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成都人朋友圈
出現頻率最高的事是啥子?
暗?哪裏開了火鍋館、
冒菜館子、冷鍋串串、樂山缽缽雞!!!
呃,無力辯解!
那排在這些後面的必須是TOD無疑了。
▽
TOD究竟火到啥子程度?
百度上居然有2480萬個結果!!!
據産爺所知,成都計劃年內開工14個TOD示範項目,未來還將在180個軌道交通基地、站點實施TOD開發。
所以這一年,真的光是聽人說TOD,耳朵都要聽起老繭了。好多開發商更是一聽到TOD幾個字,就兩眼放光。
顯然,在大多數人看來,對于快速長大的城市,TOD就是萬能的解藥,包治百病,真的如此嗎?
9月的每個周五,我們一起來補課。
作爲整個專題開篇的,是我們在研究了大量的TOD案例之後,首先要糾正的人們對TOD的三個誤解。
盡管很多人已經對TOD有了基礎認知,但爲了保證話題的完整性,我們經過慎重的討論之後,認爲還是有必要先隆重介紹一下 TOD 這位同學。
TOD全稱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也就是以公共交通爲導向的開發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以公共交通樞紐和車站爲核心,通過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將商業、住宅、辦公、酒店等設置在其周圍400-800米半徑範圍內,使居民能夠通過步行或騎車的方式就能到達集商業、文化、教育、住宅爲一體的城區。(來源:百度百科)
△TOD開發理念
TOD概念最早出現在二戰後的美國。
當時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崇尚消費主義,買大房子、車子,造成過度消費,城市不斷向郊外延伸,汽車也就成了大部分美國人的出行方式。
正因如此,城市密度降低,社區與社區割裂,並帶來能源、環境、治安等一系列問題。
此時,新城市主義代表人物、美國建築師暨城市規劃師彼得·卡爾索普(Peter Calthorpe)提出了TOD概念,以解決這一系列交通和城市問題。
那麽,美國應該是TOD開發最爲成熟最發達的地方了吧?
NO!
請注意,誤解來了——
01
誤解一:
TOD是城市高密發展下的産物
△紐約曼哈頓的新世貿中心是美國TOD模式的代表
從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期,美國的TOD經曆了20多年的探索,也在50多個城市和地區開展了TOD規劃項目。
早在2002年,美國伯克利大學研究統計就表明,全美137個大衆運輸導向開發的個案己完成開發、正在開發或規劃中。
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才大談TOD,但美國在15年前,甚至更早,TOD就已經非常盛行。
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卻是,每當我們在尋找TOD樣本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卻是日本——二子玉川、六本木新城、新宿、澀谷未來之光等,一抓一大把。甚至中國香港的九龍站都能被作爲典型案例,歐美的項目卻很少人提及。
△東京澀谷站—未來之光
Why???
呃……
沒錯,日本和中國香港剛好都有相當高的人口密度。
這不是巧合。
在世界城市人口密度排名中,2014年東京高居榜首,僅距城市中心半徑20公裏的範圍內就聚集著800多萬人口;
香港2017年位于世界第三,600萬人口需要共享陸地面積1104.32平方公裏。
是不是很有意思,生于美國的TOD,咋個到了日本就改命了呢?
——TOD誕生的背景是居住人口和活動空間外移帶來的城市人口密度降低,而最終卻解決了高密度城市的交通和發展問題,也讓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誤以爲TOD就是爲解決高密城市而生的。
02
誤解二:
TOD不一定都很“嗨”
不管是機構在研究TOD項目時,還是大衆媒體的相關報道上,各位看到的知名TOD項目總是有著龐大的體量和規模,以區域中心的“人設”出現,憑一己之力幫助整個區域完成了逆襲。
△日本東京
比如,日本幕張新都心計劃建設面積爲522.2公頃,二子玉川總建築面積42.92萬平方米;
法國拉德芳斯商務區約500萬平方米,歐洲裏爾目前合計總建築面積75.14萬平方米;
我國深圳福田CBD總建築面積750萬平方米,上海虹橋商務區共規劃3.7平方公裏……
當然,這些項目都是爲了更加全面地展示TOD的特點而經過篩選的典型案例,而實際上TOD也是要分種類的,最基礎的兩類是鄰裏型TOD和城市型TOD,也有機構將其分爲新城中心型、生活社區型和特色小鎮型。
成都的TOD也分了好幾個等級,包括城市級、片區級、組團級、一般級。所以,先搞清楚項目的級別再來興奮吧。(後續將有詳細報道)
鄰裏型和生活社區型都是同一個意思(後面統一稱爲生活社區型TOD),即以居住爲主要功能。
新加坡榜鵝和碧山,香港沙田和將軍澳都是這一類的典型。
榜鵝面積爲9.3平方公裏,近5平方公裏都被規劃爲居住社區,綠地面積大約2.5平方公裏,剩下的部分才是商業服務、金融辦公、行政辦公、公共服務設施等功能。
△榜鵝地鐵站600米範圍內居住用地占比50%以上,綠地占比高達25%。
需要注意的是,社區生活類型TOD缺點非常明顯,由于缺乏有效的商業活動和強有力的産業帶動,容易造成“睡城”現象。
03
誤解三:
TOD是規模更大、功能更齊全的地鐵上蓋
實際上,很多人對于TOD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甚至簡單地認爲它就是規模更大、功能更加齊全的地鐵上蓋物業。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誤解。
造成這一誤解的原因還是大家對TOD認知不夠,畢竟,作爲TOD的受益者,人們往往只能在使用中去認識和體驗它:與公共交通能很好地連接,大型商業項目集中,可以完成一站式的生活消費和工作……
這些,都是大型的地鐵上蓋綜合體都可以實現的功能。
然而,與地鐵上蓋直接拿地蓋房不同,TOD是基于公共交通發展而來的模式,真正要做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TOD項目,是需要軌道交通和地産同步規劃(不一定同步建設),有了全面的交通規劃才能更好地去選定線路,選定節點,並根據周邊情況來規劃TOD項目的屬性和産業。也只有這樣,TOD項目才能承擔起它應有的使命,協調好人與産業、商業、城市各方的關系。
說了這麽多,世界各地,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都在用TOD模式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其優點自然也是顯而易見的。
綜合新加坡新市鎮、日本東京、中國香港,以及美國等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爲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交通方式的高效銜接,能避免城市蔓延式的發展,實現職住平衡
新加坡新市政規劃從覆蓋全國主要地區的軌道交通樞紐入手,總體規劃捷運系統,以每個捷運系統站點爲中心規劃新市鎮。
△新加坡ION Orchard購物中心——地下設有最繁忙的地鐵站之一烏節路地鐵站
然後根據捷運系統站點設置公路交通網絡,包括商業、辦公、文化、娛樂、運動等功能,站點設置公交樞紐,乘客一下地鐵就能換乘公交到達各個小區,非常方便。
2、有效緩解交通壓力
國際性大都市東京,僅距城市中心半徑20公裏的範圍內就聚集著800多萬人口,軌道交通是這個城市最主要、最方便的交通方式。
△日本澀谷未來之光,可以做到複合七條軌交,同時關注內容連接
東京利用從市中心向郊外延伸的軌道沿線,在周圍開發一系列典型TOD社區。居民到鐵路車站的出行總量中,68%爲步行,24%乘公交汽車,僅有6%使用私人小汽車。
這種用地布局在吸引遠距離出行使用軌道交通的同時,還有效降低了社區內部的機動車交通量,緩解交通壓力。
3、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資料表明,都市地區50%的煙塵汙染和90%的噪音汙染均來源于汽車。而不管是日本還是香港,TOD項目令其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占比降到了6%,綠色、低碳的公共交通出行,有效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及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4、良好的市場化運作幫助激發當地經濟發展
盡管目前來看,大部分的TOD項目的開發運營經濟效益並不高,但其對周邊樓價的推升卻不容忽視。
香港的“鐵路+地産”(R+P)模式,就已經使香港地鐵能夠通過線路建設後的物業增值來賺錢,政府也就不用擔心支付建築成本或承擔建造世界級鐵路的風險。
△九龍站的上蓋物業Union Square
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型的TOD項目,只要産業規劃合理,運營得當,能夠吸引到優質企業入駐,也能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5、促進城市區域的複興
城市擴張往往伴隨著中心城區的衰落。20世紀50年代,美國逆城市化現象嚴重。
紐約曼哈頓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的改造建設就成功推動了區域複興,直接帶動周邊超30個項目開工興建,物業價值直線攀升,也成爲國際設計和舊物重建的一個典範。
△紐約曼哈頓高線公園
此外,波特蘭也通過建設有軌電車,使舊城區再次繁榮,實現了再城市化。
正是因爲TOD模式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包括成都在內的國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烏魯木齊等都已相繼規劃建設了TOD項目。
接下來的報道中,我們將就成都的TOD規劃和建設,來一次全面的大起底。
當然,後面也會有很多精彩案例的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