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通史》(上下冊)
柯木林 主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7年12月出版
定價:198.00元
本書定位于“學術與通俗”的範疇之間,37名作者做了大量的考證、研究工作,目的是要爲後人保存一份真實准確的新加坡華人曆史檔案,還原曆史面貌。爲數衆多的華人移民在新加坡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希望這部《新加坡華人通史》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讓世界各地華人能更多地了解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前塵往事,並爲新加坡華人社會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曆史資源。
——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李天兵
福建人民出版社引進出版的這部《新加坡華人通史》,是近兩百年來真正由新加坡華人社會自己編撰的第一部華人通史。本書時間跨度大,涵蓋公元14世紀至今700多年的華人社會曆史,並重點論述了新加坡1819年開埠至2015年近200年的曆史,全面展示了新加坡華人社會曆史發展演變的面貌。
以專題的形式分類論述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以專題形式著史並不少見,但用于這本書則非常恰當。新加坡華人與新加坡國家本身有著特殊的關系,若采用其他寫法,很容易陷入華人史與新加坡史的糾纏之中,采用專題的形式則很好地避免了這個問題。這在闡釋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基本構成形態方面優勢非常明顯。在第三章《新華社會》第一節《神權·紳權·幫權——幫權結構與幫權政治》中作者首先指出,由于19世紀早期華人移民初到新加坡且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方言(語言)和鄉土籍貫促使他們自然聚集在一起,這就奠定了早期華人結社的基礎。也催生了聯絡同鄉、同宗及同業感情的社會組織,如地緣的會館、血緣的宗親會、業緣的行會乃至“幫”這樣一個方言社群網絡的形成。這種實力強大且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和封閉性的方言群構成的具有幫權性質的一個個同鄉集群,就是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基本形態。新加坡華人社會構成複雜化、集群化,又受到幫權結構影響的這種特征,又直接反映在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有這個專題做鋪墊,其余各專題如政治經濟活動、出版物與文學、文化與藝術等就可以順利地展開,它們的極富特色而又多元並存也就容易理解了。
早年的新加坡海港,萬帆雲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其次,這部通史在寫作上,很好地處理了華人與中國及華人與新加坡的關系。全書立足新加坡,在時代大背景下探討新加坡華人社會發展演變及與新中國的聯系,特別突出了故土中國對于華人的重要影響。一方面華人移民不能脫離新加坡,另一方面由于華人的特殊性又必須揭示出他們與故土中國的關系。新加坡華人首先是和中國人同根同源的華夏民族,他們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者的這種寫作意識貫穿全書。這種將華人曆史置于中國曆史發展進程的寫法,既拓寬了空間上的廣度,又增加了新加坡華人史寫作的厚度。
南僑機工複員留影
豐富的文獻資料,也是這部通史的一大貢獻。本書主編有著強烈的曆史書寫意識和曆史責任感,他們多方搜集、查閱、考證,保存下大量新加坡華人社會曆史文獻。這種曆史留存意識貫穿全書,不僅體現在各章後的資料如“新加坡考古遺址”“曆年出土具有代表性文物”等,還專辟一章《兩百年來誰著史》回顧兩個世紀以來新加坡華人社會的研究狀況,總結戰前英殖民官員、西方報人及律師與南渡的中國文人的華人研究的豐富資料,以及戰後華人與西方曆史學者如許雲樵、王赓武、顔清湟、巴素、托洛基等人的研究成果。此外,本書的三個附錄“新加坡曆史大事記”“新華先賢五十名”“重點古迹與文物”,也都極具史料價值,其中不少都是編委會根據最新材料勘誤訂正的,對于研究新加坡華人社會曆史具有獨特的價值。
孫中山的支持者——新加坡潮籍殷商林義順(後排左二)
本書還關注了新加坡華人的國家認同問題,並重點探討了二戰後20年華人國家認同的變化及新加坡建國後華人認同逐漸確立的過程,彌補了以往這方面研究的不足。此外本書闡述的峇峇文化和僑批文化也頗有特色。峇峇是早期華人移民與馬來群島本地人通婚的後代,這種血緣和文化的緊密結合,逐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峇峇社會和新文化。
爲數衆多的華人移民在新加坡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這部通史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部新加坡華人移民史。它反映了華人從“落葉歸根”的移民到“落地生根”的新加坡人的艱辛曆程,對了解新加坡華人社會,了解新加坡曆史都大有裨益。同時,它也能爲新加坡華人社會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曆史資源。
(本文載于2018年3月12日《福建日報》,原標題爲《近兩百年來新加坡華人社會的縮影》)
傳揚文化 涵煦人生
— 長按二維碼關注 —
訂閱號:fujianrenminshe
分享:點擊右上角,朋友圈
網店:當當網、亞馬遜網、京東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