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會教育孩子的人是誰?我認爲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郦波是其中一個。
郦波是非常有名的明清文化研究學者,還是漢語言文學的博士後。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比如《成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上也常常出現他的身影。
再來看看大師的孩子可樂,在他的教育下同樣文質彬彬、風度翩翩。
大師的教育故事是這樣的?咱接著往下看——
郦波:孩子小的時候,我不愛說他,給他講幾個故事就能讓孩子學會很多
“教育的本質不是告知,而是影響。”
郦波覺得:作爲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孩子做什麽,而是讓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做什麽。
比如說在可樂還不識字的時候,郦波就爲可樂講述睡前故事,這些故事大多來自中外兒童文學。
在這一個個故事裏,可樂看到了至死忠于祖國的曆代名將、“詩酒走天涯”的文人墨客,還有一個個似夢般美好的童話世界。
一顆熱愛文學的種子因爲郦波的故事,悄悄的埋在了可樂的心裏,同時也讓可樂的思維模式逐漸搭建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可樂上了幼兒園,他就將聽到的故事分享給其他同學。
但可樂的分享方式並不是單純的將故事複述一遍,他還學著父親的樣子,對這些故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些看法不僅是簡單的評價故事是好是壞,還找出了故事裏不合理的地方,亦或從某個情節裏學到了爲人處世的方法。
郦波批評兒子幼稚,兒子直接“反嘴”怼爸爸
不少家長其實都希望孩子能學到好品質,成爲優秀的人,但是強制灌輸大道理並不是教育的本質。
正如郦波所說:教書也好,育人也好,教育的本質是影響,而這種影響其實更能讓孩子少走彎路,早日成才。
在郦波的“影響”下,可樂不僅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還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時不時的還能“怼”老爸。
一次,可樂在喝牛奶時,像小狗一樣舔著喝,郦波隨口說了一句:“真幼稚!”
哪知可樂很不屑,立刻板起面孔也給老爸來了一句:
“小孩幼稚是可愛,大人幼稚才可笑。”
怼得郦波竟一時無言以對。
但他不認爲這是壞事,反而覺得,這是他的教育對孩子産生的影響——兒子可樂養成了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兒子批判父親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我歡迎他來挑釁,也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試想,倘若郦波刻板說教,簡單的把一個個大道理硬塞給一個懵懂的孩子,可樂還敢有理有據的“怼”自己學識淵博的老爸嗎?
其實,郦波的教育和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著相似之處,孔子強調寓教于樂,郦波注重影響,反對告知。
多次強調固然能給孩子留下一個模糊的記憶,但這些模糊的記憶終究會是模糊的,他們只是停留在記憶裏。
孩子們不會用這些道理,那麽“經驗”永遠是“紙上談兵”,更別提少走彎路了。
相反,如果家長像郦波那樣,通過自身的行爲去影響孩子——讓孩子從問題的源頭開始思考,然後用自己的思考去消化那些大道理。
這份“清晰”讓這些道理不再是白紙上的方框字,而是能幫他們找到人生目標的寶貴財富。
什麽是文化人?郦波:就是通過文化影響人
除了兒子可樂,郦波也更願意將這種“影響”帶給大衆。
從《百家講壇》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再到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文化節目似乎成爲一種熱潮。
而在這些節目,郦波擔任過主講人、點評嘉賓,無論哪種身份,他全都參與其中。
當問到爲什麽會參加這些文化節目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是做文化的,如果我們在節目裏說的某些話,能觸動觀衆們的內心,並且多年以後還能記住,那文化就傳播出去了。”
郦波對大衆知識宣傳的態度是這樣,對家庭知識教育的態度亦是如此。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早就不只是單純的教育孩子成人,它在文化教育裏扮演著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
他認爲,“大會”系列文化節目的成功,也可以給家庭教育提供一個思路。
“不能只強調背誦多少遍,那肯定會讓學生厭倦的。寓教于樂,這樣才容易讓人接受,死板地說理、教條地講述,沒有人會願意聽。”
就像對于可樂的教育,郦波從來不會枯燥的去重複,更不會簡單的教可樂怎樣去寫那些華麗的辭藻,或是讓可樂去背一個個數理公式。
他把這些晦澀難懂的知識,揉進了生活的瑣碎。
可樂喜歡聽音樂,他就把古詩民樂結合存入可樂的隨身聽,還時不時在家裏上演家庭版的“飛花令”。
當可樂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聽他講故事,他就爲可樂購置了中外名著,不僅如此,還陪著孩子一起暢遊書海。
“曾國藩說:言傳身教,其實翻譯過來就是影響。”
郦波認爲長期陪著孩子閱讀,不單單是對父母自身知識面的擴展,更是一種鼓勵孩子閱讀的方式。
在他看來,家庭教育作爲學校教育的補充,不應該向學校教育一樣以考試爲目的,通過告知傳遞知識。
對于我們家長來說,不妨學著郦波,把家庭教育的重心從“告知”轉移到“影響”上來。
通過不同于常規的方式,去給孩子創造一個不被大道理壓迫的自由成長的環境,讓孩子從培養思維到增長學識都在父母的影響下穩步進行,從而快樂成長。
參考鏈接:
http://js.ifeng.com/a/20170330/5513492_0.shtml
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2420/2018/0410/content_31295655_1.html
http://mini.eastday.com/a/191120170911732.html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105/c22219-2597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