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大明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平頂山市寶豐縣的幻術(寶豐魔術)和周口市西華縣的胡辣湯制作技藝均榜上有名。
寶豐縣位于我省中西部,遠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勞作生息;商周時爲應國屬地,秦代置父城縣,隋唐時先後爲汝南縣、滍陽縣、武興縣、龍興縣;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有白酒釀造、汝官瓷燒制和冶鐵工場等,“物寶源豐,寶貨興發”,奉敕賜名寶豐縣。如今,縣境內有清涼寺汝瓷窯址、莊科洞穴遺址、東關新石器時代遺址、父城遺址等古遺址,文峰塔、香山寺、龍興寺、青光寺等古建築,也有劉鄧大軍“寶豐會議”舊址等紅色文化遺迹。
西華縣位于我省東部,夏屬豫州,春秋時爲宋華氏分封地,居東者爲東華,居西者爲西華;漢代置縣,曆稱西華、長平、箕城、鴻溝等,唐代複名西華至今。這裏是盤古開天、女娲補天神話傳說起源的地方,縣境內有女娲城、昆山女娲宮、盤古寨遺址、商高宗武丁陵、殷商箕子讀書台、龍泉寺等,亦有新四軍杜崗會師紀念碑等紅色文化遺迹。
這兩座小城,古老又年輕,享受著來自時光的饋贈——比如馬街書會和逍遙胡辣湯,無不是全國聞名。這兩個名稱,一個“熱熱鬧鬧”,一個“熱熱乎乎”,聽起來就暖心。居住在那裏的人們,也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幸福,就這樣靜靜地流淌……
小朋友參觀馬街書會說唱藝人泥塑 王雙正 攝
寶豐——
趙莊魔術
文:何俊芳
兒子上大一,寢室住了四個人,分別來自遼甯、貴州和海南。說起地方特色時,一個談海,一個談山,一個談熱帶水果。當他們聽說兒子來自魔術之鄉時,非要他表演一下,于是他便露了一手。室友們立刻被吸引住了,爭著要學。我兒子告訴他們,這只是小兒科的玩法,要是在寶豐縣趙莊鎮,連小孩子都比自己玩得好。他們聽了,十分羨慕。
說起趙莊魔術,可謂源遠流長。據一些文化專家考證,這裏的魔術是由2000多年前的楚國大將養由基所創。養由基的封地叫養陰裏,就在古城村一帶,當時他曾教村民們變戲法爲樂,從那以後,當地就以“汝水作帶,虎狼爲壁”“山清水秀,老幼競藝”聞名。而魔術作爲一種糊口手段,卻是興于唐宋、發展于明清乃至盛于當今,享譽神州。當地出土的唐代瓷枕、壁畫上面,皆有魔術表演形象。還有一座建于唐宋年間的雲水寺院,至今尚存,寺內東牆上繪有一民間藝人口中吐出熊熊火焰,從口中拉出許多彩條,西壁上則是“吞劍”表演。
趙莊魔術的演出節目,過去有“三仙歸洞”“巧接絕”“海裏崩”,也有帶了點兒恐怖色彩的節目如“吃火”“吞劍”“吞鐵球”等,明朝萬曆年間還曾有“吃針穿線”和“吃火吐旗杆”的玩法。明末清初時,這裏還有一個“女變男”的故事,說是在周營廟會上有父女倆正在表演變戲法,縣太爺的兒子想把女孩搶走,當搶親隊伍行至半路時,轎內的妙齡少女竟變成了一個力大無比的男人,令人哭笑不得……
到了現在,趙莊魔術的演出節目更加豐富多彩,驚險的有“割頭換項”,離奇的有“大變活人”。還有融雜技、歌舞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節目,如六連環表演,六個鋼環上沒有任何縫隙,可在魔術師手中,它們就是能套在一起,並變換出官帽、繡球、三輪車、吊燈、荷花等十幾種造型,看得人眼花缭亂,歎爲觀止。魔術表演還衍生出了道具制作業,撲克牌、綢條、帽子等一應俱全,也連帶著演出服等附屬産品的生産和音響、帳篷、運輸及廣告設計等十多個相關産業的蓬勃發展,形成了全國知名的魔術市場,産品長年銷往全國各地。
“農忙務農、農閑從藝”,是趙莊村民的獨特生活方式。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學齡頑童,大都能即興變兩套戲法,或唱幾首歌曲、跳幾段舞蹈。很多男女青年登台就能表演,農忙時,他們在田間幹活累了,坐在地頭休息時,幾個人便會湊在一起,你點支煙,吸一口就能吐出彩綢、花朵形狀的煙圈,他掏出幾張撲克,隨手一晃就能變出一把百元大鈔;大姑娘的遮陽傘一收一開就能飛出一只鴿子,小媳婦的花絲巾隨意一甩就能甩出一個紅繡球。每人亮幾招絕活,大家評評誰的好看,誰的有趣,誰的技術含量更高些,相互交流切磋,取長補短,既是休息又是娛樂。待農閑時節,他們收拾行裝,帶上道具,踏上通往四面八方的演藝之路,不僅國內,就連緬甸、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了趙莊魔術表演的身影……
聽起來“神出鬼沒”,演起來“偷梁換柱”,看起來捧腹大笑,點破了恍然大悟——這就是寶豐趙莊魔術的真實寫照。這一表演形式走到哪裏,就把歡笑帶到哪裏;演到哪裏,就把快樂送到哪裏。
寶豐縣李莊鄉風景迷人 何五昌 攝
與酒結緣
文:望東坡
寶豐古稱“龍興”,菽麥盈野,地湧甘泉。這裏出土的大量陶制釀酒器、飲酒器,系商周時期應國遺物,說明寶豐人與酒的緣分由來已久。關于酒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一是說酒祖是儀狄。《戰國策·魏策》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而據《呂氏春秋》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于汝海之南,應邑之野”,說的就是寶豐。寶豐酒裏也蘊含了太多的文化,比如宋代理學大師程颢曾任汝州雙酒務(現寶豐商酒務鎮)治所監酒,弟子朱光庭聽其講學一個多月,如癡如狂,談及老師講學的精妙,說:“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後人建明道祠、春風亭以爲紀念。
作爲酒鄉人,我一直對造酒充滿好奇。一個偶然的機會,從肖旗鄉三裏營村經過,在村外就聞到一股淡淡的酒香撲鼻而來,便走進去一探究竟。原來,這裏有個酒廠,主人姓張,原是酒企職工,退休後在家征地建廠,辦證、購設備,前前後後投資了數十萬元,現在年産原酒20余噸。
熱情的主人邀我參觀地缸發酵車間、原酒儲存車間、粉料車間、制曲車間、蒸餾車間,詳細地介紹了造酒的過程。在糧食存放車間,他指著一個個袋子說:“這都是咱本地出産的優質高粱、小麥、大麥和豌豆。沒有好的原料,是造不出好酒的。”
我問他爲什麽想到自己辦廠,他就講了一個關于寶豐酒的傳說:從前,縣城倉巷街馬家酒館酒香馥郁,香飄十裏,驚動了鐵拐李和呂洞賓。他們循著酒香來到小巷,足足喝了七七四十九壇好酒。感念于掌櫃心地善良、買賣公平,也爲了答謝,他們就把葫蘆中沒喝完的酒倒到了院中的井裏,一縷青煙從井裏袅袅升起,頃刻間,井口盛開一朵美麗的蓮花。從此,掌櫃用這井裏的水釀酒,不僅口味甘甜,而且倒在酒杯裏後總會出現一朵蓮花,因此寶豐酒又叫蓮花酒……
老張說,寶豐酒曆史悠久,而自己熟練掌握了造酒技術,丟了太可惜,想把造酒技術傳承下去。就這樣,他天天侍弄著這一壇壇老酒,就像與老朋友在一起一樣,心裏也找到了安慰。造酒還帶動了鄉親們共同致富,目前,村裏有一二十人在這裏做工。一個工人說,在這裏每個月能掙幾千塊錢,還能顧家,一舉兩得。老張還告訴我,近些年新興的酒廠、作坊有幾十個。
曆史上,寶豐“萬家立竈,千村飄香”“煙囪如林,酒旗似蓑”的盛景,我們只能遙想。如今,縣裏大小酒廠、作坊林立的景象卻是事實,它們傳承著古老的技術,帶動著鄉村經濟的發展,助力著美麗鄉村建設。
寶豐人對酒的熱愛,是刻在骨子裏的。晚上,很多寶豐人會與家人一起,待在家裏小酌幾杯,算是對一天辛勤勞動的犒勞;周末,則會邀上三五好友,到小酒館裏酣暢淋漓地痛飲一番,過過瘾、解解饞。如果劃拳猜枚,他們會根據伸出手指的數量說“一行白鹭上青天”“兩個黃鹂鳴翠柳”或“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等。寶豐人的熱情好客、厚道豪爽也盡在杯中,直教人欲罷不能。
在寶豐行走,不經意間,你可能就會被彌漫在空氣中的獨特香味吸引,然後,它便包圍著你、浸潤著你、追隨著你,令你沉醉其中,陶醉在父城
大地對你的親切問候和別具一格的歡迎儀式裏,流連忘返,樂而往歸。
西華——
胡辣湯,不簡單
文:嚴相合
說到西華縣,“逍遙胡辣湯”是個絕對繞不過去的名字。關于這一款“中華名小吃”的起源時間,曆來說法不一,但以“宋代說”較爲可信。胡辣湯是民間小食,典籍本來少有涉及,但一些專家認爲,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代流傳甚廣來看,在食物裏加入辛溫香燥藥物很可能是當時的社會潮流,而胡辣湯就是在這一潮流下由酸辣湯和肉粥改進而成。算起來,它也有近千年的曆史了。到了現在,它已成爲中華飲食文化“藥食同源”的典範,是全國首批生態原産地保護産品之一。它的原料裏會糅合來自全國各地的優質胡椒、花椒、豆蔻、桂皮、木香等近30味中藥材,似也能體現出中原人包容開放的品格。
熬制胡辣湯,香料最關鍵,各家胡辣湯的味道不同,主要在于香料的選擇和配方不同。比如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群生,每年都會去廣西、雲南、四川、陝西、甯夏等地采購各種香料。在食材方面,只選本地特有的豫東槐山羊、淮陽黃花菜和逍遙鎮的小香蔥,在制作方法上也始終堅持手洗面筋、用洗出的芡粉勾湯等老手藝,保留胡辣湯的“傳統味道”。
從一般的流程來講,熬制胡辣湯的第一步是將全羊骨下鍋熬制五個小時,再放入多種香料。和好的面團要先搓洗成面筋,過濾下來的水會作爲芡粉。然後再對面筋進行揉搓,直到有了一定的韌勁和彈性後拉成薄片下鍋,面筋的孔洞會吸收湯中的滋味。然後放入適量熟牛羊肉、黃花菜、紅薯粉條。最後十分鍾左右的收湯也很關鍵,調整火力後用外圈火滾,湯便會從外向內翻滾循環,不泄湯、不分層。
來到河南的客人,有很多會慕名品嘗一碗胡辣湯。在飲用胡辣湯時,自古有“三碗而識其文”之說:第一碗原汁原味,甘而不烈、淡而不薄,滿口鮮香;第二碗溫潤過腹、沁人心脾,神清氣爽;第三碗佐以陳醋、小磨香油,道不盡的美味,勾不盡的情懷。隨著胡辣湯産業的壯大和品牌美譽度的提升,西華縣根據市場需求,依托19家湯料龍頭企業,研制開發了“方便胡辣湯”“水沖式胡辣湯”“胡辣湯全味粉”“豆沫料”“美味香”等八大系列60多個品種的胡辣湯系列調料,年産湯料600萬件,全國市場份額占90%以上。胡辣湯的火爆,也帶動了紅薯、香蔥、木耳的種植和牛羊養殖等規模産業的發展,形成了特色農産品31個,涉業人員20萬人,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40億元以上。
如今,西華縣正全力打造集飲食文化傳承、技術研發、非遺展示、品鑒欣賞、飲食文化博物館、旅遊觀光等爲一體的全産業鏈觀光産業基地,並在全國各地設立品牌專營店,力求讓全國各地、不同季節的不同人群,每天早中晚都能喝上正宗的西華胡辣湯。隨著約30萬家胡辣湯商戶遍布全國,加上《胡辣湯》電影、《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以及四屆胡辣湯大賽的舉辦,“胡辣湯之鄉”的美名蜚聲海內外,胡辣湯也已走出國門,向著“讓胡辣湯走向世界、讓世界愛上胡辣湯”的目標前行。
一碗胡辣湯,寄托著濃郁的鄉愁。它背後的精彩故事,一定還有很多很多……
多彩的民間藝術
文:侯滿昌
西華地處平原,民風古樸,除了極具典型意義的生活習俗,還有民間藝術深蘊其間。
比如當地的民間文學,蘊藏量極爲豐富,在縣域內流傳的主要有神話、傳說、故事、笑話、歌謠、諺語、謎語等種類,堪稱中國民間文學的一個縮寫本。其中,“盤古女娲神話群”以當地的盤古寨、女娲城遺址爲依托,流傳著《盤古與女娲》《煉石補天》《抟土造人》《造六畜》等一系列創世神話,試圖演繹出人類起源、婚配、生育、繁衍的過程,是中原神話群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而在西華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大多存在于曆史現實中,如武丁、箕子、朱元璋、王敬民、王鼎振等,構成了一部“民間口述史”,涉及的曆史時期多爲殷商、明清等曆史階段。也有各種風物傳說、動植物傳說,均十分獨特,如《五月爲什麽不打長蟲》《人去世了爲啥要燒紙》《冬至吃餃子的道理》等,與各種歌謠、諺語一樣,這些傳說也是一部小型百科全書,讓人在口頭延衍中得到教育和娛樂。
說到逍遙鎮,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胡辣湯,殊不知這裏也是被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的“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其中,泥塑紙紮品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黏土、麥草、高粱稈、彩麻繩等物作原料,制作手法以捏、紮、纏、繪爲主,造型以人物、動物居多,兼有其他品類。逍遙南門汪彥山紙紮品,相傳已有三百余年曆史,《牧羊人》《獅子》《開動的大車》《火車站》《戲劇人物》等作品曾在各種藝術展覽中獲獎,法國民間藝術收藏家皮艾爾·吉萊姆更是三次到逍遙鎮考察研究汪彥山泥塑並收藏其《三國人物》《白蛇傳》兩組作品。
西華的民間舞蹈亦流行甚廣,富有鄉風民俗情操,既有祭祀祈禱用的《僧侶小刀舞》《齋婆花籃舞》,也有用于娛樂的《獅舞》《龍舞》《雞毛人舞》《高跷舞》《盤叉》《肘歌》《馱歌》《竹馬》《旱船》《小傘子舞》《二鬼摔跤》《鹖蚌舞》等。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曆史悠久的民間玩具制作,大致可分爲泥玩具、布玩具、面玩具、木玩具、紙玩具等。拿布玩具來說,多爲端午節前後大人給小孩縫制的香包(香布袋),造型各異,有搬腳娃娃、子母粽子、羅漢錢以及小老虎、小白兔、鴨子、鯉魚、燕子之類,各具特色,活靈活現。此外,立春時節的“春雞子”和冬季的虎頭鞋、豬臉靴、虎頭帽等,無不手法誇張,風格獨特。面玩具則主要是在過年時蒸制的面花,造型多爲小羊、小狗、小牛、小雞,可以給孩子玩,當然也可以吃。這些民間玩具均出自鄉土審美眼光,泥土味很濃,但其中許多品種的題材已遠離當今生活,部分民間玩具正在消失。就美學意義而言,這也是一種損失,若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搶救出一些,也算是一種貢獻……
作爲現代藝術的源頭,民間藝術表現出華夏民族深沉的民族性格,折射出人類的原始生存方式和生存想象。這些散存于民間的藝術瑰寶在曆史發展中正經受著弱化和消亡,今天,我們應加以科學保護和開發,使其更具曆史感,以充分利用民間藝術的廣泛影響,使古老的文化重新綻放出新的光彩。
《河南日報》2021年1月29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