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于8月6日至12日推出的大型中華傳統文化節目《中國戲曲大會》掀起收視熱潮。
在8月11日晚播出的《中國戲曲大會》中,一個名叫孔藝橋的姑娘沖出百人團站在了攻擂手的位置,盡管因第五道題失利退出,但給廣大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者了解到,剛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孔藝橋祖籍許昌,在許昌生活到8歲。8月19日,記者采訪了回許探親的孔藝橋。
經北大學姐推薦,被《中國戲曲大會》籌委會選中
今年24歲的孔藝橋祖籍許昌。她在許昌市區生活到8歲,後隨父親孔令廣去新加坡發展,2007年加入新加坡國籍。今年7月,她從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畢業,取得國際政治學和社會學雙學位,並順利考入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關系與發展學院,准備讀研究生。
8月19日下午,記者在許昌戲曲藝術發展中心見到了孔藝橋。她盡管在海外生活了10余年,但仍然能說一口標准的許昌話。孔藝橋微笑著告訴記者:“我的外公、外婆、媽媽都是許昌市豫劇團的演員。”
學士服
孔藝橋說,北京大學有個京昆社,是有著20余年曆史的京劇、昆曲愛好者組織。從小喜歡唱戲的孔藝橋在大一、大二期間是該社理事長。
“今年4月,北大一個學姐找到我,說中央電視台正在籌辦中華傳統文化節目《中國戲曲大會》,想推薦我參加,問我有沒有興趣,還介紹我與節目籌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互加了微信好友。不久,對方讓我填寫了一些表格並提交了個人資料,然後通知我去面試。”在面試過程中,孔藝橋了解到,這檔節目的流程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主要是現場答題。“當時,我不太自信,覺得自己戲曲理論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夠。另外,我正全力准備期末考試,時間不夠充裕。但是他們鼓勵我挑戰一下自己,我同意了。”
今年五一假期,孔藝橋接到了《中國戲曲大會》籌委會的電話,被正式通知參加節目錄制。
順利沖出百人團,站在攻擂手的位置
“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我很早就喜歡上了戲曲。另外,我3歲開始練習書法。2001年,我8歲時,在第五屆中國戲曲小梅花金獎比賽中,以戲曲和書法相結合的形式表演了《花木蘭》選段和《風流才子》選段,獲得了業余組金獎。”孔藝橋隨父親到新加坡後,在那裏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
她是小梅花金獎得主。
“以前,我只是把唱戲當愛好,對戲曲理論了解得不多。接到央視的通知後,我覺得挺有壓力,趕緊上網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了解到全國的劇種有數百個。在此期間,節目組曾對參賽選手進行了短期培訓,我由于備考緊張沒能參加。”
6月上旬,孔藝橋參加《中國戲曲大會》節目第六場的錄制。“共錄制了兩天,第一天錄百人團答題,第二天錄現場攻擂。”在百人團答題環節,孔藝橋沉著冷靜、反應迅速,以第二名的成績從百人團中脫穎而出,進入現場攻擂環節。
與主持人孫小梅面對面問答環節共有7道題,前4道題孔藝橋都答對了。第五道題是“根據毛主席詩詞編寫的唱段有很多,以下哪個唱段提到了‘嫦娥奔月’的典故?”,備選答案有3個:A.《蔔算子·詠梅》;B.《憶秦娥·婁山關》;C.《蝶戀花·答李淑一》。
第五題
孔藝橋顯得有些猶豫,在B和C之間拿不定主意,最後給出的答案是B,而主持人說出的正確答案是C。孔藝橋攻擂失敗,遺憾地退出賽場。
“新加坡的教育主要是英文教育。此前,我讀過《沁園春·雪》和《蔔算子·詠梅》,《憶秦娥·婁山關》和《蝶戀花·答李淑一》都沒讀過。現在想起來有點兒後悔,畢竟是因爲自己知識儲備不夠。通過比賽,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出了賽場,我特地查閱了所有的毛澤東詩詞。”孔藝橋微笑著對記者說,這個節目展示了劇種,普及了戲曲文化,還具有競技性和趣味性,就像電視版戲曲教科書。
在節目花絮裏,孔藝橋清唱了一段她的拿手好戲《誰說女子不如男》。她落落大方地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我覺得戲曲藝術非常酷。雖然很多人還沒有發現這一點,但我要代表‘90後’表個態:未來的戲曲文化由我們‘90後’接著呢!”
專家評委蒙曼表示:“小姑娘作爲新一代華僑,把新鮮的戲曲文化帶到海外,更有傳播力、表現力和爆發力。有這樣的海外生力軍存在,中國戲劇會越來越有前景。”
無論走多遠,永遠都有老家情節
孔藝橋離家16年,雖然接受過多年全英語教育,但許昌話還是講得很順溜。對此,孔藝橋說:“我的老家在許昌,長輩都是許昌人。無論是在新加坡還是在北京,我們全家人只要走進家門都講許昌話,包括我在新加坡出生和長大的妹妹。方言體現著一種文化,是一個人的根。無論走多遠,我身上永遠會保留許昌元素。”
三歲練習書法
在北大京昆社,孔藝橋接觸到了京劇和昆曲。但她坦言,豫劇是她的最愛。“從小聽豫劇,從小學豫劇,豫劇伴我成長。我是個急脾氣,唱腔高亢的豫劇更適合我。”孔藝橋在新加坡和北京求學期間,經常抓住機會展示和宣傳許昌、豫劇。“每年春節,我都會參加新加坡的民間文藝演出活動。有一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看到我表演《花木蘭》選段,感覺很新鮮。他了解了戲詞後,連連向我伸出大拇指。”
生活照
孔藝橋說:“前段時間,北大舉辦畢業生聯歡會,我教兩個韓國留學生唱豫劇。她們很感興趣,學得有模有樣。我們這個節目還演出了呢!”
孔藝橋告訴記者,河南的戲曲氛圍很濃厚,許昌是名副其實的戲曲之鄉。“在許昌,大大小小的遊園裏、廣場上都能看到唱戲、聽戲的人。老人帶著孫子、孫女去聽戲,實際上就是一種傳承。新一代只要經常接觸戲曲,就有可能喜歡。”
她表示,在大學畢業前有幸參加《中國戲曲大會》,對她來說是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將促使她今後在課余時間用心研讀戲劇理論,努力補上自己的知識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