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洲林場迎客松 杜海生 攝
施甸,地處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結合帶,不斷地碰撞使地殼逐漸擡升,海域消失,陸地顯露,海洋變成高原。作爲保山市內轄區最小的一個縣,卻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美麗。
從某種層次上來說,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在這裏交彙,最終彙成了一條河流奔流不息。
01.
他們的烏托邦
縣城所在,即是甸陽鎮
東與木老元布朗族彜族鄉接壤
南與姚關鎮相連
西與何元鄉爲界
北與仁和鎮爲鄰
在群山圍繞中
如綠野遺珠孑然于世
施甸壩
夜裏的施甸
群山之中,霓虹閃爍
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物在發生
璀璨群星下的光波平伏延伸,貫穿發膚
施甸夜景
施甸境內三館以契丹文化爲設計理念
烈日當空下,三個閃耀的巨型氈房最是奪目
夜晚降臨,卻又是一片平和與開闊
夜裏的三館總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無數的人們
自然也有無盡的藝術在這生根發芽
每個周末的夜晚
總有人在歌唱
人與人的思想通過歌聲交彙
直通到心底
三館廣場角落的街頭演出
略過屋檐的鳥
在白日裏化成光
如煙火般閃爍而過
太陽升起,在綠野裏倒映
人們想看太陽,想看白雲藍天
于是便有了這太陽湖公園
施甸縣城東部,響水凹水庫腳,太陽湖公園南區
步入公園,就如落入綠色旋渦中
周邊的綠意總是能讓人放心身心
當光亮照亮幽靜水面
又是新一天的悄然蘇醒
太陽湖公園總面積24.54萬平方米,其中北區面積12.89萬平方米,南區面積12.89萬平方米。公園建設立足生態,挖掘契丹民族文化,打造融合民俗風情和山水田園到城市綜合性公園
關于這座城市的夜晚
就如時間靜止一般
風吹葉兒落,蛐鳴巷子深
如何在施甸冬日冷清的大街上找到煙火氣?
那一定是去酒吧
酒吧門頭
2015年,因拍攝反映施甸軍民抗戰的紀錄片《怒江作證》,店主張學斌收集了許多抗戰文物,拍攝結束後,爲了不讓文物流走異處,店主便萌生了開設民間博物館的想法但因文物數種不夠開館級別和自身財力受限,就想到以電影置景的手法布置成了主題酒吧,取名「憶戰」。
這是一個承載滇西抗戰史實的展館
一個讓到訪者能夠穿越70年時空隧道的酒吧
酒吧內飾“惠通橋”
店內,無論是裝修風格
還是陳列布置都融入滇西抗戰的元素
還原抗戰時期布置的會議室
閑暇時
店主張學斌
偶爾會穿上老兵制服在這裏彈唱
他稱之爲“老兵演出”
如同一個蠟像一般
坐立著,用歌聲講述著曆史
酒吧中央的舞台
施甸的酒吧老板大多是歌手出身
他們大多喜歡搖滾,愛唱民謠
2012年大學畢業後,小強和朋友去了麗江
問及爲什麽會去麗江,他的回答同樣直截了當
“因爲不想找工作,除了音樂也不知道還能做什麽,
所以就選擇去麗江搞音樂。”
在麗江待了5年半,
小強回家鄉施甸開辦了“江湖音樂餐吧”。
江湖酒吧 李小強
每天唱歌不僅是他的工作,接觸音樂十多年
對他而言,音樂早已成爲一種生活習慣
而聽音樂也是施甸人的習慣
他們浪漫、幽默,卻多了一份純真
這些都是源于施甸人的天性
這座城市的發展
就是他們的心裏想打造的“烏托邦”
02.
綠野寶石
漢、彜、白、布朗等17個民族
都生活在這片沃土上
姚關,這個地名
我們能從明代地圖上就能瞥見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都未曾改變
初秋姚關,宛若仙境
進入姚關的氛圍
是與施甸縣城完全不一樣
被人們譽爲“高原水鄉”不是白白得來
不僅有清平洞、野鴨湖
當地的酸辣魚更是一絕
鎮裏老的院落都是農家四合院
從航拍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整個四合院集群
條條小巷通大路,家家戶戶照太陽
“迤西小桂林”
再往上,便能發現這裏就如世外桃源一般
缭繞雲霧與茂密綠林默默守護著這片淨土
而到姚關的冬日
最是感受農家田園的好時節
姚關田園 楊董清 攝
要說姚關最勝經典,一便是清平洞
此洞爲明代鄧子龍將軍所開辟
洞分四室,地方不大,建築不多
但風景秀麗,文物荟萃
清平洞,位于施甸縣姚關古鎮外的龜山西麓,距離施甸縣城20公裏。爲明代愛國將領鄧子龍所辟,洞分四室,高4米,長20米,地方不大,建築不多,但風景秀麗,文物荟萃,是施甸縣重要的曆史遺迹。
明嘉靖年間,緬甸東籲王朝統治者勾結隴川、耿馬等土司內奸入侵滇西,鄧子龍受永昌參將職,奉命抗緬,鎮守邊關。經曆三戰三捷,平叛戰爭勝利後,休閑期間,開鑿山洞,並在石壁上自提爲“清平洞”,寓意滇西戰亂平息,各族人民安居樂業之意。
姚關另一盛景便是野鴨湖
6月底到8月中的姚關山邑
更是青蓮芳華盡現之時
賞花、垂釣、美食
這的自然生態
吸引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
湖的岸邊是萬畝森林
湖中青蓮撐腰,青山倒映
山、水、島互爲一體
使野鴨湖濕地素有“迤西小桂林”之稱
而荷花宴也成爲了衆人熱捧的對象
山邑人家荷花宴
地址:姚關鎮山邑村
荷花色、香、味俱佳
蓮子亦是進補的“常客”
蓮藕,蓮葉亦可食用
幽幽荷香,多彩盛宴
杜海生 攝
姊妹湖位于施甸壩南部山澗
怒江水系的姚關河上遊
距縣城15Km
由蔣家寨水庫和三塊石水庫組成
是施甸重要的水源地
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打卡點
三塊石水庫日出 楊董清
每到夏日,草長莺飛,楊柳依依
河水清澈見底,最是踏青好時節
既說了水,彼還有山
四大山被譽爲“施甸的香格裏拉”
高山草甸的地帶
總能讓人奔放起來
漫步在草甸中
總有種被綠野包裹的錯覺
廣闊無垠,縱貫萬千
而在巨大的風車下
人類是如此渺小
家在施甸
四大山的雲層之下
木老元大地村隱約可見
趕上嚴寒季節
更能見證到四大山的盛景
四大山雪景 楊董清
相比四大山的巍峨明朗
摩蒼林場則神秘許多
施甸土地上有太多的故事
被摩蒼林場淹沒
坐落在施甸縣城以東10公裏處的茫茫林海
因山中一古刹——摩蒼寺(現已不在)而得名
摩蒼寺始建于明萬曆十六年(1588)十二月
當時是滇西佛教的聖地
“摩蒼寺是舊時施甸規模最宏大、影響最廣泛的一座寺廟。”
大批高僧慕名而來
一些落難的中原知識分子
來到西南後也將這裏作爲他們的落腳點
相傳,摩蒼寺是明惠帝朱允炆所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即位,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不服,起兵奪了皇位,帝號永樂。在兵荒馬亂之中,朱允炆扮成僧人逃出南京,流亡到雲南。先是落腳建水一帶,後又匆匆來到永昌。隨後,朱允炆在永昌各地創立了五庵八寺,摩蒼寺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他們不僅帶來了佛教文化
還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他們在這裏開辦書院,傳經講學
培養出施甸縣第一個進士
隨後,摩蒼寺便成爲了明清兩代施甸
以及周邊地區的最高學府
摩蒼寺古址
隨著革命時代的進程
人們意志的肆意
摩蒼古寺的一切都已幻滅
如今的摩蒼古寺只剩殘壁斷垣
林場成爲了施甸人民的野遊聚集地
燒烤美酒,縱歌狂歡
但請不要忘記,珍惜這片土地
便是珍惜施甸的未來
摩蒼雲海
而在施甸四大山腳下的東籬風語
青青草地,瓜果牛羊
它試圖將生活返璞歸真
爲了人們再次擁抱自然
四大山上的哈寨村是布朗族村落
他們世世代代都沿襲著傳統習俗
用最淳樸的生活方式回饋著自己的信仰
施甸布朗族婦女服裝顔色多以綠、紅、青、紫爲主,衣褲色彩跳動較大,袖口、衣領、褲腳多以彩色布條裝飾,或絲線繡花,花色較爲豔麗,因此獲得了“花蒲蠻”的雅稱。
四大山布朗族
每逢節日,哈寨廣場便會熱鬧非凡
布朗族的山歌是一絕
而不管男女老少,都會一兩首
熱情而好客的他們勤勤懇懇
大多是以茶葉爲生
擺榔茶園 杜海生 攝
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人們把茶視爲聖物珍品
用于祭祀、婚喪,或作爲禮品饋贈親朋好友
布朗人在采摘春茶前
都要祭獻“茶樹王”,對它頂禮膜拜
石瓢溫泉
施甸這塊地方
如同西南土地的一顆綠寶石礦坑
暗藏著無數的寶藏
石瓢溫泉位于施甸縣太平鎮
距縣城68公裏
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狀,故名石瓢
七星河上打黑大橋
東是施甸,西是龍陵
聯通了龍陵縣與施甸縣
這也是龍陵的勐糯鎮
通往施甸縣的重要交通樞紐
打黑大橋橫跨怒江
這也使得少數民族聚集于此
距打黑橋約5公裏的
七星河溪流有一處天然溫泉
是不可多得的露天溫泉好去處
施甸的地位好
一條勐菠蘿河把同一區域的灣甸、老壩沃澆灌得生機盎然一個峽谷高峻的大山阻攔了來自北方的寒潮在冬天裏魔術般的把灣甸、老壩沃塑造成了“夏季”勤勞的人民把這一塊熱土編織成了一個碩大的菜籃子裏面裝滿夏天的新鮮蔬菜
施甸、龍陵、永德三縣交界,勐波羅河在這裏流入怒江
03.
濃厚曆史
距縣城18公裏
距保山城45公裏
施甸壩子的北端
便是施甸重鎮——由旺
由旺曆來是
施甸縣經濟發展較快
集市貿易較爲興旺
文化藝術較爲繁榮的
一個大鎮
由旺鎮政府
由旺具有悠久的曆史
有新石器時代遺址
有始建于明朝年間的土主廟、西竺庵、
太子寺、山耳寺等名勝古迹
也有始建于光緒16年的由旺文筆塔
由旺老街的老房子
由旺鎮內,古迹遍及
尤以老街最爲突出
隨處可見的老房子
曆經風雨,依舊伫立
世世代代的香火
亦是燒得旺盛
少保寺和由旺街
由旺少保寺位于由旺鎮由旺街
辦事處西1公裏少保山腰
爲祀南明時期施甸“本人”(契丹後裔)
莽成龍而建
南、北、西三山環抱
蒼翠竹林遍布廟前廟後
從大紅梁子碉堡遺址遠眺打黑大橋
雞冠山
因其山峰如雞冠而得名
離打黑橋約十多公裏
俊麗的江岸風景
亦是捉魚的好去處
相傳當年諸葛亮來南方,就借雞冠山神、奇、陡、峭的有利地形活捉孟獲。
當年諸葛亮在懸崖峭壁上立下一塊碑,“諸葛到處無人到”。後來朝庭又配鄧子龍將軍到南方抗倭,査看地形時,來到了雞冠山,看見了“諸葛到處無人到”揮起寶劍把碑砍掉了一截,裏面竟神奇的路出了一塊小碑。“諸葛轉世鄧子龍”。鄧子龍將軍又把原來的碑文重新加高三尺,以後再也沒有人到過。
抗戰遺址:大紅梁子碉堡
施甸是滇西抗戰的大後方陣地之一
而關于戰爭,怒江的東岸
保留了大量江防遺迹
大紅梁子碉堡由滇西抗戰期間
中國遠征軍預備二師江防部隊修建
其地居高臨下
可俯控打黑渡北南10余公裏的怒江江面
是遠征軍與日軍隔江對峙的
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南僑機工 惠通橋
惠通橋,始建于明朝末年,初爲鐵鏈索橋
它位于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裏處
是聯接怒江兩岸的唯一通道
民國二十五年,新加坡華僑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資
將舊橋改建爲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
惠通橋
這片土地
值得“堅守一輩子,奮鬥一輩子,奉獻一輩子”
這也是距縣城45公裏的善洲林場創立的初衷
(位于雲南省施甸縣姚關鎮、酒房鄉、舊城鄉交界處)
陶永平 攝
初來施甸,一定要來善州林場走一走
看一看老書記爲後代做的偉業
接受一場關于心靈的洗禮
杜海生 攝
每年的農曆6月25日的火把節
本是彜族、白族、布朗族等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但在千百年的傳承發展中
這一習俗已完全融入到施甸各民族的生活中
(響水凹水庫,縣城東郊過去)
響水凹水庫也是施甸人常去
休閑娛樂的地方
每天下午下班後、節假日
就到水庫垂釣、遊泳、散步
火把節這一天,當夜幕降臨
小小的施甸城便會被火光照亮
家家戶戶無論男女老幼
不分民族職業,走出家門
在街頭巷尾點燃火把
甩跳揮舞,歡騰一片
祈願從此除病免災
祈求一年五谷豐登
施甸從明代至今一直保留著祭龍耍龍的民間習俗
形成了集祭祀、雜耍、歌舞、商貿
爲一體的大型民間聚會
稱爲“施甸龍會”
仁和保場龍會
施甸龍會最負盛名的是
東山寺“三溝頭”龍會與太平“羊皮會”
“三溝頭”龍會,源于保場菠蘿村
水源分三條溝渠流入十八個寨子
人們的飲用水全靠它
爲了感恩,每個村寨都紮一條龍
二月十八這天,人們把18條龍都聚集到“三溝頭”
耍龍祈求風調雨順
後來便自然的形成了“三溝頭龍會”
施甸東山寺龍會舞龍 杜海生 攝
而在施甸的舊城鄉
每逢潑水節,氛圍亦是濃厚
敲著象腳鼓,翩翩起舞
祝福的水花洋洋灑灑
人們潑水來表達彼此
祝福對方吉祥、幸福、健康,
歡笑中寄托著“潑濕一身、幸福終身”的美好祝願
施甸舊城潑水歡歌 杜海生 攝
施甸也傳承著更爲古老的血脈
在施甸有“漢家蔣”、“阿莽蔣”兩個蔣氏
其中“阿莽蔣”自稱爲契丹的後裔
“耶律庭前千株樹,阿莽蔣氏一堂春。”
這是木瓜榔村的
蔣氏武略祠大門所見的兩幅楹聯
楹聯暗示出
“耶律”、“阿”、“莽”、“蔣”
四姓氏之間存在的關聯
這一個個看似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曆史與人文
串起了現如今的施甸人民
契丹族 蔣氏宗祠
04.
最是迷人滋味
年豬飯是施甸民間沿襲的古老習俗
十冬臘月,最適合宰殺
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宰殺肥豬
腌制成火腿、骨頭鲊、豆腐腸、鲊肉等食品
以備一年食用和招待來客
也有了民間流傳的
“臘雞臘鴨臘火腿,冬至宰腌又美味”的說法
殺年豬之機
也是會親晤友,暢敘豐收喜悅的好時候
施甸人好客,宰殺年豬都會把友人、親屬、鄰裏
邀家裏共享美味
盛春良 攝
年豬飯主菜爲紅生、豬旺子、薄片肉
最有名的紅生,鮮味十足、酸辣舒爽
配勁酒,最爲可口
豬旺子,浸潤細膩,入口留香
白片肉,味甘嫩彈,再搭上豬旺子
已難以組織言語形容其美味
年豬飯 杜海生 攝
施甸的腌臘則更是一絕
擅長腌漬的他們
特産雕梅(因銷量不好現已鮮少有人做)、骨頭鲊、水豆豉
統稱施甸三味
這一道水豆果兒拌香菜中的香菜非彼香菜
而是水香菜(水香薷)
在不知被誰發現拌上水豆豉後
(施甸人稱豆豉爲豆果兒)
有神奇的味道
自此成爲了施甸人的家常菜
當地俗語說“一顆水豆果兒下三嘴飯
宴請客人時常常會出現這麽一道下飯菜
這道菜在滇西各大地方已是常見的菜肴
對保山人來說
火燒肉,實屬一點都不陌生
但這一道火燒肉拌稀豆粉
就獨屬于施甸人的菜肴
將稀豆粉與火燒肉攪拌均勻
舀一勺到碗中拌飯
滑嫩的豬皮與稀豆粉堪稱完美
脆軟而又粘稠般的清爽入口好吃又管飽
鮮嫩火燒肉變得更爲動人。
關于施甸的美食數不勝數
前面我們已在這就食施甸中見掠一些
這些迷人滋味亦是這座城市的力量
施甸還蘊藏著更巨大的能量
從施甸人的淳樸民風與爛漫的天性
我們便可預知得出
他們的思想與行動
將是推動這所城市
向著他們所向的烏托邦
行進的基石
這座城市
還會且只會變得越來越好
來源:Hey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