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德娟
陳介祺,清代濰縣人,被學界推崇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金石學宗師、古文字學家。他收藏三代重器毛公鼎並集有古玺及秦漢印7000余方,名其樓曰“萬印樓”而聞名天下,印學界一直就有“南西泠北萬印”之譽。他編纂的《十鍾山房印舉》,至今爲海內外篆刻家們奉爲圭臬。他以藏古、鑒古、釋古、傳古爲己任,爲研究整理和傳播我國的金石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史學界、考古界、古文字學界、印學及篆刻藝術、書法界、收藏界等領域都具有極高的曆史地位。
正因爲他在金石領域的巨大成就,其故裏今山東省濰坊市被海內外譽爲國際“金石聖地”、中國“金石之都”。
近些年,中共濰坊市委市政府、中共濰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弘揚陳介祺金石文化,著力夯實濰坊這個世界金石文化高地,把陳介祺金石文化交流活動打造成了濰坊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
受疫情沖擊,今年國內外許多大型的文化藝術交流項目都被迫取消了。近日有數位讀者致電編輯部垂詢“金石之都”濰坊的第三屆陳介祺藝術節是否正常舉辦?7月20日,記者專程采訪了陳介祺藝術節操盤手、陳介祺研究會會長陳新和秘書長張荀。獲悉,本屆陳介祺藝術節主要項目第三屆“陳介祺獎”萬印樓篆刻藝術大展征稿活動進展十分順利,已征到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及中國港澳台地區篆刻家篆刻作品2000余件,無論從投稿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超往屆。疫情,阻擋不住“金石之都”的魅力。
第二屆陳介祺藝術節開幕式現場。
面對疫情,運籌帷幄審慎准備
春節剛過,正月初二,陳新就開始惦記著9月份將舉辦的陳介祺藝術節新春後就該面向海內外發布征稿啓事了。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該怎麽辦?面向海內外的征稿啓事按時發出去?還是暫時擱置?
跟上級相關部門和領導彙報後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陳新和陳介祺研究會秘書長張荀等在電話裏再三討論。陳新說,疫情期間,大家都窩在家裏出不來,對篆刻家們而言這不正是靜下心來搞創作的好時機嗎?幾經商量,他們最後決定以陳介祺研究會的名義把征稿啓事發出去。同時,通過微信在線向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等國以及中國港澳台地區的書法篆刻專業團體發出《公函》和《征稿啓事》。
有人問陳新:“沒有政府的署名僅憑陳介祺研究會的招牌,征稿會是什麽結果?成功的幾率有多大?”陳新回答得很痛快也很堅決:“八成吧。”
面對嚴峻的疫情,堅持把征稿啓事發出去,無疑冒著極大的風險。記者問陳新:“冒著這麽大風險把征稿啓事發出去,你不擔心後果嗎?不誇張地說,嚴重的話可能會招致滅頂之災。您就不怕嗎?”陳新回答得很坦誠:“肯定是冒風險,肯定怕,沒辦法,幹事就要擔風險,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減少風險。我仔細考慮過,征稿啓事發出去,讓篆刻家們有充足的時間准備和創作,如果真的到時候疫情不允許,具體展覽時間可以推遲。將來有什麽風險都有我們擔著。”
“重振萬印樓,發揚光大簠齋先生的金石理念和印學思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擔當,能爲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做點有文化意義的事,是我們的榮幸和驕傲,所以我們願意不舍晝夜,用心去做。”陳新的話語懇切而平實,我們卻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種偉大的情愫在心頭升騰。陳新身上有一種東西令我們欽敬,那就是勇于擔當、敢于做事的情懷。陳新和他的夥伴們就是憑著這種情懷在爲濰坊這座城市鑄造一座金石豐碑。
陳介祺藝術節面向海內外公開征稿,征稿啓事無疑要通過權威媒體發布,這自然需要錢。但手頭上沒有經費咋辦?陳新打電話,聯系了《中國書法報》《中國書法》雜志、《書法報》《西泠藝叢》雜志、中國書法網、中國篆刻網、西泠印社網等專業權威藝術媒體,他承諾:“先發出來,錢的事請你們放心,起碼有我個人工資作保障。”硬是一路綠燈,各個媒體都同意先發布後付費。記者了解到,各媒體無不是被陳新勇于擔當、積極做事的精神所感動,都表示到時候如果真的沒有經費大家再議,支持做事的人,免費又如何?!而且,以上各媒體還把這個征稿啓事重發了好幾遍,隔一段時間發一次,最少的也發了三遍,真正是一個好漢三個幫。征稿啓事迅速在海內外傳播開來,效果出奇的好。與此同時,陳介祺藝術節組委會向國內外當代篆刻名家發出了特別邀請。
李岚清向“萬印樓”捐贈的“金石之都”印章。
出人意料,今年征稿數量多、水平高
陳新告訴記者:“按規劃,原本6月底截稿,7月中旬北京等地的專家來濰坊對征集作品進行封閉式集中評審。但因爲疫情原因,北京的專家都來不了,評審時間肯定要推遲。預判到這個情況,我馬上請示上級有關部門,把截稿時間延長到了7月20號。這一延長收獲很大,到現在每天還收到幾十件作品,尤其是在校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去年全國首屆大學生篆刻展獲獎的作者投稿踴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投稿熱情也很高漲。初步統計,上述業界高手的投稿達到了300余件。
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等國和中國港澳台地區篆刻協會收到公函後,都很快給予了回複,都非常支持,而且都是組織集體征稿,許多名家都積極參與。目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征稿都已結束,其中韓國有80多件、日本有接近100件,都已經到了海關,因爲疫情,通關慢一些。本來中國台灣地區有60多件,發過來之前我們經過挑選,最終收了30多件;馬來西亞、新加坡投了20多件;法國、中國香港的還沒到;中國澳門10件;這樣截至目前國內國際投稿已達2000余件,創了曆史新高,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篆刻是個小衆藝術,國內一般地方性活動收稿幾百件就很不錯了。據陳新介紹,“今年第三節‘陳介祺獎’萬印樓篆刻藝術大展征稿,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比較高。我們的征稿可以說有一個‘霸王條款’,就是投稿者必須印屏和印章一塊寄過來,別家的活動都是先寄印屏過來,選上的才需要再寄印章過來。幾年來,海內外參與活動的專業篆刻團體和個人親眼看到了我們組織活動的專業高度和嚴謹程度,這個條款已經逐漸被業界認可。”
參與面廣,可能是今年國內唯一一個跨國大型文化交流項目
征稿的超水平成功和作品的安全入庫讓陳新倍感欣慰,他告訴記者:“前不久中國書協蘇士澍主席的一句話提醒了我,由于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全國文化藝術系統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基本沒有,就目前來看,截至目前國內似乎只有陳介祺藝術節這個大型文化活動是涉外的。日本篆刻協會、韓國篆刻協會、新加坡篆刻研究會、馬來西亞篆刻研究會、法國篆刻聯誼會以及中國香港篆刻研究會、澳門濠江印社、台灣篆刻家協會等都是冒著疫情集體組織爲活動征稿,截至目前以上國家和地區征稿量達300余件,這在國內外金石篆刻交流中是罕見的。
宣傳陳介祺就是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加強中國和全世界的聯系。冒著風險,頂著壓力,正如朋友們所說,如果因爲收稿的事出現疫情我們就吃不了兜著走。所以,我們盡心盡力把所有能想到的工作做在前面。我從隆泰食品借了幾千塊錢專門買了紫外線消毒設備,每天收到幾十、上百件投稿,在稿件收到第一時間,全部進行紫外線消毒,然後再登記造冊。
眼下來看,國外的藝術家能不能親自參加活動,需要視疫情而定。但投稿作品已經到了,這就成功了一大半。我也很引以爲自豪,疫情無情人有情,在這麽嚴峻的情況下我們把這件事情做成了,充分顯示了陳介祺金石文化的魅力。征集的作品到了,至于評選和展覽,還要根據疫情的發展情況最後確定,一切以安全爲第一導向。
有人提議采取線上評審,但是這麽大的量、涉及到這麽多國家和地區的作品,線上評審很難保證評審質量。隨著北京疫情的緩解,估計8月中旬進行評選應該沒問題了,8月中旬如果能如期評選,9月5號正常開幕就沒問題。
如果外國參展者來不了,我們可以采取線上線下同時開展,讓世界各地的參展選手都能看到展覽。”
去年,百名中外金石篆刻名家走進濰坊三中,與學生們親切互動。
重塑萬印樓,海內外人士捐贈是個大亮點
今年,海內外人士向萬印樓捐贈作品是第三屆陳介祺藝術節的一大亮點,不僅數量大,而且層次高。
說到今年萬印樓收到的捐贈,陳新如數家珍:“來自日本的書法篆刻家、收藏家和田大卿先生決定把他在中國工作生活近30年來收藏的509件藏品捐贈給萬印樓,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2件,這批文物已經入庫。本計劃搞一個大展,出一本書,但花費比較高,今年被臨時擱置。
傳拓名家吳滄海先生向萬印樓捐贈自己多年收藏的264方西泠印社的理事、社員、中國書協會員等名家的印章,這些都是名家的代表作,枚枚珍貴,都已入庫。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文史館研究館員、西泠印社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06歲的書法篆刻家顧正樂先生,捐贈一方親手刻制的“金石聖地”印章給萬印樓,還要寫一幅《心經》長卷捐贈給萬印樓。
另外,日本篆刻家協會理事長井谷五雲、西泠印社副秘書長孫慰祖、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陸明君等知名藝術家、收藏家也都紛紛表示要給萬印樓捐贈自己的藝術精品和藏品。
一個花絮,和田玉印將從新疆用大卡車運來
去年,新疆篆刻作者馬興元先生的篆刻作品被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千人千印大展”入展。他從新聞報道中得知自己作品入展的消息,興奮極了。
他當天晚上就從烏魯木齊乘飛機到了濟南,然後馬不停蹄坐大巴來到濰坊。他首先聯系陳介祺研究會去買書,聽說馬先生不遠數千裏從新疆來到濰坊參觀“千人千印大展”,陳新安排工作人員贈送了馬先生一套書。後來,在展廳裏發現馬先生抱著幾大本沉甸甸的書看展很辛苦,陳介祺研究會副會長趙洪祥上前詢問,馬先生自豪地告訴他:“這是我的作品,入選了。”陳新聽說後,馬上安排這位從新疆趕來的客人在酒店住下,和專家們享受一樣的待遇。後來,馬先生說要去曲阜參觀一下孔廟,陳新又安排給他買了車票……
馬興元回到新疆後,興奮之情難以自已。跟他的好朋友著名實業家張忠言先生聊起他激動人心的濰坊之行,78歲的張忠言聽後深受感動,提議要見見陳介祺研究會會長,于是聯系上了陳新。之後不久,張忠言先生就通知陳新,他已經親自挑選好一塊2噸多重價值160多萬元的和田玉原石,他要用它刻一枚80公分的大紅印章,用大卡車拉過來捐贈給萬印樓,印的內容是“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最高峰,陳介祺是中國金石史上的一座最高峰”。
陳新非常看重這份真誠的捐贈,他說,這方和田玉巨印將被呈放在陳介祺金石博物館正廳最醒目的地方。
“陳介祺獎”今年是第三屆了。從第一屆“陳介祺獎”開始,作品初評和複評一直是國家級的評委、國家級的評選程序,確保了公平、公開、公正,這是對每位投稿人最大的尊重。
陳介祺藝術節之所以如此成功,陳新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好的人緣,這與他們對這份事業的敬畏心以及對每位投稿者的尊重是分不開的。
陳氏十鍾。
項目縮減,小而精,看點多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政府已經批複同意舉辦第三屆陳介祺藝術節。下半年山東省舉辦的一個全國性的文化活動,已經把陳介祺金石文化列爲其中一個重要板塊,這對陳新他們而言可說是及時雨。
陳新介紹:“考慮到疫情和節約開支,本屆陳介祺藝術節進行了重度瘦身,縮減爲五大項目,雖然規模小了但相當精銳,看點不少。我們一定盡心盡力把本屆藝術節辦好。”
五大項目一是第三屆“陳介祺獎”萬印樓篆刻藝術大展暨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二是“絲路遺風”—全國名家陶瓷印展;三是徐州“大漢氣象”200方銅印和200方銅鏡實物展;四是青島毛志華磚刻作品展;五是萬印樓印社社員抗擊疫情主題作品展;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傳來,就是中共濰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打造“金石之都”這一重點工程,決定因地制宜將濰坊三中東面緊鄰萬印樓的2000多平方米的樓房改造成陳介祺金石博物館。這對陳新而言無疑是最高興的事,因爲這樣海內外篆刻愛好者們捐贈的作品都可以有地方陳列出來,讓海內外每位捐贈者都可以看到作品的最後著落。
談到陳介祺金石博物館,陳新自然聯想到了今年出現的一個特殊的投稿群體:“今年甘肅省的一個農村,同村的10位農民朋友集體投稿,其中年齡最小的60歲,年齡最大的80歲,他們的作品估計一個也入不了圍,不過即使入不進來,將來我們的精英工程也要把他們納入進來,屆時我會建議邀請他們派代表過來參加開幕儀式。不久的將來,只要條件允許,我希望每位普通作者、哪怕是一個農村老大爺投的稿也要展示出來。”
在規矩方圓之內辦活動,這也正是系列陳介祺藝術活動號召力如此之大的注釋。
在前不久召開的濰坊市第二屆發展大會和其他重要會議上,中共濰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多次號召要加大濰坊“風筝之都”“中國畫都”“金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力度。陳新滿含感動地告訴記者:“惠書記的講話讓我們很受鼓舞,陳介祺研究會雖小,但我們可以爲打造‘金石之都’這一濰坊城市文化品牌出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