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绯胸鹦鹉不受控地繁殖,本土原生鳥類在資源上將面臨更多競爭,進而影響本地的生物多樣性。”
這群數以百計的鹦鹉,每天會聚集在蔡厝港4道第416座組屋旁的大樹上。它們身披綠衣、胸口通紅,頭頂藍“帽”的同時,紅色的短喙更讓人一眼認出它是绯胸鹦鹉(red-breasted parakeets)。
林秀梅(54歲,物流業人員)強烈反對射殺鹦鹉的建議。她說:“鹦鹉和人一樣有生存權,把鹦鹉射死過于殘忍。”
學者:绯胸鹦鹉非候鳥 本地約1500多只
也是Singapore Birds Project項目成員的冼揚智指出,绯胸鹦鹉不是候鳥,也並非原生物種,本地的數量估計有1500多只。
郭芳(39歲,幼兒教師)則鼓勵家長利用自然景觀來引導孩子探索世界,同時灌輸保育的重要。
“居民起初覺得鹦鹉的叫聲很煩,每天被吵足一兩個小時更是讓人苦不堪言,但日子一久,大家習慣了,也就可以共處了。”
施向東(32歲,制造業人員)也認爲鹦鹉頂多不就吵個一兩小時,只要到了睡覺時間,鹦鹉停止叫聲,問題就不大,但他知道,不堪鹦鹉叫聲的居民還是有的,前陣子甚至聽說有人提議射殺鹦鹉。
針對鹦鹉成群出現在鄰裏的景象,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學系研究助理冼揚智受訪時說,鹦鹉是群居動物,當鄰裏有可用作棲息的樹木,鹦鹉在傍晚時分便會一起“回家”。
侯俊明表示,在打造“大自然裏的城市”的進程中,公園局會繼續與市鎮理事會合作,科學管理環境。
蔡厝港集選區議員周凱年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市鎮理事會定期修剪組屋附近的樹木,減少鹦鹉在鄰裏的棲息處。他鼓勵民衆繼續學習與大自然共處,切勿隨意餵食鹦鹉。
國家公園局野生動物管理與外展處長侯俊明受訪時說,绯胸鹦鹉于1940年代通過寵物交易來到新加坡,當中有些鹦鹉逃到野生環境後存活了下來,並繁殖成自足的種群。
居民張月英(64歲,退休人士)說,過去30年來,這些鹦鹉每天傍晚都會准時報到,在樹枝上歇息一晚,隔天清晨6時許飛走。
根據記者現場觀察,鹦鹉在傍晚7時左右就會成群結隊出現。它們在空中盤旋幾圈後,就會在大樹的枝幹落腳,跟著叽叽嘎嘎叫個不停,此起彼落的叫聲,持續到晚上9時過後才逐漸平靜下來。
每到入夜時分就群聚,不“唱”上一兩個小時誓不甘休,數百只绯胸鹦鹉把組屋樓下大樹當家,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大部分居民表示早就習以爲常,已經學會人鳥共處,但仍有小部分居民不堪其擾,促當局采取行動把群聚的绯胸鹦鹉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