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不獨中國專有,而是在中國周邊的一圈的國家裏都有。有的地方是直接引進,如日本。有的是變形重組的版本,如越南。
在這些國家裏,十二生肖仍然發揮著傳統佳節吉祥物的作用。每到迎接新的一年,日本大阪通天閣都會舉辦“幹支引繼”儀式。也就是用每年所屬的生肖爲代表交接,並爲新年祈福。今年就是柴犬和野豬。
日本的十二生肖和我們是一樣的,但如果要細細追究動物品種,日本的生肖“羊”特指綿;“豬”則指的是野豬,而不是家豬。
這樣的交接儀式固然有趣,不過這也産生一個問題:遇到龍年怎麽辦?
在交接儀式上,因爲找不到活生生的龍,所以日本人改用海馬代替,因爲海馬在日語的稱呼就是“龍的私生子”(竜の落とし子)。
兔、龍、蛇年交接認證照△
我們熟知的十二生肖到底源自哪裏,各家衆說紛纭,有人主張遊牧民族、有人主張源自佛教、有人認爲是五帝之首的黃帝創立,也有其他各種故事在民間廣爲流傳。雖然來源不可考,但無可否認的是,十二生肖不只影響到我國各個民族,甚至傳播到亞洲各地。
然而,除了韓國、朝鮮、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完全一樣之外,十二生肖的動物傳到其他地方都會有所不同。
像是前面提到的日本就是品種上的不同;而在柬埔寨,雖然生肖的代表動物一樣,但是順序不同,他們的第一生肖是牛,最後才是老鼠。而且,柬埔寨不是以出生年來配對生肖,是以一星期七天來輪替。
更多時候,生肖會因爲各地的代表性動物或是宗教神話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國內許多少數民族就有自己的十二生肖。比方說,藏族生肖和漢族的大致一樣,但細究其中,牛是黃牛,不能是高原牦牛;羊是綿羊,不是山羊,而在有些地方,雞會變成烏鴉。
十二生肖在其他民族裏的變化還有:
(圖截自國家圖書館)
除了國內少數民族之外,亞洲其他國家,例如越南的十二生肖中,兔年改成了貓年,牛則是水牛而不是黃牛。(圖爲越南政府2011年發行的生肖郵票,建議愛貓人士收藏)
由兔子變成貓有三種說法:
一是當時越南沒有“兔子”,所以用貓來代替;
二是比起兔子,越南人更喜歡貓,並且貓在越南有“小虎”之稱,因此越南人認爲有老虎就該有貓,也因此貓排在老虎身後。
三種是說當初十二生肖傳入越南時,在地人把原本的“卯兔年”誤讀成“貓”,將錯就錯沿用至今。從語言的角度來看,這種“錯誤引進”是較爲成立的。畢竟越南語中有70%以上的詞彙爲漢語借詞,而且有不少是借錯意思的。
在泰國,生肖是由蛇開始,再把龍改爲“那伽”: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虎、兔、那伽。“那伽”是印度神話中的“蛇神”,但是又因爲其長得龍頭蛇身,所以在佛教中被譯爲“龍”。而在亞洲泰國受佛教影響較深,所以就沿用了“那伽=龍族”的概念。
印度的生肖有兩種算法。其中一個是對應印度十二藥叉大將坐騎的十二生肖,分別是:鼠、牛、獅、兔、摩睺羅伽(蟒蛇)、那伽(龍)、馬、羊、猴、金翅鳥、狗、豬。
古人創立十二生肖,搭配的是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除了紀年還可以紀月、紀日、紀時,也因此當“生肖”傳到各地時,會因爲在地計算時間的方式不同而有所改變。
印度靈魂學衍生出的三十六生肖就是個例子。他們將一天24小時再細分成三個時段,對應的動物也就多了。根據紀載,36生肖曾經在隋朝時大爲流行。
除了漢文化演變的十二生肖之外,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一套計算方式。例如按照星期來配對生肖的緬甸。緬甸人根據自己出生在星期幾來確定自己的生肖,這也代表他們每個星期都會過一次生日。
在緬甸,星期一屬虎、星期二屬獅、星期三上午屬有牙象、星期三下午(十二點過後)屬無牙象、星期四屬鼠、星期五屬天竺鼠、星期六屬那伽龍、星期天屬金翅鳥。
同爲四大古文明的巴比倫和埃及文化都有類似生肖的概念,但究竟是不是由中國十二生肖演變的,一直存在爭議。
古埃及人屬于多神信仰,而且埃及某些神可以動物來象征,不過長相多半是人身動物頭:牝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貓、鳄、紅鶴、猿、禿鷹。
古巴比倫則是:牡牛、山羊、獅、驢、蜣螂、蛇、犬、貓、鳄、紅鶴、猿、鷹。
另外,一般提到西方大家都會想到十二星座,但其實還是有用動物來表示的,例如美國原住民。美國原住民與大自然的關系十分密切,他們相信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因爲出生的時間所代表動物而有不同。而這些動物分別是:狼、隼、海狸、鹿、啄木鳥、鲑魚、熊、烏鴉、蛇、貓頭鷹、鵝、水獺。
還有古代歐洲的凱爾特人,凱爾特人的傳統至今還保留,地區包含現在的愛爾蘭、蘇格蘭、韋爾斯、康沃爾郡、曼島和布列塔尼。他們依照月亮的周期將一年分成13月,每一個月都有代表的動物和守護樹,都會影響人格特質。代表的13種動物分別是:鹿、貓、牛、馬、蝴蝶、蛇、海馬、魚、狼、狐狸、鹪鹩、天鵝、隼。
代表的13種樹則是:花楸、白蠟樹、赤楊、柳樹、山楂、橡木、冬青樹、榛樹、藤蔓、常春藤、蘆葦、接骨木、桦木。
雖然隨著年代久遠,這些計算方式究竟是否同源已經不可考,但我們仍可以由此見識到各文化的不同與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