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開展多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衆多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此系列訪談,旨在通過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機構負責人的專訪,系統梳理各地保護成果、集中介紹保護工作經驗,在增進地區間了解與交流的同時,爲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洪濟龍,陝西省藝術館館長、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非遺中心”):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2017年,各地根據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特點,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2017年陝西省非遺保護中心(以下簡稱“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洪濟龍:2017年,省中心以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爲核心,深化理論研究、激發傳承活力、搭建各類傳承和展示平台、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全面構建非遺保護、傳承和傳播體系。具體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非遺項目管理工作步入規範化、常態化。陝西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評審工作曆時4個月,經過初評、終評,最終有80個項目列入該批次非遺名錄。
二、非遺記錄工作有序開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方面,省中心完成了2015年度第一批18位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並召開專家論證會,對記錄成果進行了省內自評估。該項工作開展期間,省中心對學術專員、項目執行團隊和相關地市非遺中心工作人員進行了系統的知識培訓,並與學術專員簽訂了《陝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學術專員履責協議》,確保其履職盡責。該批次搶救性記錄工作共采集視頻素材約20TB,拍攝照片約500GB,收集圖片、視頻、音頻資源約200GB,收集書籍、光盤、唱片、磁帶,以及劇本、節目單等實物資料共30多件套。
圖1 秦腔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肖玉玲搶救性記錄工作現場
此外,省中心已搭建非遺數據庫相關基礎硬件平台,並參與了國家非遺中心組織實施的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完成了華陰老腔的資源采集和上報。省中心此前積累的部分非遺數字資源也與陝西公共文化數字平台對接,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圖2 華陰老腔項目資料采集現場
三、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2017年6月10日,爲迎接和慶祝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省中心在華陰縣設立了遺産日活動主會場,舉辦了陝西省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宣傳展示活動暨黃河金三角面花邀請賽,同時舉辦了非遺成果展、非遺精品展。各地市也分別設立了分會場,舉辦了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主題展覽和展示活動。
11月10日,省中心在西安市曲江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爲期3天的陝西傳統手工技藝大展,此次展覽是我省近年來傳統手工技藝保護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共有83個非遺項目參展。這一系列主題活動的舉辦,爲廣大民衆了解非遺保護工作、提高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信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益。
圖3 陝西省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宣傳展示活動暨黃河金三角面花邀請賽活動啓動儀式
圖4 民衆在邀請賽現場觀賞面花作品
四、非遺交流活動反響熱烈。2017年,省中心按照省文化廳工作部署,選派華縣皮影制作技藝、鳳翔泥塑制作技藝兩個項目及相關傳承人,于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赴雲南參加了中國(昆明 )官渡第七屆全國非遺聯展;組織9名傳承人參加了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與作品展”;先後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西安鼓樂和相關傳承人赴澳大利亞、新加坡、德國、韓國等地開展交流展示活動。
11月,省中心聯合四川、貴州、雲南、甯夏等十省區及部分市縣文化(群藝)館,共同承辦了“錦繡輝煌——第二屆中國西部民間刺(織)繡藝術精品聯展暨民間刺繡藝術研討會”。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加強了省中心與其他地區、機構在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鑒與合作。
圖5 2017年9月,西安鼓樂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交流演出
五、出版工作持續開展。2017年,省中心先後完成了《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圖典》的出版及《陝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圖典》的編輯工作。
國家非遺中心:省中心作爲這些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或參與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樣的?
洪濟龍:省中心是經陝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成立的省級非遺保護專業機構,于2007年3月在陝西省藝術館挂牌成立,與省藝術館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省中心現有專職工作人員 11人,擁有陝西省非遺陳列館、陝西省非遺資料室等場館設施。省非遺陳列館先後被有關單位命名爲“陝西省第一批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圖6 陝西省非遺陳列館
國家非遺中心:陝西省曆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澱深厚。您能否爲我們介紹一下,陝西省非遺資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洪濟龍:陝西省位于我國黃河中遊的大陸腹地,分爲北部黃土高原、中部關中平原、南部秦巴山區三大自然地理區域。陝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4個王朝在此建都。古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裏譜寫了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彙的輝煌篇章。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使陝西的非遺資源呈現出南北融彙、東西相接、多元共生的特點,省內非遺資源數量與種類繁多,總體上呈現了曆經千年沉澱而形成極爲豐厚的文化內涵。具體表現在:
一、彰顯了陝西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陝西傳統文化曆史悠久,非遺項目衆多,地域特色十分強烈。流布在韓城、合陽、黃陵、洛川等地的面花技藝蘊含著祈求神靈護佑平安的內容,表現出對上蒼的敬畏;安塞剪紙、鳳翔泥塑、西秦刺繡等非遺項目,技藝精湛、風格各異,集中反映了建立在傳統農業生産方式之上的生産生活方式與文化風貌,體現出陝西人民的傑出智慧與創造精神。
圖7 合陽面花
圖8 鳳翔木版年畫
圖9 旬邑彩貼剪紙
圖10 華縣皮影戲
圖11 鳳翔泥塑
二、蘊含著濃郁的倫理色彩。花木蘭傳說、劈山救母傳說等項目呈現出敬老、重老的倫理價值取向。七夕牛郎織女傳說、關中曲子、陝北道情等項目多講述民間愛情故事,傳達民間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
三、樂舞、戲曲類項目尤爲豐富。傳統音樂類的西安鼓樂、水會音樂、陝北民歌,傳統舞蹈類的安塞腰鼓、橫山老腰鼓,傳統戲劇類的秦腔、眉戶、商洛花鼓、華縣皮影戲,曲藝類的陝北道情、陝北說書……這些非遺項目能夠傳承至今,離不開三秦大地肥沃的文化土壤,也充分體現了陝西文化重禮尚樂的特點。
圖12 隴州社火
圖13 陝北說書
國家非遺中心:針對這些非遺資源,陝西省多年來都開展了哪些主要工作來促進其傳承保護,取得了哪些成果?
洪濟龍:一是非遺保護工作體系建設和搶救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果。爲使非遺保護工作更具針對性,我省按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要求,對省內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進行了確認、立檔等工作。目前,我省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工作體系已經形成,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4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60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8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92人。經過多年努力,華縣皮影戲、漢調二簧等8個珍貴、瀕危的非遺項目資料得到有效整理和保存;漢調二簧等 5個非遺項目恢複或新建劇團和傳習所,排演新劇目,重新獲得生機。
圖14 合陽提線木偶戲
二是整體性保護力度增加。通過多年建設,全省共有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同時,全省積極推進展示場館、傳習所、傳承基地進駐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目前,我省共有各類非遺項目傳承單位58個、研究機構 1個、各類專題博物館和傳習所138個。非遺項目與所在環境協同發展的目標,以及傳承、保護、研究、宣傳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正在探索中逐步形成。
三是生産性保護有序推進。2014年,《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正式出台,鼓勵傳承人按照文化傳承規律發展生産,在手工技藝項目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傳承基地和生産園區。目前,我省共有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 51個。我省還依托陝西師範大學、陝西省藝術研究院等專業力量,開展傳統技藝類非遺保護及相關標准的研究工作。
四是非遺傳承活力和傳承環境進一步改善。我省開展了“扶持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工作,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非遺政策法規、傳承人職責義務、非遺保護有關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培訓,鼓勵傳承人收徒傳藝。此外,我省還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廣場、進軍營、進企業等活動,營造全民傳承、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
圖15 第五批全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培訓班
圖16 非遺進軍營活動
五是非遺檔案及出版工作成果豐富。目前,省中心檔案資料室保存有紙質非遺資料1086卷,除對相關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外,我們還在此基礎上出版了《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第一至四卷)、《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圖典》(第一至三卷)。此外,省中心近年來還陸續編輯出版了《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擷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高峰論壇論文集》、《陝西剪紙》(第一至五卷)、《中國故事——陝西皮影集》、《民間畫師手稿精品集》、《曹彥雲社火臉譜集》等書籍。
六是非遺展覽、展示等主題活動精彩紛呈。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爲例,全省各地利用這一傳統節日相對集中的時段,組織開展非遺展覽、展演系列活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據統計,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全省各市共舉辦11場非遺相關活動,參與民衆超過 20萬人次。我省非遺陳列館現陳列非遺相關作品500多件,常年免費對外開放,年接待參觀群衆2萬多人次。此外,每年春節期間,各地還組織各類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爲節日增添喜慶氣氛的同時,也提高了非遺項目的可見度和影響力。
國家非遺中心:通過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較有特色的保護舉措或創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鑒?
洪濟龍:爲進一步傳承弘揚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産,增強民衆文化自覺和保護意識,省中心于2016年創辦了陝西非遺傳習大講堂,由省內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或專家在省藝術館內向學員授課,內容包括傳授非遺知識、手把手教學、共同參與制作或演示等。2017年以來,大講堂已開辦了十多期,涉及剪紙、面花、皮影、刺繡等多個相關非遺項目,聽衆達千余人次。大講堂的舉辦,使學員們能夠更加直接、近距離地感知非遺,體驗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
圖17 非遺傳習大講堂上,專家介紹安塞剪紙
國家非遺中心:謝謝洪主任的經驗介紹,您提到的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爲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參考。2018年,省中心的工作都是圍繞哪些方面開展的?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洪濟龍:2018年省中心工作重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繼續辦好陝西非遺傳習大講堂,舉辦全省非遺傳承人申報工作培訓班。二是持續開展非遺傳承發展成果展系列活動,舉辦2018年陝西省非遺傳承人絕活才藝展示活動。三是豐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月系列活動。四是持續開展非遺對外交流活動,舉辦“絲路歡歌·絲路歡舞”——絲路沿線(國內)非遺音樂舞蹈節目展演。五是做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六是完成陝西省非遺陳列館改造工程。七是編輯出版《陝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圖典》。
圖18 2018年陝西省非遺傳承人絕活才藝展示活動上的《高跷趕犟驢》節目
國家非遺中心:對于省內非遺保護工作,都有哪些宣傳平台,可否給大家介紹一下?
洪濟龍:目前,我們主要利用陝西文化信息網 (www.shawh.org.cn)、陝西省藝術館網站(www.sxsysg.com)和微信公衆號(ID:sxsysg1956)宣傳省內非遺保護工作。近年來,我們還在《各界導報》《文化藝術報》等報刊開設了非遺專題欄目,對相關工作進行報道。
國家非遺中心:在采訪的最後,想請您講一講,您從事非遺工作以來最大的心得、體會是什麽?
洪濟龍:省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承擔著全省非遺保護的相關具體工作。今後,我們還將秉持非遺保護的核心理念,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做好這項工作,將優秀傳統文化傳給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