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9月20日,印度總理莫迪推出三項“農業改革法案”,稱要給印度農民更自由的市場,然而卻激起了全印度農民的憤怒,數十萬農民組織起來湧向新德裏實施抗議。2021年11月19日上午,莫迪在電視節目中向農民道歉並宣布撤回法案,莫迪“服軟”了,那麽莫迪的農改爲何遭到農民抗議?
莫迪
印度農業的優勢
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印度地處南亞,東北部與中國接壤,國土面積排世界第7,人口數排世界第2,我們對印度也算是比較熟了,有過交流有過紛爭,還看了不少他們的笑話。
印度和中國都是農業大國,但是印度的農業發展卻是在“守著金山過窮日子”,好好的資源愣是沒利用好。印度298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大部分爲平原,除了最北邊的喜馬拉雅山脈之外,大多數山地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這也就意味著印度絕大部分的土地都有耕種潛力。數據顯示,印度可用耕地面積達189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57%,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了,因爲美國的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7%,中國的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都不到。如今全球的耕地面積約爲1700萬平方公裏,印度占了十分之一還多,可想而知印度的耕地面積有多遼闊。
印度農田
除此之外印度的土質和環境也十分利于作物生長,印度有適宜農業生産的沖積土,還有肥沃的黑土,且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一年兩熟甚至三熟都不在話下。在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印度農民幾乎隨便開墾一塊土地就能種出好糧食,然而事實卻是印度的糧食年産量徘徊在兩三億噸左右,還不到中國糧食年産量的一半。
截止到2021年1月,印度的農村人口數占全國人口的72%左右,換算下來人均耕地面積爲2.9畝,比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要多,但是因爲印度的土地制度,並不是每個印度農民都有地種,底層農民的年收入微乎其微,甚至很多農民吃不飽肚子。
印度農民
印度農業的劣勢
落後的制度難以改革
爲什麽印度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業發展水平卻沒跟上呢?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前土地是私有的,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了地主階層手裏,老百姓一年到頭辛勤勞作也沒飯吃沒錢賺。所以新中國成立後徹底廢除了土地私有制,讓農民真正地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從此不再受壓迫。
印度曾經淪爲英國的殖民地,在獨立解放之前,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實施的土地稅收制度叫做柴明達爾制,這種制度和土地私有制十分相似,甚至更不公平。“柴明達”是土地擁有者的意思,該詞源于波斯語“土地”,一開始只包收租人,不享有土地所有權。1793年3月22日年英國殖民者宣布在印度的奧裏薩、孟加拉、比哈爾實施“固定賦額法”,承認土地歸柴明達爾所有,規定柴明達爾繳納約等于1793年稅額9/10的土地稅並固定不變。
印度農民
柴明達爾制度的實施,使得政府和農民之間發展起了中間人轉租制度,柴明達爾從以前的包稅人搖身一變成爲包稅地主,不僅可以統治農民,還可以不斷地增收地租。隨著荒地開墾、農業發展,柴明達爾得到的地租越來越多,印巴分治前的孟加拉,佃農交給柴明達爾的地租與柴明達爾交給政府的田賦比例嚴重失衡,約爲23:1。因爲柴明達爾可以從英國殖民者那裏得到經濟、政治上的好處,所以他們雖然是印度人,卻願意效忠英國,成了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的支柱。
柴明達爾地主是被英國殖民者培植起來的,本質是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他們對印度的農業生産並不感興趣,只是一味地剝削農民,趴在農民身上喝血吃肉,在印度獨立之前,柴明達爾占據了印度一半的耕地,是印度最大的封建勢力。1947年印度獨立,政府決心廢除柴明達爾制,但是當時的印度由600多個大大小小的土聯邦組建而成,土聯邦的領導者絕大部分都是柴明達爾制的獲利者,並不樂意見到廢除柴明達爾制。印度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最終雷聲大雨點小,政府以補償金的形式取消了柴明達爾在自有地以外的土地征收權,雖然以此征收了柴明達爾多余的土地,但是柴明達爾依舊用“自營”的名義保留了大量耕地,繼續統治農民。
印度農民
有數據顯示,印度獨立初期柴明達爾只占農村人口的2%,但卻擁有全國75%的耕地,占比13%的富農擁有15%的土地,而占此85%的貧民只擁有10%的土地!印度農業的特點是封建、個體、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並存,其中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農戶經營規模很小,在後來的時間裏印度政府也想把土地收回來分給貧民,但是頒布的法令大多都沒有認真執行,所以也沒什麽成效。經曆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直到今天印度的土地狀況還是沒發生根本變化,大量土地仍掌握在少數人手裏,許多農民是自耕農和佃農的混合,甚至還有不斷喪失土地加入無地農民隊伍的人。
除了受土地制度影響之外,印度的農業生産過于傳統也是其糧食産量低的一大原因。印度農民種地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很大,基本就是看天吃飯,但凡遇上一些不好的天氣,基本上糧食就白種了,從 1951年—1983年,32年的時間裏印度農業因爲旱澇災害而減産的次數有13次之多!再者印度的現代農業設施也很少,85%的耕地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沒有灌溉設施,基本上都是農民自己手工勞作。另外印度的育種、化肥、農藥等體系嚴重落後,這些都阻礙了印度農業的正常發展。
印度農民
這些問題都擺在明面上了,印度難道看不到嗎?爲什麽不去改進呢?答案是印度當然看得到,但是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手裏,地主本身又不種地,他們只負責剝削,投錢興修水利設施、購置機械設備對地主來說不劃算,所以無論印度政府怎麽呼籲,地主也是不爲所動的。一個一個的問題堆積起來,造成了印度農業的落後,使得印度底層農民生活艱難。
然而什麽叫雪上加霜呢,就是印度農民已經被剝削成這樣了,還要被資本再割一把韭菜,當年的英國殖民者除了柴明達爾制之外還給印度留下了另外一個制度,叫做“農産品采購監管制度”。這個制度在印度劃分出了上千個區域,農民想銷售農作物就只能賣給本區域的“農産品集市”收購商,這些收購商再轉賣給更大的經銷商。這一制度的本意是提高收購效率,但是農民也因此不能越區賣糧食,哪怕兩個區域挨著,隔壁區的價格更高都不行。區域收購商得益于這一制度,往往以政府公布的最低價從農民手裏買來糧食,再高價賣到國外,賺取巨額差價,這也是印度明明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卻還大量向外國出口糧食的原因,畢竟商人只逐利,哪管底層百姓死活!
印度農民
2020年9月20日,印度總理莫迪推出了三項“農業改革法案”,中間商收購制度被廢除了,印度農民可以直接與更上層的經銷商進行交易,也可以和其他經營者簽訂銷售合同,事先確定好尚未收獲的農産品價格。莫迪認爲這三條法案將會給印度農民帶來更自由的市場,但是事情會有這麽簡單嗎?
印度農民抗議
莫迪向印度農民“服軟”
莫迪是印度第14任總理,1950年9月17日出生在印度一個下層種姓家庭,他的父親是在火車站賣茶水的小商人,母親一直生活在農村,家裏共有6個孩子,莫迪是老三。莫迪的妻子賈蘇達本出生于1952年,2歲時母親就去世了,賈蘇達本的家人按照印度種姓制度讓她與莫迪訂了婚,在莫迪13歲那年兩人舉行婚禮儀式成了“夫妻”。1968年莫迪18歲了,和賈蘇達本開始了同居生活,但僅僅在3個月後,莫迪就離家出走,此後再也沒和賈蘇達本見過面。
莫迪
莫迪離家之後成了國民志願團的一員,從事宣傳方面工作,經常發表關于民主議題的評論;1978年莫迪成了古吉拉特邦一個區的負責人,並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拿到了政治學學士文憑;1982年莫迪又獲得了政治學碩士學位;1985年莫迪加入了印度人民黨;1988年莫迪擔任人民黨古吉拉特邦秘書長,從此進入主流政治圈。
2001年10月7日,莫迪成爲古吉拉特邦第14任首席部長,在任期間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引進外資並學習先進經驗,還曾多次訪問中國、新加坡、日本等地,古吉拉特邦的經濟增長在他的帶領下創印度各邦之最。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勝出,根據相關法律莫迪在5月26日宣誓就職印度總理。
莫迪
莫迪出身不高,一步步從基層中拼殺出來,對印度的政治生態較爲了解,對廣大印度人民的期望把握得也比較准,雖然在第一任期內沒有完全實現自己在競選時許下的承諾,但總體來看並沒有太大的失誤。不僅如此,莫迪帶領下的印度經濟增速在世界大國中很是亮眼,這讓印度人民倍感自豪,莫迪在處理國際事務時也很老道,可圈可點的地方不少,那麽爲什麽他提出的三項“農業改革法案”卻遭到了印度農民的強烈反對呢?
莫迪的三項“農業改革法案”如果使印度農民和經銷商處在了同等位置,那麽農民自然可以通過討價還價以更高的價格將農産品賣出去,獲得更高的利益,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此之前農民雖然必須把農産品賣給中間收購商,但好歹有一個最低收購價作爲保障,三項“農業改革法案”公布之後政府對收購價格保障的事絕口不提,這就意味著在資本的打壓下,農民或許連之前的最低收購價都賣不到了,從而真正變得血本無歸。
莫迪
而且莫迪的三項“農業改革法案”使得大量中間收購商失去了工作,這自然令他們感到不滿,在這些小型資本的有意鼓動之下,大量的農民組織起來向新德裏進發,在一年的時間裏遊行、攔路、喊口號,甚至占領了印度的國家象征之一德裏紅堡。在700多位農民因此喪生之後,莫迪終于“服軟”了,他在2021年11月19日上午通過電視節目向農民道歉,並宣布撤回三項“農業改革法案”。
印度農民的抗議勝利了,但這並沒有解決印度農業面臨的問題,底層的百姓生活狀況依舊不容樂觀,想要改變困境,還只要把農民應得的土地交到農民手裏才是。
印度農民
結語
如果資本一直騎在印度農業的脖子上,那麽印度底層農民就難以實現翻身,辛苦種的糧食也無法爲自己帶來相應的價值,不知道印度政府何時才能解決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