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全球數字金融發展與治理”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辦,線上線下近80人參與
疫情後,騰訊公司第一筆普惠金融發放的對象是一位日夜奔跑的卡車司機,只要微信上傳執照照片即可獲得;從45萬各國人群調研數據得出:中國信息與通信技術在“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取得正相關的減貧效應,每擴大一個百分比的市場份額,減貧效果將提至11%;
可見,數字金融在提升普惠金融的效率和覆蓋面,從國內延展至國際,成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抓手。
2022 年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全球獨角獸的行業分布中,金融科技行業共有 169 家排名第一。全球榜的前十中,金融科技企業占據了四個席位。
可見,由金融科技支撐的數字金融將成爲未來大國競爭的新賽道。
9月18日與會線下嘉賓合影,第一排自左向右:劉濤雄,王金龍,彭剛,屠光紹,尚福林,陳小工,閻學通,薛瀾,喬依德
日前,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與金融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九屆國際金融30人論壇“全球數字金融發展與治理”研討會上,論壇顧問委員會主席尚福林等與近30位專家閉門深入研討切磋。在地緣政治變化下,全球數字金融發展有何最新態勢?我國數字金融在促進普惠金融、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提升我國在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中地位、提升國家競爭力與話語權上取得怎樣的實踐成果?數字金融這一新事物的監管與創新、自力更生與國際合作的動態平衡治理上如何把握?既有未雨綢缪,也有應對深化,關聯領域的學者爲探索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獻計獻策。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致辭中,從獨角獸企業占比指出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全球發展新態勢:數字金融是未來大國競爭新賽道
“要放在全球數字金融轉型大浪潮中看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數字金融是全球金融的新賽道,是未來大國競爭的重要內容。”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常務副市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顧問屠光紹爲議題定了經緯坐標。學者們展示了全球的發展現狀:數字金融創新方向、數字貨幣推動實體經濟的可能性、産業鏈變遷新態勢。
屠光紹致辭爲研討會議題確定國際視野
*全球數字金融創新三大方向
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用詳盡的數字介紹了全球數字金融創新的三大方向。
首先,快速的數字支付系統已成爲海外60多國“新基建”,各國不僅賦能非銀行機構,而且美英印和新加坡等央行還加大開放銀行支付系統,東南亞已率先實施二維碼和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第二,銀行科技服務數字化顯著,北美已經形成嵌入銀行業務流程、多層次SaaS服務生態。第三,金融數據融合路徑多元化,海外金融機構在數據融合上已有較多經驗:API聚合平台興起,MyData成爲政府主導數據分享的可行路徑,數據經紀商爲數據分享提供多元渠道。
李振華詳盡介紹了全球的數字金融的新方向
*三種數字貨幣對國際貨幣影響
熱熱鬧鬧的數字貨幣目前究竟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有何促進?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張明認爲,數字貨幣只能在邊際上增強貨幣競爭力,真正決定貨幣競爭力的因素仍然是傳統的實體因素。但是,目前的以比特幣爲主的加密貨幣、穩定幣和央行數字貨幣核心區別是去中心化程度不同,它們在國際金融中有著各自的長短。加密幣波動大難以形成替代更多作爲投機資産存在,但其底層區塊鏈有較廣的運用前景;穩定幣在貨幣發行權上存在瓶頸但是值得探討的一種模式,如果由國際金融機構發行將會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央行數字貨幣具有主權貨幣性質,雖然國際化存在有困難,但如果e-CNY能和一帶一路、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結合可以緩解潛在的制裁沖擊。
值得重視的是,一旦美聯儲重視央行數字貨幣發行會加固美元的國際地位。
張明分析,如果由國際金融機構發行穩定幣會有現實意義
*全球價值鏈變遷調整中的機遇
就金融科技對全球産業鏈價值鏈的變遷調整作用,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院長、教授殷曉鵬分析,在2000-2016年間,全球價值鏈已形成了以中、德、美爲主體的全球生産分工體系。2017年後,全球價值鏈出現“短鏈化”、“區域化”和“扁平化”態勢,總體平均生産長度數值呈現下降,布局更偏向于要素富集趨勢,這就給了中小企業提升參與度的機遇。
近期,世界政治力量的變化和全球經濟秩序的調整出現了這樣的新趨勢,一是産業鏈的重構根本依靠科技,所以需要金融的持續投入,即便英美的一級市場已無法成爲全部支撐載體,吸引大量基金組成二級市場迫在眉睫,二是隨著數字貿易的發展,海外營銷市場的成本在下降,因此,産業鏈的扁平化使得各國中小企業機遇增多,不僅能使消費者受益,也可有效對沖疫情下産業鏈重構的隨機沖擊。
殷曉鵬認爲,二級市場支持産業鏈、中小企業機遇增多是金融科技對重構産業鏈的最大影響
中國實踐和對策:普惠金融、科技自主度、資本新方向
從中國對數字金融的實踐而言,廣泛地體現在普惠金融的提質上量擴面,數字産業鏈發展建構、科技自主度的各方提升,資本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擁抱等領域,實踐中也産生了諸多建議。
*加大普惠金融核心在提升數字化
“加大普惠金融投入,服務于小微企業,有利于穩住市場主體,而提升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結合的數字化手段可以提升普惠金融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強風險預警能力。”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證監會主席、國際金融30人論壇顧問委員會主席尚福林在致辭中舉例,20多年前在解決千年蟲問題時,各大銀行曾投資重金搭建了電子支付的基礎設施,爲今天風生水起的數字金融提供了物資基礎,足以可見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2022 年 6 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是 55.8 萬億元,約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27%。其中普通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是 21.8 萬億元,同比增26%。“當前形勢下,進一步提升金融數字化水平是大勢所趨。”
尚福林致辭指出,普惠金融的根本是提高數字化水平
*中國ICT助力“一帶一路”沿線減貧
而中國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王緯也帶來了實踐中的初步成果:多元化渠道多樣化服務已形成;挖掘客戶生命周期場景,打造普惠金融社會去;與智能服務匹配的管理使得普惠金融自動化程度更高、韌性更強、風險更可控。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田利輝給出了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讓與會者頗爲欣喜。他的團隊搜集了45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群數字,多方比對得出,進入170個國家的中國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産業成本低廉,容易獲得“技術可得性”,對沿線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減貧呈正相關關系。
“在非洲,一個中國産的基礎手機只賣8美元,福澤廣大人群。”據論證,中國的ICT産業每擴大一個百分點的份額,減貧效應就能達到11%,民衆會以開賬戶儲蓄、用以教育等方式來減貧。“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這樣可觸可摸可見。”
田利輝帶來令人驚訝的數據
*科技自主度可增強本國貨幣實力
科技創新影響著占比較高的國際服務貿易,最終影響貨幣國際化。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小全,以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拓寬科創企業融資渠道彌補標准化市場不足,科技服務有效發力反哺金融能級突破提升爲例指出,以知識産權使用費出口金額占知識産權進出口總額作爲科技自主度的衡量,是傳導的重要渠道。科技自主度對貨幣自主度影響更大,直接可增強本國貨幣實力。
而研究數字技術專利的上海銀保監局一級巡視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張光平,分享了我國數字技術自主度在十年內已有顯著提升,到達25%的信息。
周小全和張光平從不同角度指出科技自主度的重要性
*資本追逐二三線“專精特新”公司
科技快速叠代將中國産業從大型集約化推向“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培育新的隱形冠軍。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軍調研發現,我國的PE、VC投資基金規模和增速均很高,大額的融資案例都集中于硬科技領域,資本正下沉到二、三線城市追逐“專精特新”公司,這些公司未來將成爲在産業鏈升級的重要力量。同時,政府的引導基金也在推動資本往這些領域集中。“全球十大動力電池中,有六家中國本土電池企業。”
張軍分享調研新發現,資本下沉到二三線城市的專精特新公司
*我國數字産業鏈已在全球並跑
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領域已處于並跑地位的數字産業鏈,正面臨數據要素市場機制及數據安全流動規則供給缺失等挑戰,浙江大學副校長、教授黃先海給出建議:一是實施智能型數字基座建設,包括適度超前謀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實施穩健型數據樞紐政策,以數字確權爲核心,他提出依據“有限比例原則”探索確權戰略,完善數據的定價、交易與配置,建立數據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強化數據生態建設,推行有管理的數據跨境自由流動。
三是實施賦能型數字鏈主政策,培植廣輻射、強賦能的全球數字産業鏈平台鏈主。四是實施階梯型數字知識産權政策,以數字知識産權制度和數字創新生態系統催生數字産業鏈技術追趕與換道超車。五是實施孿生型數字市場政策,數字産業鏈化和産業鏈數字化相互統合,拓展數字化縱深和産業共生,構建中國數字化統一大市場。
黃先海提議要構建中國數字化統一大市場
上圖:肖耿和朱紅軍分享案例;下圖:山東財經大學校長趙忠秀帶來傳統産業轉型案例,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探究國際傳播
更多的案例被分享。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評論》總編、國際金融30人論壇學術委員肖耿提出了港幣是離岸人民幣,它的“一幣兩市”可以成爲人民幣和港幣在雙循環銜接的制度創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周銘山以城商行的數字化探索爲例,提出抓住數字化轉型機會,讓差異化成爲護城河,促使百花齊放格局的呈現。安徽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教授朱紅軍分享了“科大硅谷”模式的來龍去脈。
治理新模式:數據法制建設、Web3.0體系、動態平衡
唐永勝少將從國家安全角度提出數字金融治理的重要性
新事物湧動著新動力,但同時也有著監管的迫切需要。“金融發展邏輯和國家發展邏輯不完全一致,一旦失衡會沖擊國家總體安全。”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少將唐永勝從國家安全角度爲數字金融的治理提出了總基調。與會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新觀察。
*數字金融要堅持功能監管、分類監管
數字金融存在哪些風險是必須得到共識的前提。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國際金融30人論壇成員王擎梳理了金融科技多類風險,自身存在雲彙聚風險、程序正確性測不准風險、安全威脅測不准風險等。對傳統領域也會有摩擦的風險,如利用數字信用體系會影響傳統信用風險,長尾客戶信用風險還有待長時期的檢驗。對市場而言,選擇性披露可能帶來市場波動,程序化交易容易引發市場風險疊加,炒作性強的資産也會加大市場波動。對系統性而言,金融科技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關聯性,從而加強順周期性。
基于此,他提出,對于金融科技的監管應堅持穩定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相統一,堅持創新與監管相統一,堅持技術中立,堅持功能監管、分類監管、注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監督協調。
王擎梳理了金融科技多類風險
*尋找利益主體建設數據法制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數據法治研究院院長時建中認爲,大量數據流動催生了數據法制建設。他認爲數據和一般産品不同,數據使用不會變少,反而會變多,質量會變得更好。因此需要有新的治理思路,如,尋找權利主體和利益主體,隨後才能開展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制度。又如,建立合規高校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和監管體系,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時建中認爲,數據法制建設先要尋找權利主體和利益主體
*我國應積極擁抱Web3.0體系
隨著地緣政治的急劇變化,未來多中心的全球治理格局可能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東民建言,中國要積極擁抱Web3.0的體系,因爲它的智能化、虛擬化和分布式影響,會導致基于代碼的規則可能成爲國際可執行治理的範式,它不僅可以適應全球化,也可以適應逆全球化——多集團化下的全球化。我國應當允許私人機構發行錨定人民幣的穩定幣,試點分布式跨境交易網絡,與日韓合作發行數字亞元。
劉東民建議,中國要積極擁抱Web3.0的體系
*在全球跨境支付體系上加強國際合作
在全球跨境支付體系方面,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國際金融30人執行理事做喬依德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目前,SWIFT成立了合資公司,中國人民銀行和BIS設立了多邊人民幣互換機制,我國要進一步與相關國際組織加強合作;在已有的貨幣橋計劃上,推動數字人民幣與其他央行數字貨幣在技術標准化方面進行協調合作;支持國內第三方支付平台擴大海外業務;平衡監管和支持創新二者的關系。
喬依德在全球跨境支付體系方面建言獻策
*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處理數據共享
金融監管與開放金融體系如何做到動態平衡?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青年長江學者陳海強認爲,金融風險防範核心在于監管,應構建前瞻性主動性監管體系。銀行和金融科技平台具有禀賦差異,平台有技術和數據優勢,銀行有資金成本優勢,通過適度監管,調節平台資金成本。更爲關鍵的是,構建開放金融體系,核心是數據共享和開放,在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在數據開放共享方面,還應發揮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
陳海強指出,在數據開放共享方面,還應發揮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
*未來 AI 治理將轉向敏捷治理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薛瀾,則介紹了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治理模式探索。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了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範。以螞蟻金服事件爲分界線,目前業內從回應式治理,到集中治理優化治理工具,將邁向未來的敏捷治理,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理關系,全行業敏捷聯動,構建政府學習能力。
薛瀾介紹人工智能領域的治理將邁向敏捷治理
全球數字金融的安全自然離不開地緣政治的變化,與會的中共中央外辦原副主任、中將陳小工做就當前地緣政治特點提出了中國的兩個應對策略,一是堅持擴大高水平開放和分享發展機遇決心不變,二是重視歐亞方向的同時重視多邊的其他方向,尤其是廣大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視角。
而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閻學通認爲,社會制度和精神層面並非如經濟技術層面永遠線性進步,常常會“退一步進兩步”,剛剛發端的逆全球化趨勢將使主權國家概念開始回歸,此時的數字時代,大國競爭區域從自然物理空間及數字網絡空間擴展,保持自有的數字經濟層面競爭力就極爲重要。
陳小工(上圖)和閻學通(下圖)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當下地緣政治對數字金融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理事長、國際金融30人論壇學術顧問張宇燕則提出了幾個問題讓這場延續了10個小時的研討會更顯出必要性和深度性:數字金融是否可以作爲一個獨立的研究分支?如果金融的本質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數字金融對國家産生的關系,是導致區域化、全球化、集團化還是其他?是否需要一個全球的基于數字金融的治理體系,此時大公司與政府的關系是什麽?
張宇燕提出的問題深化了研討會思考的前瞻性
作者:李念
照片:部分主辦方提供,部分李念獲權截屏
編輯: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