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的世界裏,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是治理國家困難,還是治理企業困難?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答案肯定顯而易見,對于普通認來說當然國家更難治理,人數更多,面臨的問題更複雜等原因。但是如果一個人能把國家治理地如同企業一般,那你覺得這個人是厲害還是個庸才,也許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人就是本文的主角,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他一手打造的新加坡工業園區成爲全球産業園區的旗幟和標杆。
正文:
如果要問蘇州人你們哪個區是最古色古香的,肯定會有人說姑蘇區、虎丘區等,畢竟這裏擁有著最廣爲人知的園林和虎丘景區,但是如果要問哪個區是最繁華和現代的,可能很多人想起的就是蘇州工業園區,人們一般將其簡稱爲“園區”。
90年代時,改開過程面臨著艱難險阻,鄧小平同志以88歲的高齡南巡,並表示國家要堅定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此後改開春風才真正吹向神州大地。
南巡之後的兩年,敏銳的新加坡國父帶著龐大的團隊訪問蘇州,在此後的日子裏,蘇州變成了長三角的制造中心,GDP穩壓無錫,南京,成爲江蘇之冠,並長期跻身全國前五。這一切都起源于新加坡工業園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將工業園區遍布世界,大英帝國在1921年鼎盛時期,海外殖民地相當于本土面積的110倍,而當今新加坡在海外工業園區的面積是其本土的200多倍!
新加坡曾爲英國殖民地,被用作港口轉運貨物之用。曾經也充斥了低端的産業,整體工業水平落後。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李光耀將新加坡定位成爲金融、高端加工、以及大型園區等先進産業的載體。從50-60年代開始借助功機械化紅利,全球化以及之後的電子化帶動了整個新加坡的騰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産業園本身爲新加坡的高端制造及精加工遍布整個世界提供了最堅實的推動力。
産業園區在規劃以及設立之初會碰到很多較難解決的問題,如園區産業的空心化,産業空心或是配套空心,甚至園區空置,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就是住,連人員最基本的需求的生活都無法滿足就更別提發展産業。
新加坡在居住方面一直是獨樹一幟,發展出了特色的“組屋”,房屋的所有權歸新加坡政府所有,人民只需要給出極低的租金即可使用,一般來說爲1500-2500一個月,要知道新加坡人均收入爲5萬多美金,世界排名第6。百姓在獲得不算很高收益的時候也能得到較爲體面的居住環境,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真正爲産業園的發展提供基礎。
在解決了基礎的園區服務之後,面臨著如果走出去並且走好的問題,李光耀在聊及園區産業的時候說過:誰來我們都歡迎,但是一找到有增長潛能的大投資家就絕不放過,必定竭盡所能協助他開業。以新加坡國土719平方公裏的面積,卻在全世界衆多國家投資建設了無數的園區,建成園區面積累計超過15萬平方公裏,是本土面積的約200倍。
園區發展時,錢從哪裏來,園區企業發展時缺錢了怎麽辦,這個關鍵的問題如何解決,我們來看看新加坡的解決方案,新加坡由李光耀在1974年成立了全球知名的淡馬錫控股,投資超3000億新幣(約合15000億人民幣),控股了諸如中行、工行、建行、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在內的衆多大型企業集團。
此外新加坡資本市場還有另外一個低調的大鳄,叫做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實控資産超3000億美金,包括持有盛大的12%的股份。創立之初公司的董事長就是李光耀。
在李光耀出任總理時,7個核心權利職位中新加坡出生的只有李光耀,李光耀說過:我覺得我已經做到了我所能做到的,那就是網羅最能幹、最堅強的人來領導新加坡。正是這樣對于人才的重視和渴望,強大資金的支持才能真正爲新加坡産業園的騰飛做出支撐。
在招商這一項事項上,新加坡的園區一開始的方向也是不是很清晰的,從低層次的粗加工到低附加值的産業都嘗試過,譬如陶瓷、造紙、魚鈎等産業,全部失敗。
後來李光耀全球考察發現了高精尖技術的超高附加值,所以親自前往美國憑借著優秀的口才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美國的頭部企業前來,包括GE、intel、AMD、3M等高端制造業的企業。把新加坡在80年代打造成爲亞洲最主要的電子産品出口國。
包括通用公司在內的多家美國跨國公司入駐,爲新加坡奠定了龐大的高科技電子工業的基礎。電子工業解決了失業問題,把新加坡變成1980年代一個電子産品主要出口國。
規劃是新加坡在分享城市建設經驗時最常提到的詞彙,在全球城鎮化浪潮洶湧的年代,
規劃也是新加坡園區成功的重要原因,初期的雜草叢生、汙水橫流,汙穢不堪,但是在建國之初李光耀便規劃到,90%的居住人口可以在400米以內到達一片綠地。新加坡這個700余平方公裏的小島容納了400多萬人。其中80%的建築是最近40年建的,但卻與整個島國風情融爲一體,這就是規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