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觀察者網 李煥宇、周千千】
9月25日,全球首艘23000箱液化天然氣動力集裝箱船在上海下水。該船由中船集團滬東中華造船公司建造,是世界首個以液化天然氣爲主要動力、環保性能最優的超大型集裝箱船。它不但打破了外國船企對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壟斷,還標志著我國高端海洋裝備制造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飛躍。
這艘巨艦能誕生在中國,也跟我國港口與日俱增的集裝箱吞吐量有關。權威航運報刊《勞埃德船舶日報》數據顯示,全世界集裝箱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有七個在中國,其中,上海更是以超過4000萬的吞吐量連續九年冠絕全球。
中國港口這巨大的吞吐量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觀察者網在查詢了《國際集裝箱年鑒》、《勞埃德船舶日報》以及綜合開發研究院信息部和美國港務局協會的資料後發現,在1975-2018年這段時間,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格局幾經變遷,中國港口軍團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力,終于在本世紀頭十年後,實現“霸榜”。
通過動圖可以看到,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除去港台和新加坡,全球集裝箱吞吐大頭盡被歐、美、日三方把持,其中美國港口更是一度占了前十的一半席位。
但在90年代起,香港和新加坡開始發力,逐漸將其他港口甩在身後。
也正是在90年代,國家啓動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深圳鹽田港一期、青島前灣港二期、甯波北侖港二期等建有集裝箱泊位的工程相繼竣工,大陸港口開始入榜。
到了21世紀頭十年,上海洋山深水港港陸續完成三期工程,深圳鹽田港也完成了三期工程建設、青島前灣港三期、廣州南沙港二期、甯波北侖港四期等多個港口擴建工程紛紛竣工,上海、深圳開始直追港新,其他港口奮起直追,將不少曾經霸榜的歐、美、日港口擠下了前25。
最終在2010年,上海取代新加坡成爲全世界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此後就再也沒變過。
2018年數據顯示,如果只看前5名,那麽除了新加坡全都是中國港口,就算看前10名,也只有新加坡、釜山、迪拜三個外國港口,另外還有廈門、大連、營口等港口順利進入前26名。
除了中國港口,東南亞港口在近些年的表現也十分搶眼。除了長期強勢的新加坡,泰國林查班港、印尼丹戎不碌港、斯裏蘭卡科倫坡港、越南胡志明市港、馬來西亞巴生港和丹戎帕拉帕斯港也有著強勁的增長,只是被增長更迅猛的大陸港口搶了風頭。
相比之下,曾經霸榜的歐洲、美國、日本則要落寞不少。在前26名當中,日本、法國、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沒有一個港口入榜,美國則由西海岸的洛杉矶取代了東海岸的紐約成爲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