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是世界上展出量最少的犀牛,可以追溯的圈養記錄只有22只,這其中有8頭在原産地由私人飼養,5頭捕捉後不久即逝世,另有1頭在運輸的過程中死去。只有4頭犀牛在倫敦、阿德萊德和加爾各答等地的動物園中生活了較長時間。
圈養爪哇犀如此稀少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在今天,該物種已處于滅絕的邊緣,所有的個體都只生活在印尼爪哇島西部萬丹省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但在曆史上,它們的分布範圍卻要廣闊許多:從次大陸的孫德爾本斯地區,向東經過緬甸和泰國到越南、柬埔寨和老撾,南部經馬來半島至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島。
爪哇犀分布圖
直到十九世紀末,爪哇犀仍保留了其大部分分布區,而就在這同一時期(1870-1890年),當時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動物商人,如倫敦的Jamrach和漢堡的哈根貝克等,均在南亞和東南亞設立代理商和接觸人,借助當地人之手從原産地購買大量動物販賣至歐洲和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加爾各答和新加坡這兩個自由貿易港,由于靠近阿薩姆地區和馬來亞這兩個生物多樣性中心,商人們得以更加靠近亞洲雨林的心髒,他們雇傭當地居民,在印度東北各邦洪泛草原騎著大象驅趕印度犀,馬來半島深邃的叢林裏挖掘地坑捕獲蘇門犀,再利用便利的港口條件運往世界各地,這種現象十分普遍。
倫敦的動物集市-1812年
但就在這一時期,在加爾各答附近的孫德爾本斯和馬來半島部分地區仍有部分活躍的爪哇犀種群存在,不知道爲何卻少有捕獲記錄,孫德爾本斯地區大部分由一系列島嶼組成,這其中的一些至今仍難以到達,崎岖的地形是一方面保護爪哇犀免受捕捉的原因,但在另一方面,盡管爪哇犀在我們看來珍貴無比,而在當時的歐洲,殖民脈絡的延伸極大的豐富了各個主要動物園的收藏,相較于龐大而著名的多的印度親戚,爪哇犀並不是很受常規動物園所重視。所以,沒有足夠的利益刺激動物商人去尋覓它,也是爪哇犀捕獲量如此之少的原因之一。
在我們討論爪哇犀圈養史之前,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需要去解決,印度犀與爪哇犀也被稱作大獨角犀和小獨角犀,兩種犀牛都有一根獨角及相似的皮膚褶皺,而且在印度東北部分布有著重合。今天可以很容易通過照片、足印和紅外影像分辨兩種犀牛。而在十九世紀末,考慮到對兩個物種了解如此貧乏,一些飼養爪哇犀個體可能會被當做爲印度犀記載,如果對一些古老記錄進行詳盡審查的話,相信爪哇犀圈養名單上可能會增加許多信息。
印度犀(大獨角犀)
印度西孟加拉邦-科奇比哈爾 1887年
爪哇犀(小獨角犀)
印尼西爪哇省-Sindangkerta-1934年
已知至少有一起這樣的事例發生,1886-1907年間,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動物園曾經飼養過一頭爪哇犀,但長久以來,園方都始終認爲他們飼養的是一頭印度犀。幸運的是,這頭犀牛死後被制成標本,至今仍展出于南澳洲國家博物館,這才有驗明正身的機會。
此外,一些所謂的爪哇犀圈養記錄也很值得推敲,Reynold曾于1961年列舉出兩個爪哇犀圈養新紀錄,分別是1836年在利物浦動物園和1730-1740年在威尼斯。他所依靠的主要證據是一副1751年的威尼斯繪畫中描繪出一頭“荷蘭犀牛”的形象。
已知的確有一頭犀牛1741年被運往歐洲,但那頭犀牛是印度犀,並非爪哇犀。利物浦動物園的記錄也可能是同樣的誤判,現有信息均指向那也是一頭印度犀。
當然,爪哇犀和印度犀糾糾結結的緣分還不限于此,仍有許多問題存在于紛繁複雜的曆史記錄中,其中大部分已無法查證。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園1864-1873年間飼養過一頭犀牛長期被認定是印度犀,但根據流傳下來的繪圖,這極有可能是一頭爪哇犀。另外,曼切斯特博物館中收藏有一件成年雄性爪哇犀頭骨,據信來自于一只圈養個體,但沒有已知記錄顯示這件標本的來源以及何時到達博物館等信息。
爪哇犀頭骨-曼切斯特博物館
1914年首次展出-來源未知
考慮到諸多因素,在本文中將使用的信息將基于 Rookmaaker.L.C 于1998發表的數據,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新近報告的成果。個人能力有限,如有缺漏,望請理解。
澳大利亞
南澳洲-阿德萊德
阿德萊德動物園
1885-1886年間,阿德萊德動物園的園長R.E.Minchin代表澳洲動物園協會訪問錫蘭、新加坡、泰國以及爪哇島。這趟旅行的重要收獲之一就是爲動物園帶來一些嶄新的收藏,包括36種哺乳動物、70只鳥類以及12種爬行動物。
而這頭爪哇犀也是來自于這趟旅程,不過在當時,當R.E.Minchin在新加坡港以66英鎊的價格購得這頭雄犀時,誤以爲這是一頭大獨角犀。
這頭犀牛1886年4月12日來到阿德萊德,那時大約只有18個月大,尚未成年,賣主聲稱它來自于婆羅洲,但婆羅洲並不産獨角犀,相信其來自于臨近的馬來半島。也許年幼的犀牛幼崽並沒有意識到,在余生的時光裏,它的命運將與這家動物園緊緊連接在一起,直至因年老而死去。
爪哇犀
阿德萊德動物園-1901年
這頭犀牛的死亡被記錄在當年的《南澳洲動物園協會年鑒》上,年鑒上還頗有人情味的記錄到這麽一個貼心的情節。
“在它生命的最後日子裏,由于牙齒過度磨損而無法有限的咀嚼食物,飼養員們每天都爲它細心的切碎草料和樹葉,並尋覓爛熟的瓜果和土豆,以便它能夠更加安穩舒適些”
不過,飼養員的溫情並沒有挽救這頭犀牛衰老的生命,它最終于1907年2月4日死去。在阿德萊德動物園共生活7603天,是已知圈養爪哇犀中壽命最悠久的個體。
爪哇犀標本
南澳洲國家博物館
這頭犀牛死後被制成標本,靜靜的安放在阿德萊德的南澳洲國家博物館(編號M.1750)的展廳,直到1948年,一位來訪的美國教授哈羅德·C·柯立芝博士(Harold.C.Coolidge)參觀了這個展覽,才認出它其實是爪哇犀。後來測量標本發現其肩高只有135厘米,比一般的爪哇犀體型要小許多,但卻有一個大的出奇的獨角,這可能正是其一直被當做印度犀的主因。
泰國
曼谷大京都
泰國作爲爪哇犀的原産地之一,在泰語被稱作“Krabin”。已知共有4次圈養記錄,但這些信息並不完善,十分貧乏。
第一起記錄來自于美國傳教士丹.布拉德利(Dan Beach Bradley)所著的“暹羅經曆”,該書中提及1860年4月5日“有一頭犀牛從泰北地區送往曼谷獻給泰王,盡管隨行照料人員十分小心翼翼,但在運輸途中還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傷害,至曼谷時已傷痕累累,飼養在禦用鹿苑。”禦用鹿苑就是今天曼谷國家動物園,也就是律實動物園的前身。這頭犀牛此後的經曆未知,可能在到達曼谷不久後即死去。
第二頭犀牛有關情況同樣知之甚少,留存的記錄顯示:在1886年,一頭獨角犀在西南部的甲米府(Krabi)被捕獲,後送往曼谷,它在曼谷存活了一段時間,後續經曆不明。
此外,Flower指出他曾于1897年從老撾帶回一只雌性爪哇犀亞成體至泰國,不過這頭犀牛在到達曼谷後不久即死去,Flower將其捐獻給暹羅國家博物館(Museum Siam)。
第四頭犀牛,也是人類飼養過的最後一頭爪哇犀,1939年在老撾北部捕獲,後送往曼谷律實動物園,後續經曆不明,死亡時間亦不明。
在老撾獵殺獨角犀牛
繪于1836年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泰國西南部他念他翁山(TenasserimHills)的山民仍報告有該種活動的存在。不過事實上,至二十世紀初時,爪哇犀在泰國已十分罕見,有偷獵者報告稱1958年曾于泰緬邊境遇見一頭犀牛,此後再無確切記錄。
印度
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
1 加爾各答動物園
查爾斯.巴克蘭德(Charles.T.Buckland)是英屬印度時期孟加拉地區一名著名的鄉紳,他同時還是加爾各答動物園創始人之一及首位園長,加爾各答動物園坐落于加爾各答市阿利波爾(Alipore)區,因而又被稱作阿利波爾動物花園,加爾各答動物園致力于飼養展出印度的原生物種,于1875年開園,曆史上曾飼養約3頭爪哇犀,第一頭爪哇犀1877年11月末捕捉自孫德爾本斯地區恒河入海口附近,亞成體,捕獲後即送往加爾各答動物園,後續經曆不明,1883年Anderson參觀加爾各答動物園時已沒有展出,可能于1883年之前即死去。
就在這第一頭爪哇犀到達後不久,加爾各答動物園還迎來了另一頭爪哇犀,這頭雌犀是已故奧德土邦(Oudh State)納瓦布-Wajid AliShah的遺産之一,奧德邦曾是北印度一個非常強大的土邦,毗鄰尼泊爾,1816年淪爲英國的保護國,185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根據無嗣失權(Doctrine of Lapse)原則,正式吞並了奧德邦,將其置于英屬印度下屬的阿格拉和奧德聯合省之下,末代納瓦布Wajid Ali Shah被迫放逐到孟加拉省的加爾各答。WajidAli Shah熱愛自然,愛好收集各種野生動物,這頭爪哇犀也是他在加爾各答的收藏之一,1877年獲得,來源不明,可能就來自于臨近的孫德爾本斯地區。它在末代納瓦布死後被送往加爾各答動物園,在動物園中又生活數年,于1892年去世。Sanyal認爲它在圈養條件下總共生活14年,已算是圈養環境中第二長壽的個體。
《英屬印度的動物群》中的爪哇犀-1891年
巴克蘭德園長非常著迷于印度大型哺乳動物,爲此,園長曾特意托人從阿薩姆邦購買了一頭非常碩大的雌性印度犀,這頭印度犀1877年4月7日到達加爾各答,造成一時轟動,不過不幸的是,1880年5月,這頭年輕的犀牛生命過早的結束,周日上午被發現死于籠舍裏,屍檢結果顯示是慢性胸膜炎感染。擺在園長面前是一個抉擇,它是公衆的寵兒,如何取代它將是一個困難的問題。
在巴克蘭德園長的回憶錄中,我們讀到以下內容
「當我們在加爾各答動物園的犀牛死後,我寫信給我認識的每一位本地王公和掌權者,乞求一頭新的犀牛,但他們也沒有多余的個體。最後,我寫信給一位老朋友,一位土生土長的地方法官,名叫泰朱馬爾·阿裏:“親愛的先生,當我還是治安官的時候,你還是警察,如果我命令你抓住一個小偷,你將會抓住他,從未令我失望過。現在你是孫德爾本斯地區的一名治安官,我希望你能爲動物園抓到一只犀牛,我相信你不會失敗的。”而我的朋友回答說,這種情況十分困難,但承諾盡他的最大努力。
幾個月過去了,有一天,一個人帶著一封信出現在我面前。“尊敬的先生,在此我給您帶來一頭犀牛,我雇傭的獵人經過長時間尋覓才找到合適的犀牛,他們開槍打死了雌犀,然後又抓住這只幼崽。請原諒我送了這麽小的,但它很快就會長大。你順從的仆人,泰朱馬爾·阿裏。”
這是一頭非常可愛的犀牛,十分溫馴,人甚至可以騎到它的背上,它長的很快,但是當它牙齒即將長全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流感發生,就這樣,它死了。」
關于這頭犀牛的原始檔案僅限于此,並沒有關于其他方面的記載,長期以來的數據都把它當做是一頭印度犀進行記錄,盡管印度犀和爪哇犀在印度東北部分布有所重疊,但是在其捕獲地孫德爾本斯地區並沒有印度犀原生分布,可以確信的是這頭小幼犀應該是一頭貨真價實的爪哇犀。
位于加爾各答的印度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年幼雄性爪哇犀標本,據稱是由加爾各答動物園捐贈,該標本目前已經遺失,約在1863-1891年間進入博物館,極有可能是泰朱馬爾·阿裏贈給巴克蘭德園長的那只。
2 Jamrach(動物商人)
Charles Jamrach
1876年,倫敦曾公開展出一件爪哇犀幼崽標本,這件標本屬于著名動物商人Jamrach,根據他的說法,這頭犀牛當年5月末在孫德爾本斯地區Ray mangal河入海口(今屬孟加拉國)附近捕獲,後送往加爾各答,但在加爾各答後,即因肺炎而離世。
3 Rutledge(動物商人)
1875年12月1日,孟加拉亞洲學會內部展示了一頭活生生的爪哇犀活體,這頭雄犀屬于加爾各答本地動物商人W.Rutledge,上個月自野外捕獲。但留下的證據顯示這頭犀牛當時已經嚴重受傷,可能是捕獲時遺留下的創傷。
這頭犀牛于次日死去,有的人認爲加爾各答印度國家博物館的那件雄犀標本就是W.Rutledge贈予博物館的,但實際上,這只爪哇犀死後,其皮革被送往孟加拉亞洲學會博物館,現被印度動物學研究所(Zoological Survey of India)繼承,標本編號19378。
德國
漢堡
Carl Hagenbeck(動物商人)
卡爾.哈根貝克(Carl Hagenbeck),可能是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動物商人。由他所一手創辦的哈根貝克動物園至今還在運營,一生經手過粉頭鴨、裏海虎、袋狼、蘇門犀和高加索野牛等諸多神級大咖的哈根貝克當之無愧。
哈根貝克在他的回憶錄裏曾提到過“在1870s,我得到了一只真正的爪哇犀。”不過,他並沒有提及這頭爪哇犀之後的經曆。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另一些資料上窺見端倪,1879年出版的Der ZoologischeGarten雜志曾提及一頭爪哇犀由輪船“colon”號經紐約港運往舊金山。
Richard Reynolds提出哈根貝克的這頭犀牛實際上來自于非洲,只不過最初是被販賣至爪哇島,而後才輾轉來到德國,所以在哈根貝克的記錄上才變成了“爪哇島的犀牛”。不過筆者有蘇煜骧個人認爲,憑借哈根貝克的能力,不大可能會將非洲犀與爪哇犀所混淆。而且同時代一個美國人George Bunnell遊曆漢堡哈根貝克總部時,也提到過後場有一只爪哇犀飼養,並明確指出,這是當時歐洲的第二頭爪哇犀。可以相信的是,哈根貝克在19世紀晚期某個時間向美國出售了一批收藏,其中就包括這頭爪哇犀,至于買主是誰,以及它之後的經曆便不得而知了。如果這個推測被證實的話,那麽這頭犀牛將是西半球已知唯一一頭爪哇犀。
印度
其他地區
17世紀早期,南亞大部分地區正處于莫臥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的統治之下。那個時期印度藝術家留下許多關于這位統治者日常生活的繪畫,包括一些描繪皇帝遊獵的畫面。
其中有一副畫作描繪一頭犀牛在圍獵中試圖反抗馴象的場景,經Brentjes(1969年)考證這實際上是一頭爪哇犀,但爪哇犀在印度西部並無原生分布,其很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帝國東部地區,經孟加拉省納瓦布進獻到德裏的皇家獵場,以備皇帝狩獵使用。如果這個猜想正確,那麽在莫臥兒帝國時期,極有可能會有一定數量的爪哇犀,自孫德爾本斯及其臨近地區捕獲送送到印度各地的皇家獵場和園林中。不過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以支持這個概念,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以證實。
爪哇犀與大象對抗
繪于1556年
有關印度其他地區爪哇犀飼養的信息十分匮乏,不過有一個十分有趣的記錄:二十世紀初時,英國人John.Edwards曾環遊印度西海岸,拍攝有很多關于當地風土人情的影像。直到他死後很多年,這些照片才被人所重視,這其中,有一張標注拍攝于1900年的照片引起動物學家的關注,這張照片清晰的展示了一頭爪哇犀在類似于動物園外場的環境中。不過John.Edwards並沒有留下任何關于該照片的信息。在當時的印度,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特裏凡得琅和加爾各答等幾家動物園均飼養過犀牛,但只有加爾各答動物園有過爪哇犀飼養記錄,另外幾家的展覽名單上顯示只有印度犀。而加爾各答動物園的最後一頭爪哇犀早在John.Edwards到印度前十幾年前即死去。因而無法確定圖中犀牛身份,該照片的來源至今是一個謎,到底是在哪兒拍的?而犀牛主人又是誰?一切都不得而知。
十分神秘的爪哇犀圈養照片
1900年
但可以確信的是,至少有一起飼養記錄發生在加爾各答之外。不過這頭犀牛並非來自臨近的孫德爾本斯地區,而是大海另一端的馬來半島。1905年由森林官格蘭維爾·M·奧哈拉在當時海峽殖民地的天定州(Dindings)(今馬來西亞霹雳州曼絨縣)叢林深處利用陷阱捕獲這頭亞成體雄犀,運至槟城後200美元的價格賣給一位穆斯林商人,後者又以500美元的價格轉賣給新加坡的另一位商人,後來據說它被送到馬德拉斯並以1500盧比的價格出售。自此之後在印度經曆卻不得而知,有人懷疑它就是John.Edwards見到的那只爪哇犀,但在時間上很難令人信服。
來自霹雳州的雌雄犀牛頭部
馬來亞聯邦博物館會刊-1927年
爪哇犀標本
新加坡植物園華萊士博物館
1931年槍殺自馬來亞霹雳州
此外,盡管海峽殖民地當局1907年起正式立法禁止在天定州捕捉犀牛,馬來半島的爪哇犀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已知最後一只個體1932年在霹雳州北部高烏(Kroh)附近森林被獵殺,當地距泰馬邊境較近。在此之前,以犀牛著稱的冕登山脈以東區域已多年未有記錄。1950年有指在霹雳州下霹雳縣的安順(TelokAnson)地區拍攝到一頭爪哇犀,不過後來證明其實際上是一頭短角的蘇門犀。
印度尼西亞
爪哇島
爪哇島作爲爪哇犀的模式産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野生種群所在地,已知共飼養9頭爪哇犀。盡管這種犀牛遲至1822年才命名,但最早的圈養記錄可以追溯到1647年,當年,Merklein報告稱當地村民在野外捕獲一頭幼犀,但這頭犀牛在圈養環境下拒絕進食,不久後即死去。
雄性爪哇犀與一頭幼犀-1839年
此外,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官員Rijklofvan goeas所著《爪哇行記》(Javaense reyse)的說法,在他1648-1654年間作爲東印度公司的代表派駐于爪哇島中部馬打蘭王國的日惹期間,曾目睹“國王的花園裏飼養有許多大型動物以供娛樂或狩獵,包括鹿、犀以及野牛。”這側面反映出爪哇島地方統治者對這種大型哺乳動物的親睐,也反映出可能還有更多的記錄等待我們的發掘。
當然,爪哇犀不僅受到上層階級的歡迎,還是底層群衆所喜愛的一種動物,1661年、1720年和1740年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展出的3只個體均爲私人所飼養,詳細情況不明。
瑞典人Johan ArnoldStutzer1786年在井裏汶狩獵旅行期間,于9月19日在當地一個叫Tagal Panjang的地方捕獲一只雌犀以及其
幼崽,雌犀因捕捉時受傷過重于10月12日死去,Stutzer設法將幼犀帶到井裏汶,並在那乘船運往巴達維亞。途中爲了不使幼犀沖撞船員,將它一直關在結實的竹籠裏。結果反而這個舉措要了它的命,17日發現其情況不妙時已死去,相信是極度受驚所致。
利用獵狗圍獵爪哇犀
繪于1850年
另外,Horsfield(1823)曾記錄到,1816年在吉都平原(Kedu Plain),有人曾捕獲一頭犀牛,隨後輾轉送往爪哇島中部的梭羅市,以半馴化的狀態飼養在一處皇室設施。但不久後,因其體味濃郁,難以忍受,而被下令送往鄉下莊園,後于1821年時死去。在此之後,爪哇島有半個世紀未有小獨角犀圈養報告,直至1874年,才有一頭出現在巴達維亞郊外的一處茶園裏展出,不過不久以後即被賣給倫敦動物園,下面將在倫敦動物園部分裏詳細講述。
爪哇犀-烏戎庫隆-1950年
英國
倫敦
1 倫敦動物園
倫敦動物園已知只飼養過一頭爪哇犀,這頭爪哇犀來自于巴達維亞,實際上也是爪哇島最後一頭圈養的小獨角犀。倫敦動物園以800英鎊的價格由動物商人Jamrach和Messrs. Cross手中購得,這只雄性幼犀于1874年3月7日到達倫敦,也是第一頭活著到達歐洲的爪哇犀,此前曾于巴達維亞郊外的茶園展出過一段時間。
爪哇犀-倫敦動物園
倫敦的這頭犀牛是已知圈養爪哇犀中第三長壽個體,在人工環境中共生存超過十年,它也是倫敦動物園的明星物種,當它于1885年1月23日死去時,曾轟動一時。不過正是通過解剖其屍體,科學界獲得許多關于小獨角犀物種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死後去向不明,大英博物館並沒有接收該標本,懷疑曼切斯特博物館的雄犀頭骨即屬于該個體。
倫敦動物園的爪哇犀-1875
2 Jamrach(動物商人)
倫敦動物學會曾于1877年3月6日公開展出一頭爪哇犀。它屬于著名動物商人Jamrach,非常年幼,無角,肩高大約只有三英尺,自孫德爾本斯地區捕獲。
Jamrach從孫德爾本斯帶回來的雌犀
這頭爪哇犀大約在圈養環境中存活六個多月,可能後因氣候不適而死去。
奧地利
維也納
1799年,維也納的美泉宮動物園曾經試圖購買一頭爪哇犀,這頭犀牛由“Georg school”號從南非的好望角運往奧地利,不過在運輸途中死去。這頭爪哇犀是已確定圈養個體中最神秘的一只,它是如何獲得?又是如何從遙遠的東方來到開普城的?一切信息都一無所知。
爪哇犀標本
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
不過可以確信的是,它的確是一頭貨真價實的爪哇犀;這只犀牛的標本自1801年起收藏于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保存至今。根據博物館方面提供的信息,這是一頭14個月大的雄犀,標本編號:NMW8198。
後記
本篇正文部分已經結束,另一些疑似的樣本我並沒有采納,例如1874年德國柏林動物園曾從動物商人Jamrach購得一頭獨角犀牛,這頭犀牛據信來自今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邦,動物園方面認爲是一頭爪哇犀,但同時代動物學家菲利普.斯科拉特(Philip Sclater)認爲,相較于爪哇犀而言,這頭犀牛太大了,而且沒有表現出爪哇犀特有的肩部褶皺。因此他認爲這實際上是一頭印度犀。
在安南狩獵犀牛
繪于1889年
另外還有一起奇怪的飼養記錄,1839年夏季,荷蘭東印度公司爲了商貿往來,曾贈送給巴厘島克隆功縣(當時是獨立王國)土邦主一頭犀牛。這只犀牛捕捉自爪哇島西部,經泗水港運至巴厘島,在王宮裏一直被精心飼養,直到1842年老國王去世,這頭爪哇犀不幸作爲祭品在火葬儀式上被獻祭。
有蘇煜骧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曆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以史爲鑒,可以知興替,慶幸的是,得益于科學家們持續地利用陷阱相機進行調查,我們對目前爪哇犀的野生種群能夠有著一個較爲清醒的認識,截止2018年的4月最新數據,野外至少有68頭爪哇犀,包括4頭去年新出生的幼崽。相較于它們的鄰居蘇門犀(詳情請參考蘇門犀的絕地求生)而言,野外還在增長的爪哇犀看起來已較爲穩定。然而爪哇犀種群的健康延續仍然存在很大隱患;目前所有的個體都集中于西海岸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烏戎庫隆最初同爪哇島其他地區一樣人口密集,但由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摧毀了公園地區大部分定居點,以至于至今無人居住。這一個孤立的種群,一旦出現地震、海嘯或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將會釀成極其可怕的後果。此外,突發性瘟疫和近親繁殖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動物世界特約作者:有蘇煜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