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音樂藝術:侗族大歌遺天籁·73周年90人(批)
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
侗族大歌發現69周年、走向世界36周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13周年!!!
(侗族大歌傳承人、發現者、保護者、推廣者、學者)
序號 |
姓名 |
籍貫 |
國籍 |
傳承人、發現者、保護者、推廣者、學者 |
影響 |
1 |
吳品仙(女) |
貴州黎平 |
中國 |
侗族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2008.2.22第二批。2012年6月15日榮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 2013年榮膺貴州十大“民族新聞人物”。2014年黔東南州首屆“十佳歌師”。13歲考進縣“民間合唱團”,1959年7月,被選入中央民族歌舞團當演員,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40年來,她培養的侗歌歌手多達2000余人。黎平縣永從鄉九龍村6組 |
2 |
吳光祖(吳甫美栾) |
廣西三江 |
中國 |
侗族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2008.2.22第二批。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新民村第六組人。 |
3 |
覃奶號(女) |
廣西三江 |
中國 |
侗族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r‘ |
4 |
吳仁和 |
貴州從江 |
中國 |
侗族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2009.7.7第三批。從江縣高增村。 |
5 |
潘薩銀花(女) |
貴州從江 |
中國 |
侗族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2009.7.7第三批。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 |
6 |
胡官美(女) |
貴州榕江 |
中國 |
侗族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2012.12.12第四批。榕江縣栽麻鄉宰蕩村。 |
7 |
賈福英 |
貴州從江 |
中國 |
侗族大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2018.5.16第五批。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 |
8 |
吳培信、吳惜花、吳秀美、吳山花 |
貴州黎平 |
中國 |
1953年2月,黎平縣岩洞鎮四洲寨侗族青年歌手吳培信、吳惜花、吳秀美、吳山花應邀參加在貴陽舉行的全省民間文藝彙演,她們演唱的侗族大歌《蟬之歌》獲得一等獎,3月,她們又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並在懷仁堂爲國家領導人演唱侗族大歌,受到好評。 |
侗族大歌傳承人,把侗歌唱出侗寨、唱出國門的第一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第一批會員。1958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成立,該團在傳統同聲合唱的基礎上,創造了男女混聲合唱,這是侗族大歌在現代首次出現的一種全新的演唱形式。演出的侗族大歌《嘎亮雷》(稱蟬之歌),“幕落音猶在,回味有余音”。1953年年初,由黎平岩洞吳沛新(培信)、吳惜花、吳秀美、吳山花組成的大歌合唱組團,進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這是侗族大歌首次在舞台上亮相。 |
9 |
吳品仙、陸陪秀 |
貴州黎平 |
中國 |
1959年,黎平縣三龍寨吳品仙、肇興寨陸陪秀等侗族女歌手先後被選入中央民族歌舞團,侗族音樂開始在國家級文藝團體占一席之地。 |
|
10 |
蕭家駒 |
貴州省文聯土改隊 |
中國 |
侗族大歌的發現者。1958年主持修著的第一本侗族大歌樂譜集——《侗族大歌》((16開本,268頁,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 |
1953年冬天 44 歲的音樂理論研究者蕭家駒第一次聽到侗族大歌。1958年,貴州省音協主席肖家駒等編撰的《侗族大歌》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
11 |
郭可诹(薛良) |
貴州省文聯土改隊 |
中國 |
侗族大歌的發現者。1953年,薛良在當年第12期的《人民音樂》上發表了《侗家民間音樂的簡單介紹》一文。這是第一篇專門介紹侗族音樂的文章 |
|
12 |
吳全妹等組成的黎平民間合唱團 |
貴州 |
黎平 |
1955年,黎平岩洞的姑娘吳全妹等組成的黎平民間合唱團在北京演唱侗族大歌並第一次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成唱片,發行全國。 |
|
13 |
鄭律成 |
北京 |
中國 |
侗族大歌的發現者。1959年1月著名音樂家鄭律成慕名來到黔東南采錄侗族大歌。鄭律成稱贊:“侗族大歌是一種音樂水平很高的歌唱藝術,一定要好好發揚光大。了不起啊!侗族大歌的存在,打破了資産階級音樂家和學者的謊言,填補了中國無和聲的曆史空白。看來,要重新改寫大學的音樂史教材。” |
他說:“教科書上只說西方有和聲藝術,現在我親自聽到侗族大歌是用多聲部演唱,這就證明我們東方也有和聲藝術。看來,大學裏的音樂教科書要改寫了!” 1959年1月,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先生在黔東南采風時發現侗族大歌這一優美和諧的多聲部和聲的複調音樂。這一發現,引起了國際音樂界的關注。“我這次來黎平的目的,是想聽一聽傳統的侗歌。請你找幾個會唱侗歌的人來唱一唱。” 你們唱得非常好啊!我活了大半輩子,從未聽到過這麽好的民歌。咱們一起來再唱一遍。” :“你們知道嗎?我們現在唱的侗歌屬于複調音樂,是多聲部和聲藝術。音樂家們說這種歌在西方國家才有,想不到我今天在這裏發現我們東方國家也有,真是了不起啊!” “我是文化部來的,在搞音樂工作。那首《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就是我譜寫的。這次下鄉主要是采集民歌。” :“我這次在黎平和榕江知道了侗族有大歌。這種歌音樂水平很高,不用樂器伴奏,不用人指揮,大家卻能在一起用多聲部演唱,很了不起。一定要想法保存這種歌,並讓它發揚光大。過去西方大學的音樂教材裏寫道,多聲部和聲藝術的複調音樂,如拜占庭音樂,只有西方國家才有,東方國家沒有。現在,我在這裏卻發現了侗族大歌可以與拜占庭音樂比美,它就是地地道道的複調音樂,就是能用多聲部演唱的和聲藝術。看來,侗族大歌的存在,打破了多少年來國外音樂家和學者的定論,填補了中華民族和東方沒有複調音樂的曆史空白,大學的音樂史教材可以重寫了。” ——1959年1月下旬,我國著名音樂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作曲鄭律成來到黎平采風說。有些外國學者在論及中國音樂時妄加斷言,稱“中國音樂一直是單聲部的”(1911年德國萊比錫出版的音樂學學者費吾爾《中國音樂補遺》);“中國音樂根本沒有多聲部進行,更不必談和聲與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阿爾斯特著《中國音樂》)。 |
14 |
百名侗族民間歌手組成合唱團 |
1959年10月,百名侗族民間歌手組成合唱團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灌制唱片,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
|||
15 |
吳學桂及從江侗族大歌隊 |
貴州 |
中國 |
1964年,從江縣侗族大歌隊應邀參加全國少數民族群衆業余藝術觀摩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的親切接見和合影。1964年,黎平縣三龍侗寨女歌手吳學桂等被選調參加全國少數民族群衆文藝彙演,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並合影。 |
1964年,從江縣小黃侗族歌手在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群衆業余藝術觀摩演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
16 |
黎平、從江兩縣的風情表演隊 |
1985年6月,《貴州侗族建築風情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黎平、從江兩縣的風情表演隊演出的侗族大歌轟動京城。之後又隨《貴州民族節日文化展》赴西安、北京、深圳作爲期4個月的表演,並參加貴州省首屆少數民族藝術節和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 |
|||
17 |
謝景蘭(拉蘭) |
貴州 |
法籍華人 |
侗族大歌發現者。將侗族大歌的“舞台傳統”帶出中國的第一人 |
曾兩次帶時任1986年巴黎秋季藝術節顧問的伊居先生赴黔考察。在拉蘭的幫助下,伊居先生將侗族大歌帶進巴黎法國國家博物館,出現在世界舞台上。1986年,那個將侗族大歌帶到巴黎的伊居先生說“亞洲民間藝術比歐洲保存得好。歐洲只留下某些民間藝術的軀殼,失掉了它的原有的深度。” |
18 |
路易斯•當德爾(伊居先生) |
法國 |
侗族大歌發現者。將侗族大歌帶出中國的法國人。1986年,爲物色參加當年“巴黎秋季藝術節(中國年)”的節目,藝術節顧問路易斯·當德萊爾于1985年、1986年兩次來到貴州,最終決定邀請侗族女聲大歌隊參加,並圈定了十八首曲目。曆經歲月的侗族大歌首次飛出國門。擔任藝術節顧問的當德萊爾先生專門爲侗族大歌和侗家姑娘們的成功演出在法國的《解放報》上撰文:“侗族音樂——這是對一個長期沒有使用文字的民族在發展自己民族文化時所作的補償。侗族音樂是民族的……侗族大歌無疑應享有世界音樂之聲譽。”法國民族音樂學家李拉德·孔德先生也在《世界報》上撰文,認爲侗族大歌是本次國際藝術節的“重要發現和重要成就之一。” 侗族大歌在巴黎所展示的藝術魅力,震撼了秋季藝術節,令以藝術欣賞的高水平而聞名于世的法國巴黎觀衆爲之傾倒,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秋天的童話。 當然,我們更應該說,勞苦功高的當德爾先生是這個美麗神奇的秋天的童話當之無愧的“伯樂”。 |
法國前文化部長也稱贊侗族大歌是“清泉般的音樂,在世界上也罕見。希望歐洲也能看到目前只能在亞洲才能看到的那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並存的局面。”法國各電台、電視台的音樂編輯們則歡騰地高聲宣布:“侗歌,是第一流的藝術,我們要向全世界播放!” 法國《世界報》發表了題爲《迷人的侗族複調歌曲吸引了西方觀衆》的評介文章,文中稱:“精煉優雅的侗歌,可以和意大利歌劇媲美。無疑,在秋季藝術節中,侗歌是最給人們啓示的節目之一,也是秋季藝術節的重要發現和成就之一。” 《解放日報》也發表專題述評說:“侗族大歌是最有魅力的複調音樂,這種音樂要比純粹遵循中國傳統嚴格規則的音樂更能很快地爲西方觀衆所接受。可以肯定,這些侗族歌唱家比起八九世紀之前,西方複調音樂初期的任何專業音樂家都要高明!”在法國的奧地利籍音樂家彼雷則贊譽道:“侗族大歌的多聲音樂織體與一般合唱不同,它個性獨特,優美動聽,使人感到非常新鮮,然而又印象深刻。” |
|
19 |
吳玉蓮等9位侗族姑娘 |
貴州。石明仙、陸德英、楊水仙。黎平吳山花、吳婢妮、吳水英、吳玉蓮、吳婢煥、陸俊蓮。 |
中國 |
吳玉蓮(侗族大歌領唱、黎平三龍人)、吳培三(黎平)、楊水仙(黎平)、吳培煥(黎平)、吳水英(黎平)、陸俊蓮(黎平)、吳義蘭(黎平)、 石明仙(從江)、陸德英((從江)。 吳玉蓮等9位侗族姑娘組成的侗族大歌演唱團,應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的邀請,登上了飛往巴黎的航班。藝術節安排侗族大歌演唱團在夏樂宮國家劇院演出。10月3日,首場演出,取得了圓滿成功。侗族大歌震撼了歐洲觀衆,轟動了西方世界,僅一場演出的謝幕就達37次,掌聲持續長達15分鍾。演唱侗族大歌共六場,場場爆滿。征服了藝術鑒賞水平聞名于世的法國觀衆,是藝術節的重要發現和成就。 |
臨行前,貴州省長王朝文囑咐和鄉親們歡送的情節吳玉連說至今還曆曆在目,耳邊還響著王朝文省長對他們的囑咐:“你們不僅在國內舞台演出,現在就要到國際舞台上表演了,意義很重大,要努力演好,爲民族、爲國家爭光”。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爲此激動不已地稱道:“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余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爲少見。” 法國《世界報》、《解放日報》、法國各電台、電視台等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一時間,歐洲各電台、電視台都在播放和報道侗族大歌演唱的盛況。從此,侗族大歌開始享譽世界。一直以來,世界音樂界認爲中國沒有多部和聲藝術,此次演出讓音樂界驚歎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于中國沒有複調音樂的說法。 |
20 |
冀洲 |
山東 |
中國 |
侗族大歌合唱團領隊、貴州民間藝術團團長。原貴州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冀老說,“貴州侗族大歌便是從黔東南偏遠侗寨鼓樓走向巴黎埃菲爾鐵塔的。” “侗族大歌走向世界有個預熱的階段。”冀老說,1984年7月在貴州召開的“全國民族音樂學第三屆年會”上,呂骥和國內衆多知名音樂家雲集貴陽,會議期間,從江侗歌隊表演的侗歌劇《蟬》較全面地展示了侗族南部方言區民間音樂的形貌,侗族民間合唱成了學者們談論的熱門話題之一。 “侗族大歌在巴黎演唱引來舉世矚目,這一文化現象內涵極爲豐富,僅從它在西方人面前澄清了‘中樂舞多聲’的謬說、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事實來說,就值得大書特書。”冀老說,鼓樓是深居中國黔東南偏遠山區侗族村寨古老的建築標志,而埃菲爾鐵塔是矗立在藝術之都巴黎的法國民族的精神象征,這兩個形質殊異、時空悠遠的文化符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年代,通過“侗族大歌”連結在了一起。 |
《侗歌在巴黎》——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貴州省音樂家協會編,冀洲主編,1993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彙集中國侗歌合唱團參加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演出的全部曲目,是第一本用五線譜出版的侗族大歌專集。 |
21 |
楊林 |
貴州榕江 |
中國 |
侗族大歌合唱團領隊、團長。貴州省音樂家協會理事,原黔東南州歌舞團團長、藝委會主任,國家二級作曲。 1986年9月29日至10月12日,應法國第15屆巴黎秋季藝術節組委會的邀請,貴州省黔東南侗族大歌合唱團一行11人,參加了藝術節的演出。這是侗族大歌第一次登上世界藝術舞台。侗族大歌表演的場地是在法國國家博物館小劇場,組委會爲這次演出搭建了一個通透的舞台,透過窗戶看到的正好是夜色中的愛菲爾鐵塔,當這九位姑娘明亮的歌聲響起,萦繞在巴黎夜空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侗族流傳久遠的大歌。在劇場內擺放的,是從中國四川專門運去的竹凳。之前在這裏表演的是四川茶館說唱,此時留給侗族大歌的環境,一如置身于中國侗鄉的鼓樓之中,歌聲四處飛揚,沒有伴奏,沒有混響,也沒有回音,回音都飛向巴黎的夜空了。坐在劇場裏聽到的,是明淨清澈的侗族大歌,親切極了。 侗族大歌合唱團的組成是由黔東南州歌舞廳的侗族演員和小黃村的侗族姑娘組成的。 當年這九位如花似玉的侗族姑娘,如今都升格爲奶奶、婆婆級的人物了,但她們當年的歌聲,曾經響徹了整個巴黎,爲中國爭得了榮譽。我們要記住她們。她們是:(團長楊林)吳義蓮、吳培三、楊水仙、吳培煥、陸德英、吳義蘭、石明仙、吳水英和陸俊蓮。 |
楊林(1933~)貴州省榕江縣三寶侗鄉人,貴州省音樂家協會理事,原黔東南州歌舞團團長、藝委會主任,國家二級作曲。在學習和研究侗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譜寫了許多民族特色濃郁、藝術水平較高的音樂作品,其中《人定勝天》、《莫學燕子飛》、《侗家心裏暖暖的哩》已被制成唱片發行。 |
22 |
普虹 |
貴州榕江 |
中國 |
中國曲藝家、紮根基層的音樂教育家、推進侗族音樂進課堂第一人。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榕江縣文化館副研究員。先後出版《侗族音樂史》(編著)、《侗族曲藝音樂》(主編)、《中國侗族戲曲音樂》(副主編)等,爲弘揚侗族優秀音樂文化,傳承侗族大歌,做出突出貢獻。 |
編著、主編、選編和搜集整理的著作有《侗族音樂史》、《侗族曲藝音樂》、《侗族大歌·古籍本》和侗歌鄉土教材《長大要當好歌手》、《人與自然的和聲——侗族大歌》等。張勇是著名的侗族民間音樂家,對侗戲、侗族大歌、侗族曲藝、“耶”(踩堂歌)、“壘”(念詞、說詞、誦詞的總稱,又稱白話)、薩崇拜都有深入研究,對其來龍去脈做過深入考察,有自己的見解,比較可信。 |
23 |
楊宗福 |
湖南新晃 |
中國 |
東方之子。原貴州省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民族特色部主任、副教授。他積極倡導並經領導批准在音樂系創辦侗歌班,開創了侗族大歌進入藝術院校的先例,編輯出版《侗歌教學演唱選曲一百首》,爲侗族地區培養了大批演唱侗族大歌的音樂人才。侗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侗族大歌成了偉大的民歌,這個民族發明了侗族大歌,由我楊宗福來教授侗族大歌,我也就成了偉大的人了,直到後來我成了“東方之子”。侗族大歌是民族長期發展産生的,不是哪個去教的,不是像外國有很多傳教士。侗族大歌不是,侗民族就是這麽聰明,就能夠在它自己的大歌中求發展。侗族大歌只要有人領唱,旁邊的人接起伴唱、合唱,你一句我一句,一個接一個,就變成一個很綿延婉轉的流曲,這個流曲就像我們的大山,一座山接著一座山,就像我們的大河,從小的溪水流成大河,大河流到大海。你說這個了不得吧。所以這個就叫侗族大歌的多聲部,有幾個人在一起,每個人代表一個譜,所以就不是三聲部了,也不是五聲部了,可能是九聲部,可能是十一聲部,那麽可能就變成一個萬人。凱裏開了兩次中國原生態文化節,搞萬人齊歌侗族大歌,這支歌現在已經變成侗民族的標志歌了,它代表了侗民族崇尚和諧的偉大內涵。有外國人攻擊我們的政治制度,1953年就有外國人問我的周總理,講你們中國人拉二胡用兩根弦,你們彈的古筝、吹的笛都是單聲音樂,沒有多聲音樂,周恩來就提出我們侗族就有多聲部。侗族大歌是動聽之音符,和諧之弦律,民族之靈魂。 ——東方之子、貴州大學教授楊宗福。 |
1991年,貴州省藝術學校侗歌班赴北京參加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展示活動期間,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作侗歌專場演出。 1995年,貴州省藝校侗歌班和蘆笙班組團赴日本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侗歌苗舞”節目獲演出金獎。 1996年,貴州省藝術學校侗歌班和蘆笙班組成中國民間藝術團,赴西歐參加法國民間藝術節、瑞士第六屆音樂節,演出的“侗歌苗舞”節目獲得極大成功。小黃還被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1998年秋,貴州省藝術學校侗歌班和蘆笙班爲亞太大學聯盟理事會演出“侗歌苗舞”,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贊譽。 楊宗福,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中寨人,原貴州省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民族特色部主任、副教授。他積極倡導並經領導批准在音樂系創辦侗歌班,開創了侗族大歌進入藝術院校的先例,編輯出版《侗歌教學演唱選曲一百首》,爲侗族地區培養了大批演唱侗族大歌的音樂人才。 |
24 |
吳永英、吳運美、潘一平、石仙蓮、吳秀芳、吳定英、王長燕7位年輕侗族姑娘七大歌 |
貴州黎平 |
中國 |
199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文藝晚會邀請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7位侗族姑娘在晚會上演唱侗族大歌。這是侗族大歌首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台。 |
在1994年的央視春晚舞台上,因爲是七個人表演,所以她們也被稱爲“七大歌”。“你們明明是一群小姑娘,爲什麽別人叫你們”大歌”呢?”主持人倪萍當時向7位侗族姑娘提出了這個問題,第一個接過話筒回答的就是潘一平。1994年春節文藝晚會和2001年的春節文藝晚會,黎平縣侗族大歌隊演唱的《蟬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間的歌曲,從而使黎平縣這朵藏在深山裏的民間藝術奇葩,名揚海內外。 |
25 |
小歌手陳瓊仙等榕江縣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 |
貴州榕江 |
中國 |
1988年6月,榕江縣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小歌手陳瓊仙等,應邀參加法國巴黎瑪塔國際兒童節建節十周年暨南特大衆藝術節創立三周年慶祝活動,她們演唱的侗族童聲大歌《小山羊》、《探外婆》榮獲一等獎。同年,侗族大歌進入了高等學府的課堂。 |
|
26 |
尚·馬龍 |
比利時 |
侗族大歌發現者。比利時鋼琴家尚·馬龍發表了一張現代樂器和侗族大歌結合的音樂專輯——《侗融》 |
他將這個作品帶到了舞台上,帶到了中國各地,也帶到了海外。 |
|
27 |
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8位侗族姐妹 |
貴州黎平 |
中國 |
2001年,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這是7年後,侗族大歌再次登上春晚的舞台,獲得了“非常可樂杯”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評選“民族對歌”特別獎。 |
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始建于1972年,1983年改建爲侗族藝術團。兩次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侗族大歌《布谷催春》獲得2001年央視春晚的“特別獎”。經過20世紀50至70年代的厚重積澱,黎平縣的侗族合唱團,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過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唱《侗族大歌》。 |
28 |
“金蟬”十姐妹 |
貴州從江 |
中國 |
2005年,在首屆“黃果樹”杯“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決賽上,來自小黃的“金蟬十姐妹”獲 民間唱法組“金黔獎”; |
|
29 |
六十位黎平縣侗族少年演唱的侗族大歌團 |
貴州黎平 |
中國 |
2006年7月,在廈門舉行的世界合唱節,由六十位黎平縣侗族少年演唱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蟬之歌》一舉奪得金獎。 |
|
30 |
吳宇珍、楊麗、楊秀珠等五名侗族姑娘組成的“蟬之歌”組合 |
2006年8月,由黔東南州的吳宇珍、楊麗、楊秀珠等侗族姑娘組成的侗族大歌組合參加2006年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隆力奇杯”原生態唱法單項決賽,最終“蟬之歌”以196.01分奪得銀獎和“觀衆最喜愛的歌手獎”。 |
|||
31 |
40名農民青年歌手組成的貴州代表隊 |
2006年9月,在《和諧中華》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上,由40名農民青年歌手組成的貴州代表隊,在人民大會堂演唱侗族大歌《蟬之歌》,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
|||
32 |
吳修月、潘運蘭、潘鱗玉、潘顔蓉、潘鳳香、吳姐蘭、潘良蓉、吳鳳香等9名侗族小姑娘“”“小黃九姐妹” |
貴州從江 |
中國 |
2007年4月12日,“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中方開幕式在東京舉行,從江縣小黃吳修月、潘運蘭、潘鱗玉等9名侗族小姑娘帶著侗族大歌隨溫家寶總理出訪日本,這是侗族大歌首次隨國家領導人出訪。 |
“侗鄉小百靈”、“九朵小金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一場成功的演出,勝過一個大的項目。昨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深深地打動了日本觀衆。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是原生態唱法,確實非同凡響,這歌不用伴奏,不用樂器,也能唱出這麽整齊、這麽和諧、這麽美好的和聲。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大的影響,很高的聲譽。” 2012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訪德國,參加2012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名“侗族大歌”歌手陪同出訪。 |
33 |
吳玉蓮等5女1男組成的黎平侗族大歌歌師隊 |
貴州黎平 |
中國 |
2007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鄧敏文和黎平縣侗族文化旅遊促進會會長吳定國等8人應日本國學院大學及東亞歌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邀請,赴日本東京進行文化交流。其中有一個由6人(5女1男)組成的黎平侗族大歌歌師隊,他們是吳玉蓮(奶龍州,三龍人)、吳玉珍(薩平,茅貢人)、吳學美(奶願香,岩洞人)、吳培圓(奶金月,岩洞人)、石定蘭(奶東海,岩洞人)、吳良明(補東海、男,岩洞人)。 |
由侗族歌師組隊出國訪問,這在侗族文化發展史上是第一次。侗族大歌及相關文化在日本進行專場演出和傳場講演,在侗族文化發展史上也是第一次。這次民間文化和學術交流活動十分成功!前後共有900多人出席了講演會和侗歌演唱會,其中包括許多非常著名的日本學者和日中友好協會的官員等。許多與會人士聽了我們的侗族大歌演唱之後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朝日新聞》、《日中友好協會會刊》、《國學院大學院報》及國學院大學網等相關媒體作了報道和高度評價。 |
34 |
楊秀珠等貴州70位侗族青年組成的貴州侗族大歌合唱團 |
貴州 |
中國 |
2008年,貴州侗族大歌合唱團2008年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隆力奇杯”獲合唱銅獎。 |
徐沛東評委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侗族大歌是此次參賽的全國46支合唱團中唯一的無指揮合唱隊,成爲整個合唱大賽中最大的亮點,民族特色濃郁,合唱水平高,選手們團結和諧,讓人感動。自1986年侗族大歌在巴黎一歌驚天下,改寫了合唱源自西方的曆史,侗族大歌作爲中國合唱代表登上世界音樂殿堂;今年央視青歌賽增設合唱項目,70位侗族青年組成的侗族大歌合唱隊參賽,最終雖與大賽金獎擦肩而過獲得銅獎,但他們用燦爛如花的笑顔,極致動人的歌喉,拿到了觀衆心目中的金獎。 |
35 |
貴州侗族大歌19名歌手 |
貴州 |
中國 |
2010年6月25日,應2010年維也納春季世界音樂會的邀請,來自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地黎平侗鄉的19名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站到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上。 |
這是貴州侗族大歌首次亮相這個世界頂級音樂殿堂。隨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的侗族歌手將侗族大歌帶到了世界五大洲。 |
36 |
從江縣小黃朝霞少兒侗族大歌合唱隊 |
2012年7月22日晚,由韓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新加坡皇廷文化交流機構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彩虹杯·歌韻東方”國際合唱比賽在韓國首爾江東藝術中心閉幕。憑借不俗表現, 2012年7月22日晚,由韓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新加坡皇廷文化交流機構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彩虹杯·歌韻東方”國際合唱比賽在韓國首爾江東藝術中心閉幕。憑借不俗表現,從江縣小黃朝霞少兒侗族大歌合唱隊一舉奪得民歌組金獎和“卓越風雅藝術表演獎”兩個大獎。一舉奪得民歌組金獎和“卓越風雅藝術表演獎”兩個大獎。 |
|||
37 |
貴州黎平縣由10288名侗族歌手組成的侗族大歌萬人合唱團 |
貴州黎平 |
中國 |
2017中國侗年暨第八屆黎平·中國侗文化旅遊節(以下簡稱“一年一節”)開幕式上,貴州黎平縣由10288名侗族歌手組成的侗族大歌萬人合唱團,在舞台上下共同齊聲唱響侗族大歌《丟歌不唱真可惜》,陣容龐大、場面壯觀、聲勢浩大、氣勢磅礴,當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並依法經過公證,確認該侗族大歌萬人合唱團創下最大合唱團的曆史紀錄而寫入《基尼斯紀錄大會》。爲祝賀這一大事喜事,來自比利時的國際鋼琴大師尚馬龍彈奏一曲《讓世界聽見黎平》。 |
|
38 |
吳志成 |
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黎平縣永從鄉九龍村6組 |
||
39 |
吳仁和 |
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從江縣高增村 |
||
40 |
潘刷立花(女) |
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 |
||
41 |
吳學桂(女) |
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黎平縣永從鄉九龍村九組 |
||
42 |
吳成龍 |
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黎平縣雙江鄉黃崗村 |
||
43 |
吳世雄 |
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 |
||
44 |
羅婢雲(女) |
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黔東南州榕江縣 |
||
45 |
吳探花(女) |
廣西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柳州三江 |
||
46 |
陳惠仙(女) |
廣西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柳州三江 |
||
47 |
楊芸香(女) |
廣西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柳州三江 |
||
48 |
吳弟花(女) |
廣西區柳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柳州三江 |
||
49 |
楊光春 |
廣西區柳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柳州三江 |
||
50 |
吳春月(女) |
廣西區柳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柳州三江 |
||
51 |
韋氣英(女) |
廣西區柳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柳州三江 |
||
52 |
吳艮梅(女)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三批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 |
貴州黎平 |
||
53 |
吳梅香(女)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三批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 |
貴州黎平 |
||
54 |
吳培煥(女) |
2012年9月被命名爲黔東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 |
貴州黎平口江村。1986年還隨著州歌舞團侗歌合唱隊前往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演出。 |
||
55 |
吳榮德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三批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 |
從江縣小黃村 |
||
56 |
吳玉蓮(女)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批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 |
黎平三龍 |
||
57 |
吳大安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批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 |
|||
58 |
賈美蘭(女)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批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 |
從江縣小黃村 |
||
59 |
潘春貴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批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 |
從江縣小黃村 |
||
60 |
英倩蕾(女)Catherine Ingram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博士後,著《侗族村民在二十一世紀初唱大歌》,悉尼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凱瑟琳·英格拉姆(中文名:英倩蕾)。墨爾本博士研究生、悉尼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此次演出是悉尼大學、澳大利亞土著語言藝術機構等主辦的一場澳中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演出組織過程中,悉尼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凱瑟琳·英格拉姆(中文名:英倩蕾)功不可沒。“多年前我從澳大利亞到中國教書時,在我班上有幾位侗族學生,”英倩蕾對記者說,“我隨這幾位學生到過貴州黎平縣,與侗族百姓同吃同住。原生態的侗族大歌深深打動了我,我開始學習侗族大歌。之後我又多次來到這個音樂之鄉。” 凱瑟琳,中文名英倩蕾。澳大利亞學者。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博士後。她的論文是一個音樂民族志,題目就是《侗族村民在二十一世紀初唱大歌》。2005年她來到黎平縣,拜該縣侗族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吳品仙爲師。英倩蕾跟吳品仙說侗話、唱侗歌,在侗寨待了足足一年,不僅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侗話,還會唱30多首侗歌,完成了10萬余字的關于三龍侗族民歌的博士論文。當時還是奧當利亞墨爾本大學博士研究生的英倩蕾爲研究侗族大歌,來到了三龍侗寨。英倩蕾的三位歌師吳美芳、吳品仙、吳學桂對這位“洋學生”的評價是“非常棒”,英倩蕾更把三位老師當作一輩子的朋友來對待。 爲研究侗族文化,她在三龍考察了六年,這六年時間裏,她每年在外任教二個月,其余的月份幾乎都是在三龍,她居住在省級非遺侗族大歌傳承人吳志成家中,她把自己當成吳志成家中的成員,一起居住生活一起勞動中,空余時間向侗族大歌師傅們學侗歌,了解民俗風情,在長期的侗寨生活中慢慢的融入了三龍侗族文化生活。在三龍,侗族群衆一直把她當作三龍人,人們都叫她英老師,鄉親們與她打招呼和互相交流都用侗語,逢年過節,她與村民們一起打粑粑,學包粽粑,一起熱鬧過年過節,一起著侗族盛裝一起參加祭薩活動,踩歌堂,一起唱侗歌,黎平縣舉行藝術節活動時,她穿著侗族盛裝,在三龍表演歌隊裏,她高挑的個頭和金發碧眼高鼻子格外引人注目。在三龍的六個年頭英倩蕾,把四耶歌師挑歌書斷扁擔的傳說故事推向了世界,並不斷介紹和引薦外國友人到三龍侗寨體驗侗族文化生活,離開三龍後,她一直把三龍當作她的第二故鄉。後來,她每次到來到中國都會重返到三龍,找回她那永遠難忘的鄉愁。 |
新華社悉尼2017年4月12日電中國貴州侗族大歌12日亮相澳大利亞悉尼,來自中國貴州的侗族女歌手在悉尼音樂學院與澳大利亞土著歌手首次同台演出,展示了各自原汁原味的“家鄉之歌”。參加演出的6名貴州侗族女歌手都是第一次來到澳大利亞,這也是她們首次走出國門。她們身著侗族的民族服裝,表演了8首侗族大歌。 20 0 0 年英倩蕾第一次遠涉重洋來到中國, 在湖南中南大學一邊教英語, 一邊學漢語。 期間, 她的一個學生是侗族, 在平時的交往中這個侗族學生經常拿一些有關侗族的歌碟給她聽。 她說, 侗族音樂太美了。 尤其是多聲部和聲的侗族大歌, 這是她從來沒有聽過的, 她忽然感到, 這就是她到中國來一直苦苦尋找的中國民族音樂。 從此, 對侗族音樂有了濃厚的興趣, 與侗族大歌結下了深深的情結。 爲了進一步了解侗族大歌, 20 0 3年她回到澳大利亞, 翻閱了大量有關中國民族音樂及侗族大歌的資料, 20 0 4 年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時, 正式將侗族音樂作爲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博士論文選題。 20 0 5年3月 , 英倩蕾小姐辦理了在中國停留12個月 的簽證手續, 只身一人來到大歌之鄉黎平三龍進行觀察和研究。 她穿侗家衣, 吃侗家飯, 住侗家屋, 學侗家話, 唱侗家歌, 與侗家姑娘一起勞動, 從事田野調查, 觀察侗家人的生産勞動及生活習俗, 還親自參與並詳盡觀察了當地侗家人三月 三、 四月 八等20 多個民族節日, 與當地侗族人民一起歡度民族節日, 觀察和參與當地侗族人民節日期間開展的唱歌對歌、 演唱侗戲、 踩堂多耶、 吹奏蘆笙活動, 特別對侗族民間的合唱音樂侗族大歌進行反複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 通過她的努力, 在三龍期間, 英倩蕾不僅對侗族大歌爲代表的侗族音樂及其民俗文化進行了理性的探索和研究,完成了她對侗族大歌的研究任務, 還學會唱《蟬之歌》 、《酒歌》 、 《河歌》 等30多首侗歌, 學會了侗語, 能講一口流利的侗話, 20 0 5年11月 在黎平機場通航慶典晚會上, 她還與黎平萬余名侗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登台演唱了侗族大歌《蟬之歌》 , 在研究和傳播侗族大歌及侗族文化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
|
61 |
張中笑 |
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貴州民族出版社,作者:張中笑、楊方剛/國別:中國大陸 |
|||
62 |
吳定國 |
黎平侗族文化促進會會長,申遺功臣。侗族大歌申遺重要操盤人、侗族文化對外交流大使。主編《人與自然的和聲:侗族大歌》。蟬聲中的文化-侗族大歌拾零【侗族文化系列叢書】。作者:吳定國、鄧敏文。出版社: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時間:2005。裝訂:平裝。開本:32開。版次:一版一次。 |
“侗族大歌”是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合唱歌曲的總稱。其聲部組合原則爲“衆低獨高”(衆人唱中、低聲部,領唱在高聲部),和聲多爲4度、5度結構,部分爲3度、大2度結構。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是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其傳承方式是歌師教歌、歌班學歌、全民唱歌。“侗族大歌”高聲部一般由2-3位歌手輪流領唱,進出自如,娓婉動聽,音色音質高度統一;低聲部和中聲部由衆人合唱,采用娴熟的輪流換氣,使低音持續綿延不斷。整個大歌聲部協調默契,張弛有度,有如行雲流水,表現出侗族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侗族作家、學者吳定國說。 |
||
63 |
吳躍軍 |
侗族大歌走向世界大事記〔 J〕. 鼓樓, 20 0 9( 6)。 |
2009年編輯祝賀侗族大歌申遺成功《鼓樓》專輯 |
||
64 |
楊秀昭 |
楊秀昭, 吳定國. 侗族大歌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 M 〕.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3 |
廣西藝術學院教授楊秀昭自20 世紀8 0 年代初來到廣西工作後, 即把侗族大歌作爲自己主要研究對象,多年來在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業務的同時, 先後撰寫了《侗族多聲部民間歌曲的風格特征》 、 《侗族民歌分類探討》 、 《侗族民間合唱論述》 、 《壯侗族群與高山族多聲部民歌之比較》 、 《侗族多聲部民歌與“吃相思” 》 、《侗族大歌是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産》 等多篇有關侗族大歌的學術論文在《藝術探索》 、 《藝術學》 ( 台灣期刊)、《南島語音樂研究》 ( 台海期刊)等刊物上發表, 或爲其它有關論文集選錄, 還主編出版了《侗族大歌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侗族大歌研討會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九屆年會文集》 一書公開出版發行, 在宣傳推介侗族大歌, 把侗族大歌推向全國, 尤其是把大歌推向祖國寶島台灣的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
||
65 |
鄧敏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申遺功臣。侗族大歌、糯稻軟田保護、侗族互聯網、中國侗族生態文化研究領軍人 |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一直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對侗族大歌的曆史和現實狀況進行了長期零距離的調查研究,並先後與有關部門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區創建侗族大歌人才培訓基地、侗族大歌保護基地、岩洞村侗族農民大歌隊以及在北京創建“京城侗族大歌隊”等。最近幾年,我們在侗族大歌保護工作中采取了主動出擊、主動進攻的戰略轉變。2011年至2012年,我們組織侗族農民大歌隊進行“州內巡演”、“省內巡演”、“全國巡演”、“跨國巡演”等;再如將傳統侗族大歌中的一些經典作品翻譯成漢語、英語、日語演唱等。我們還主動和一些電視台合作廣泛傳播侗族大歌,讓國內外更多人了解、關注侗族大歌的生存狀況,感受侗族大歌的獨特魅力。自2011年以來,僅岩洞農民大歌隊就已經有十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東方電視台、貴州電視台、湖南電視台、廣西電視台及其他省市電視台公開露面。這樣做的結果不但擴大了侗族大歌在國內外的影響,使侗族大歌的保護工作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和幫助,而且也增強了侗族人民和侗族歌手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11年10月,貴州省黎平縣岩洞村農民大歌隊去日本東京巡演,近千人的禮堂座無虛席,所有的觀衆都全神貫注,每唱完一首歌都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當侗族農民歌手們用侗語和日語演唱傳統侗族大歌經典作品《美好時光》時,有的日本觀衆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侗族農民歌手們看到這種情景,也激動地說:“真沒想到我們的侗族大歌會這樣受歡迎。我們回去一定要好好唱歌,代代相傳!” 與此同時,我們還打算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傳媒手段創辦“空中大歌堂”,讓美妙的侗族大歌沖破時空限制傳播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所有喜愛侗族大歌的人們可以就地欣賞、學習、傳承侗族大歌,也可以參加侗族大歌賽等等。 |
||
66 |
石幹成 |
黎平縣史志辦主任。作家。申遺功臣。侗族哲學探索者,侗族和諧文化探秘者 |
2003年11月出版《和諧的密碼——侗族大歌的文化人類學诠釋》 |
||
67 |
李文珍 |
中央音樂學院李文珍教授, 19 8 2年在南甯多聲部民歌座談會上親耳聆聽侗族大歌的優美施律之後, 深爲大歌音樂藝術所吸引, 先後多次到大歌之鄉小黃地區采風調杏, 與當地侗族同胞同吃同住同歌唱, 不僅反複聆聽侗族同胞唱侗族大歌, 與侗族姐妹結伴唱侗族大歌, 還深入到附近10 個侗寨了解侗族之間的民風與歌俗, 通過深入調查, 李老0 幣x ,t侗族與大歌不僅有了比較深入全面的了解, 還與侗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事後, 李老師撰寫了《有情有信無爲無形——侗鄉小黃寨采風記》 及《侗歌與侗家》 兩篇文章在《中國音樂》 上發表。 文章不僅全面介紹了侗族大歌的藝術風格、 文化內涵及大歌産生形成的社會曆史根源等學術問題,努力向社會大衆和音樂愛好者推介侗族大歌, 讓社會大衆更多的了解侗族大歌, 還詳實的介紹了她與侗族人民結下的深情厚誼, 字裏行間洋溢著作者對侗鄉、 對侗族人民、 對侗族音樂藝術——侗族大歌的熱愛。 |
|||
68 |
王承祖 |
黔東南前音協主席王承祖在自己工作中潛心對侗族大歌進行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探索和研究, 自19 8 1年以來先後撰寫《侗族大歌聲聲疊》 、 《淺論侗族大歌複調的形成與發展》 、 《尋求美的産物——論侗族大歌》 、 《從侗族大歌震驚巴黎觀衆談起》 、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創造》 、 《論侗族大歌複調之由來》 、《侗族大歌雛議》 等10多篇學術論文在《中國音樂》 、《音樂愛好者》 、 《貴州民族研究》 、 《春之歌》 、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 《民族民間音樂》 、 《民族藝術》 等刊物或有關文集上公開發表, 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和人民大衆更多地了解侗族大歌, 在把侗族大歌推向全國, 推向世界的過程中, 做了許多紮紮實實的工作。 |
|||
69 |
吳金敏 |
侗族音樂家。侗族大歌推廣者。 |
侗族大歌不但是外國人愛聽,中國人也愛聽,你們不但在旅遊景點上唱,還要讓更多的農民們唱。 ——文化部孫家正部長對廣西桂林龍勝銀水侗寨寨主吳金敏說。 |
||
70 |
梁普安 |
龍圖是六洞中心地區,盛行大歌和侗戲。他小時讀過幾年私塾,多少認得一些漢字,經多年鍛練能用漢字記侗音的方法記錄和創作侗歌、侗戲。青年時期是寨裏唱大歌的骨幹,20多歲就成爲侗戲班的掌簿師傅。解放後,積極組織大歌演唱和侗戲演出,多次參加文藝會演,創作了不少大歌唱詞和多部侗戲。 |
梁普安(1922~2000)貴州省從江縣龍圖臘全寨人,侗族著名歌師、戲師,經多年鍛煉,能夠用漢字記侗音的方法記錄和創作侗歌、侗戲,青年時期是寨裏唱大歌的骨幹,新中國成立後,他多次參加文藝會演,創作了不少大歌唱詞和多部侗戲。 |
||
71 |
吉志義(Norman Geary),孔瑞賢(Ruth Barbara) |
1993年,吉志義和夫人孔瑞賢去中國首都師範大學學習中文,那時,夫婦倆第一次聽到了中國的侗語和侗歌,他們立刻被這種有著九種聲調的語言深深吸引了,“真不可思議,世界上竟有如此美妙的語言。”他們迫不及待想要解開這個迷一樣的語言,于是決定前往貴州大學進行侗族語言和文化研究。 |
2000年,父親和同事在宰蕩村辦起了第一個侗漢雙語學前班,這也是村裏第一個學前班。在此期間,父親在侗族語言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翻譯了多部學術專著,出版了《侗-漢-英詞典》等專著。 |
||
72 |
楊林 |
著長詩《侗族大歌》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出版,並召開出版座談會。吳虹飛侗族大歌隊參演。 |
|||
73 |
歐醜醜(女) |
醜醜編劇,醜醜執導《侗族大歌》電影。 |
2016年2月第22屆加拿大維多利亞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特別大獎“新文化浪潮電影大獎”;2016年4月第49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藝術指導獎;2016年9月第2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展映影片;2016年12月第11屆法國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民族電影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獎。 |
||
74 |
吳虹飛(女) |
侗族大歌非遺傳承歌隊隊長吳虹飛。出侗語大歌唱片《薩歲之歌》。2012~2013年,幸福大街樂隊主唱吳虹飛(侗族)發起了一支侗族大歌歌隊,帶著琵琶出走貴州,取道懷化,桂林,北上北京,南下上海,南京,杭州,蘇州,武漢,長沙,廣州,成都,重慶,在各個酒吧、咖啡館,一共舉辦了50場Live House,同時做了大量的原生態錄音,全部收入給那些平時在田間勞作的歌隊。這是一次野生的民間獨立演出,毫無官方背景和商業支持。歌隊的主旨在于,把真正的民間音樂,還于民間,並努力使之延續下去。 |
|||
75 |
潘永華 |
京城侗歌隊隊長潘永華。侗族男高音歌唱家、侗族音樂雙碩士第一人 |
2004 .10—2006 年10 廣西師大科研立項《廣西侗族大歌搶救保護傳承與發展的研究》。 |
||
76 |
楊曦(女) |
作家、侗族大歌學者。 |
《歌謠與記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夜歌》(作家出版社,2009)《尋訪侗族大歌》(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
||
77 |
楊春念(女)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傳承人、貴州本土音樂家、”蟬之歌組合成員。貴州省榕江縣車江人,侗族歌手。第十一屆全國婦代會代表,貴州省歌舞劇院聲樂演員,歌隊副隊長、首部侗族題材音樂劇《嘎老》女主角。 |
2006年參加蟬之歌組合並榮獲中央電視台舉辦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個人單項決賽中榮獲原生態演唱形式銀獎及觀衆最喜愛歌手獎。著《侗族單聲歌》(2014年7月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
||
78 |
吳宇珍(女) |
全國青歌賽第二名、《蟬之歌》的表演者之一、多彩貴州旅遊形象大使,是“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傳承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貴州省委員會委員、團中央十六大代表、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演員。 |
|||
79 |
楊曉(女) |
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
《侗族大歌》(獨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
||
80 |
龍耀宏 |
侗族大歌琵琶歌。作者:龍耀宏等。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1977-07。裝訂:平裝。開本:32開。 |
|||
81 |
劉亞虎 |
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中國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推介叢書。作者:劉亞虎主編。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5。裝訂:平裝。開本:16開。 |
|||
82 |
潘年英 |
走進音樂天堂——侗族大歌之鄉小黃村田野考察實錄(文化田野圖文系列叢書.西部田野書系) 潘年英 著 / 廣西人民出版社 / 2007-09 / |
|||
83 |
張貴華 |
侗族大歌概論張貴華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6-03 |
|||
84 |
陳樂基 |
作者 : 陳樂基主編。出版時間 : 2003 出版社 : 貴州民族出版社 版次 : 一版一印 |
|||
85 |
龍宇曉 |
侗族大歌琵琶歌 作者: 龍躍宏 龍宇曉 編 出版社: 貴州人民出版社 版次: 1 印刷時間: 1997-11 |
|||
86 |
梁維安 |
從江侗族大歌選集作者: 梁維安出版社: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5-12 |
|||
87 |
胡慶玲 |
原生態侗族大歌 特色課程作者: 胡慶玲 等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12 |
|||
88 |
楊毅 |
歌與生活——人類學視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楊毅 著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6-11 |
|||
89 |
吳霜 |
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系列叢書——侗族大歌 吳霜 編 /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2-12 / |
作者: 吳霜 潘林紫 楊柳成 陳璎 |
||
90 |
吳謀高吳泰玮 粟周榕 |
主編《侗族大歌志》,2019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
時間:2019年9月20日制作整理:鼓樓自媒體聯盟亞高原,吳躍軍2022年4月24日審核
編者按: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一場成功的演出,勝過一個大的項目。昨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深深地打動了日本觀衆。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是原生態唱法,確實非同凡響,這歌不用伴奏,不用樂器,也能唱出這麽整齊、這麽和諧、這麽美好的和聲。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大的影響,很高的聲譽。”
音樂理論家,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樊祖蔭說:我們國家有二十多個民族有多聲部民歌,侗族大歌是我們國家最早發現、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編輯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受到世界上音樂界所矚目的一個歌種。
“飯養身、歌養心”。
“民歌聲韻,永葆青春! ”
“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
“凡有鼓樓處,皆能唱侗歌”。
“漢人有字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
“幕落音猶在,回味有余音”。
“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清澈見底、飄逸欲仙”。
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仡伶”(侗人自稱)集體做客唱歌的情況:“辰、沅、靖州蠻,有仡伶……農閑時,至一二百人爲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書中更加明確地記載了“侗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的情景,可見,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區盛行了。這是數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獻。
舊《三江縣志》卷二中有著這樣的記載:“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衆聲低則獨高之,以抑揚其音,殊爲動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評委高度評價侗族大歌爲:“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聲部民間歌曲的統稱,侗語稱“嘎老”。
“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長大、人多聲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體參與的古老歌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便是它的特點。
侗族大歌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從江、黎平、榕江和廣西柳州三江、羅城等侗族南部方言區。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民間習慣稱爲“六洞”、“九洞”、“十洞”、“四腳牛”、“千三”、“二千九”,含今黎平縣永從三龍、岩洞、口江、雙江、肇興、水口、龍額,從江縣小黃、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其邊緣區域榕江縣車江、宰麻、三寶和宰蕩等侗寨,廣西三江梅林、富祿、洋溪等沿溶江一帶的侗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侗寨。
侗族大歌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構成,歌唱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爲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社俗大歌、混聲大歌等七種。它歌唱的是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侗族大歌是一種“衆低獨高”的音樂,必須得由三人以上進行演唱。
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後半的“拉嗓子”部分運用以長音方式構成的持續音。爲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礎上運用向上的支聲方法進行變唱,一個人的變唱較爲自由,旋律容易清晰。由于領唱者擔負著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務,因此高音聲部領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師或被公認爲有較好歌喉、素養和應變能力的老歌手來承擔。
廣西三江梅林村侗族大歌節由來已久,于清朝乾隆丙辰年即1736年開始舉辦,至今己有200多年曆史。青歌賽監審組成員、著名詞作家閻肅對貴州代表隊說:“侗族大歌很厲害,它確實好,純天然,天籁之聲,應該說這次在青歌賽上,取得所有專家的共識”。
外籍音樂家對侗族大歌推崇的有法國的路易斯·當德萊爾、日本的松下耕、英國的羅賓·霍洛韋、法國的李立德·孔德、芬蘭的卡列維·阿霍、比利時的尚·馬龍,邁克爾·戈登、奧古斯塔·托馬斯、塞巴斯蒂安·柯裏爾、羅賓·霍韋洛、孟加拉國的基蘭·山德拉·羅伊等等。
2005年,侗族大歌進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2009年9 月30 日,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溫家寶總理稱贊:“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是原生態唱法,確實非同凡響,這歌不用伴奏,不用樂器,也能唱出這麽整齊、這麽和諧、這麽美好的和聲。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大的影響,很高的聲譽。”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蟬之歌》、《大山真美好》、《裝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將會對侗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産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1953年,黎平縣侗族青年女歌手吳培信、吳惜花和吳秀美進京參加彙演,這是侗族大歌第一次走出侗鄉。
1955年,黎平民間合唱團到北京爲國家領導人和音樂界專家演唱侗族大歌,演唱的侗族大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成唱片,在全國發行。
1956年,黎平、榕江、從江三縣分別組建侗族大歌隊參加黔東南州首屆民族文藝會演。
1957年,黎平縣三龍大歌隊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再次向全國人民展示侗族大歌的無窮魅力。
1957年7月,侗族歌手吳培信隨團中央領導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將侗族大歌唱到國際音樂的舞台。
1958年,貴州省音協主席肖家駒等編撰的《侗族大歌》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9年1月,著名音樂家鄭律成先生在黔東南采風時發現侗族大歌這一優美和諧的多聲部和聲的複調音樂。這一發現,引起了國際音樂界的關注。
1959年10月,百名侗族民間歌手組成合唱團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周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灌制唱片,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1964年,從江縣小黃侗族歌手在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群衆業余藝術觀摩演出,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82年8月,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一屆年會在貴陽召開,從江縣民族文工隊應邀爲大會演出侗歌侗戲。
1984年,以黎平歌手爲主體的侗族大歌隊出席了在廣西南甯召開的全國部分省區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座談會。
1985年6月,《貴州侗族建築風情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黎平、從江兩縣的風情表演隊演出的侗族大歌轟動京城。之後又隨《貴州民族節日文化展》赴西安、北京、深圳作爲期4個月的表演,並參加貴州省首屆少數民族藝術節和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
1986年9月,黔東南侗族女聲合唱團應邀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金秋藝術節。這之後,侗族大歌便以它神秘和迷人的風采大步走出侗鄉,走向世界。
1988年6月,榕江縣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小歌手陳瓊仙等,應邀參加法國巴黎瑪塔國際兒童節建節十周年暨南特大衆藝術節創立三周年慶祝活動,她們演唱的侗族童聲大歌《小山羊》、《探外婆》榮獲一等獎。同年,侗族大歌進入了高等學府的課堂。
1988年7月,以侗族大歌合唱藝術團黎平縣6名歌唱演員組成的“中國貴州民間藝術團”代表國家出訪意大利、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參加第一屆奧地利克拉根福國際民間藝術節,共演出54場,觀衆達167000多人次。得到西方媒體盛贊。
1991年,貴州省藝術學校侗歌班赴北京參加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展示活動期間,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作侗歌專場演出。
1995年,貴州省藝校侗歌班和蘆笙班組團赴日本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侗歌苗舞”節目獲演出金獎。
1996年7月,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隨中國民間藝術團赴法國演出,在巴黎演出13場,場場爆滿。
1996年,貴州省藝術學校侗歌班和蘆笙班組成中國民間藝術團,赴西歐參加法國民間藝術節、瑞士第六屆音樂節,演出的“侗歌苗舞”節目獲得極大成功。小黃還被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1998年秋,貴州省藝術學校侗歌班和蘆笙班爲亞太大學聯盟理事會演出“侗歌苗舞”,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贊譽。
2005年,侗族大歌進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並作爲中國“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候選項目”。
2006年8月,在第12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來自黎平、從江、榕江三個縣經過層層選拔的13名來自不同村落的侗族姑娘組成的“蟬之歌”組合,捧回了“原生態唱法銀獎”和“觀衆最喜愛的歌手獎”兩個大獎。
2006年9月,在《和諧中華》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上,由40名農民青年歌手組成的貴州代表隊,在人民大會堂演唱侗族大歌《蟬之歌》,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07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訪日本,9名“侗族大歌”小歌手隨團出訪。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爲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珍貴遺産。據蟬之歌組成員孫學美說,蟬之歌組應邀赴京參加紀念活動。
2009年12月,從江侗族大歌隊赴北京參加“CCTV-3風華國樂欄目”演出。同年6月,從江侗族大歌隊赴雲南參加“聶耳合唱周”活動。
2010年3月,侗族大歌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調演《侗歌聲聲》—貴州專場”演出。
2010年8月,黔東南州侗族大歌表演隊參加了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爲全球億萬觀衆唱響《蟬之歌》。
2011年,從江縣侗族大歌受邀參加了中央電視台2011年春節聯歡晚會、2011年“百花迎春”中國文聯春晚和2011年“魅力校園”第十一屆校園春節聯歡晚會。
2012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訪德國,參加2012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4名“侗族大歌”歌手陪同出訪。
2012年7月至8月,從江縣藝術團和黔東南州歌舞團聯手打造的大型非遺歌舞音畫“養心聖地·神秘從江”,赴法國參加了6個國際藝術節,先後訪問了法國的16個城市,表演30余場。
2012年,在第五屆“彩虹杯·歌韻東方”國際合唱比賽上,侗族大歌一舉奪得“民歌組金獎”和“卓越風雅藝術表演獎”兩個大獎。
2013年,侗族大歌隨國家旅遊推介團赴法國、德國演出,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再次驚豔歐洲。
《侗族文明70年》節選,作者是亞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