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井住友銀行集團(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和Economist Impact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若要亞太地區放棄依賴化石燃料需要上萬億的投資。根據亞洲氣候變化投資者組織預計,亞洲能源供應達到淨零排放需要作出上述金額的投資。
在最壞的情況下,預計亞細安國內生産總值將損失37%,這意味著國內生産總值每年將損失約3萬億至5萬億美元,超過全球總額的三分之二。
報告也指出,到了2026年,全球電池蓄電市場預計將達108億美元,亞太地區將占當中的68%,主要由中國、日本、印度、韓國和澳洲拉動需求。
報告說,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一半來自亞太地區,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十大國家中有四個來自亞細安。
報告調查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一共有450名來自金融服務、制造、科技、專業和商務服務,以及建築領域的企業高管接受訪問。
新加坡、印度和日本是全球化石燃料十大進口國之一。雖然新加坡重度依賴化石燃料,但是我國卻比區內其他國家更早制定碳稅和共同的交易平台,如Climate Impact X是一個線上交易優質碳信用的碳市場。62%本地受訪者表示有意在未來五年購買碳補償。
不過,目前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依靠政府津貼支持公司的能源轉型,多數選擇利用內部資金和企業社會責任倡議達到轉型目的。
幾乎半數(46%)的調查對象相信,政府通過津貼扶持綠色能源過渡是重要的管道,尤其是當項目不具融資或財務可行性,並對投資者構成風險時。
2021年,全球能源轉型投資吸引了7550億美元的投資,一半投資在亞洲。受訪專家表示,再生能源儲存、充電基礎設施、制氫和碳捕捉,以及使用和儲存項目都需要大量投資,以加速清潔能源轉型和滿足不斷上升的能源需求。
83%受訪者優先采用綠色科技來支持能源轉型,與創新技術合作夥伴聯手加快提升氣候意識和投資新能源解決方案的研發。專家和受訪者普遍認爲存儲技術、車輛電氣化、能源效率和數碼電網能幫助實現脫碳目標。
報告指出我國受訪者當中,多數(36%)認爲缺乏資金是導致再生能源轉型的最大挑戰,32%認爲是缺乏長期盈利能力及缺乏明確性,而30%覺得是再生能源價格昂貴。
企業期盼新技術的開發能協助降低成本和達到轉型目的,因此,科技發展在亞太加速脫碳中扮演重要角色。
亞太國家若要加快淨零排放轉型,需要解決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資金缺口,預計2020年到2050年之間要累計投資26萬億美元(約36萬億新元)至37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