制建設;二是建立健全符合金融糾紛特點的訴訟機制;三是強化金融糾紛化解科技運用。“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場秩序是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金融中心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劉貴祥說。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市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茆榮華表示,金融市場具有其特殊性,在金融司法中要秉持符合金融市場規律的司法理念。要把握好三對關系:一要處理好保障金融創新與維護金融秩序之間的關系。二是處理好保護金融債權與服務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三是處理好司法裁判與行政監管之間的關系。茆榮華建議,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更多能體現發展水平的金融法律人才。除了可以引進人才,還需要開展對外交流,進行本地培養。比如,在最高法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去年設立了中國法院的金融審判國際交流(上海)基地。“目前,上海已有相當一部分法官通過學習交流國際金融司法經驗,開始推動金融審判理念、思維與國際接軌。”
上海金融法院院長趙紅也表示,上海金融法院也會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廣泛吸收借鑒國外金融司法的成熟經驗和先進成果,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信息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