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她是一位55後,卻有著85後的容顔、95後的心態,一身風姿搖曳的旗袍穿出了東方女人的萬種風情,舉手投足間,很難讓人在她身上看出歲月的痕迹;她有著雲淡風輕的懷舊情愫,也有著婀娜多姿的萬種風情。舞台上風采迷人,生活中平易近人,似淡雅的鄧村香茗,傳遞著一份賢淑與內斂的情懷,盡展著一幕恬淡與矜持的品位。她就是福建省旗袍協會會長周愛珠。這位深受會員喜愛和擁戴的會長,帶領旗袍姐妹風雨兼程一路前行,她自己認爲對她而言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
愛慕旗袍雅韻婉春風 珠輝玉麗競秀冠群芳
——記福建省旗袍協會會長周愛珠
1
曼妙多姿 窈窕淑女著錦袍
一曲古韻,著一襲旗袍,婀娜地走在紅毯上,仿佛香風細細彌散在城市的陌陌紅塵裏。精致的面料、多元的色彩、精巧的構圖、婉約的式樣,卻分明傾訴著無比大膽的春光,沉靜而又迷人。那些穿旗袍的女子,宛如一阙花間詞。
古往今來,有太多關于旗袍的美好詩句。旗袍塑身,飽和性強,既有著東方傳統古典韻味,又吸收了西式裁剪的方式,有著時尚潮流元素,可謂是中西合璧的精華。纖腰骨感的女人可以穿出纖細動人的韻致,豐滿的女人則能穿出盈潤的味道。所以常有這麽一種說法——每個女人都會有一件適合自己的旗袍。
筆者今天有幸采訪了福建省旗袍協會會長周愛珠女士,周愛珠認爲,身著旗袍的女人,修煉的是一身的氣質,講述的是一生的故事。但凡喜歡旗袍的女人首先都是愛美的。她認爲:旗袍作爲中國女性非常喜愛的服裝,以其美麗、典雅、含蓄,和高貴被女性所傾愛。她深深地愛著旗袍,因爲旗袍可以完美地诠釋東方女人之美。
在周愛珠眼裏,旗袍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高風亮節的精神象征。她工作室每一件旗袍都能講出一個故事,每一件旗袍上的圖案都擁有不同的寓意。據周愛珠介紹,袍服起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袍泛指旗人所著之袍,早期滿族袍服樣式和結構簡單,美觀大方,簡約素雅,寬身直筒。辛亥革命和民國時期,旗袍演化改良成中西結合的新款式,袖子從長到短,從寬到窄,收腰提臀,立領內斂,收腰開叉,曲線突出,優雅端莊,很快被城市女性引以爲尚。
上海的社會名流、貴婦名媛和時髦女子在各種場合搖曳生姿,廣告電影推波助瀾,演繹旗袍的萬千風情。被世人尊重的宋氏三姐妹,尤其是宋慶齡的旗袍,成爲國服標准和中國女性在正式場合穿著的禮服。到了21世紀,旗袍的設計式樣和功能更爲多元化,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新中式旗袍更是隨著國家領導人夫人的外交,頻頻出現在世界的視野中。如今,國服、國風、國潮都在展現著東方旗袍之美,體現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民族服飾的自信。
周愛珠身材姣好,氣質超群,她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妩媚和優雅。總是面帶微笑,謙和低調不張揚。你要是再看她穿上旗袍時那凹凸有致的模樣,更是妩媚動人,讓人贊歎不已,感覺她就是爲旗袍而生的。如果不是親臨拜訪周愛珠看到她本尊,你根本不敢相信眼前這個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女士居然已年過花甲。挺拔的身姿,铿锵有力的聲調,讓她與實際年齡更顯格格不入。難怪在大家眼裏,周愛珠就是一個過得比年輕人更有活力、更有自信的“周姐”,一個用美麗與愛心诠釋精彩人生的“周姐”。
見過周愛珠會長,總覺得她氣質雅致、談吐自如,娴雅中帶著自信;又見她走路婀娜,蹁跹中仿佛就要起舞;從背影望去,俨然一副美麗的人物剪影。認識周愛珠的人都知道,她不僅擁有不老容顔,更重要的是她身後珍藏著一段段傳奇的人生故事。這個醫生世家出身的女子,從毅然走出體制下海經商、到奔赴南非打拼十六年、以公益爲媒與南非總統夫人成爲摯友,再到回國開始新的創業……人生似乎不可消停。
2
旗袍皇後 圓臀玉腿細柔腰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著身;曼妙多姿,笑顔如花綻放。周愛珠舉手投足間演繹旗袍的古典與妙曼,一颦一笑間訴說旗袍的高雅與韻味。說旗袍是詩一點也不過分,它以其流動的旋律和濃郁的詩情表現了女子的賢淑、典雅和溫柔,它是中國女人的一種情結、一種夢幻,是镌刻在中國女人骨子裏的美麗。不管在哪裏,只要有中國女人的地方,就有美麗旗袍的靓影。
旗袍已經成爲周愛珠的日常,她常常穿著旗袍爲客人量衣,參加各種聚會,甚至是選美比賽。輕盈的步伐、妙曼的身姿、富有韻致的旗袍……一路走來,周愛珠不忘初心,逐夢前行。集友善、能幹、美麗、大方于一身的周愛珠女士不僅擁有不老容顔,更重要的是她身後珍藏著一段段傳奇的人生故事。
周愛珠,1956年8月4日出生,福建福州人,現任福建省旗袍協會會長、福建省優雅旗袍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州市台江區華承職業培訓學校董事長,全國婦代會代表、省婦聯執委、福州市婦聯執委,福建省海外婦女聯誼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巾帼志願者協會副會長、福建海外傑出女性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全非洲華人婦女聯合總會名譽會長、全非洲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曾任福建省女企業家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周愛珠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父親周紹奇是福建著名的老中醫,不過她自己卻別具經商天分。1974年高中畢業以後,周愛珠便以優異的成績被安排到福州市台江日用梳廠工作。5年後,年僅23歲的周愛珠被調往福州市冷凍廠台江冰廳,從台江冰廳主任到食堂出納,再到經營開發部門市部主任,短短幾年時間,周愛珠就完成了事業上的多級跳。
1998年,正當她的服裝生意如日中天時,周愛珠再次做出了大膽的選擇:不會英語的她決定到南非去闖蕩一番。到了南非之後,周愛珠繼續施展她的經商天分,開商場、買農場、投資金礦,忙得不亦樂乎。事業有成後的周愛珠被推選爲南非華人聯合總會會長,也因爲熱心公益,周愛珠與南非總統夫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雙方在各種公益行動中互動十分頻繁。總統夫人就曾爲周愛珠雪中送炭的大愛精神感動落淚。樂于助人的開放心態,讓周愛珠在南非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人緣。直到現在回國多年,周愛珠每次回到南非都會受到熱情的接待,甚至有朋友爲了留在南非接待她,改簽了自己清明回國掃墓的機票,只爲能給她接風洗塵。
在南非奮鬥的十幾年裏,周愛珠時時挂念著自己的祖國和故鄉。2013年,周愛珠總算是真正地榮歸故裏。卸去南非華人婦女聯合總會會長一職,她擔起了省女企業家聯誼會副會長的職務。然而這並不能滿足她閑不住狀態,一身活力無處施展呀。說時遲,那時快,一群美麗又有愛心的女企業家與周愛珠機緣巧合相遇,于是如今的福建省旗袍協會應運而生。
短短數年間,在周愛珠的帶領下,越來越多愛美的女性穿上旗袍,秀出自己的美,在這傳播旗袍文化的旅程上,遇見了更好的自己。福建省旗袍協會也發展成了一個7000多人,規範化、章程化、系統化的社會團體,受到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關注和認可,並給予了大力支持。
3
芊芊淑女 身姿不移醉梅桃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爲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最能表達中國精神的符號之一。旗袍曆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古典的旗袍與現代時尚的碰撞正重新激發東方時尚之美。
周愛珠表示,我國改革開放後,旗袍被國家作爲女性外交禮服和國家大型活動禮儀小姐的特定服裝,禮儀小姐華麗的旗袍服飾、優雅的舉止,高貴的氣質,無不顯示出東方女性的獨特魅力,讓世界爲之贊美和注目。
說起與旗袍的緣分,周愛珠打開記憶的閘門。周愛珠說,“傳承旗袍文化,弘揚國粹魅力,從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中既展現東方女性優雅風尚的旗袍文化,更著重展示中國傳統女性高貴典雅善良大愛的傳統美德。”
據周愛珠介紹,福建省旗袍協會是2015年經省民政廳批准成立的省級協會,是福建省婦聯和省工商聯團體會員單位。協會是弘揚中華旗袍文化,提升女性審美水平,爲女性提供情感交流、智慧交流、生活交流、創業交流、奉獻社會交流平台的群衆性社會團體組織。協會成立至今,在全省各地市已發展會員7000多人,所有會員都成爲巾帼志願者,在各地市發揮巾帼志願者作用。協會把尊老愛幼助殘等公益活動,列入議事日程,疫情期間協會巾帼志願者多次走進會員企業送溫暖助力抗疫。
說起福建省旗袍協會,周愛珠如數家珍,她說,會員從18歲到90幾歲的都有,這裏有企業家、機關幹部、老師、醫生、單位職員等等來自各行各業的熱愛旗袍的女性。“很多女企業家其實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女漢子’‘女強人’,我們也有很溫柔的一面。”旗袍協會每周都會舉辦兩次培訓課,教學內容有形體、禮儀、旗袍知識等。
據周愛珠介紹,2016年1月9日,福建省旗袍協會受邀走進莊嚴而神聖的人民大會堂和台灣同胞同台演繹中國傳統文化旗袍秀;積極參與每屆5.18、6.18和9.8等大型活動,演繹旗袍之美;從2016年(首屆)至2018年,連續三年參加中國海峽大舞台春晚表演,參加了三屆中國(福州)世界遺産文化博覽會表演,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旗袍文化論壇以及交流彙演;2019年分別參加福建省工商聯、省婦聯、省民政廳等多場歌詠比賽及表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6年至今極力參與助力武術入奧活動。
周愛珠充滿自豪地告訴筆者,福建省旗袍協會女企業家會員們都是自創、自編、自演的舞蹈和旗袍秀作品,以弘揚傳統文化爲主線,以讴歌偉大時代爲背景,歌頌祖國繁榮昌盛、歌頌人民幸福生活。幾年來,周愛珠帶領會員企業家穿著旗袍走基層、進校園,與機關單位縣鎮村聯誼,多次走進港澳台與同胞姐妹相互交流學習,共同傳承中華旗袍文化,還穿著旗袍走過南非、英國、北歐、東歐、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多次在南非總統府表演旗袍秀,受到南非總統及夫人的高度贊賞。
不僅如此,周愛珠還不斷在文化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她通過旗袍爲載體,根據當地特色,將非遺文化匠心獨運地運用到旗袍上,再通過福建省旗袍協會把産品所承載的文化梳理出來,讓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在生活中再現。
采訪最後,周愛珠表示,在享受旗袍文化給自身帶來改變的同時,也開啓了旗袍文化的傳播旅程,讓更多女性從家庭、工作中脫身出來,實現了自我的蛻變,認識自己的美、發現自己的美。
女性自我成長,更多地意味著內在發生改變,看到更加開闊的世界,一步步走進自己內心向往之處。周愛珠希望這股“旗袍風”能刮得更猛烈些,讓更多的女性活出全新的自己。
來源 | 閩商文化館 作者:文榮 文贊 劉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