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70年來,佳木斯由人煙稀少的北大荒,經過幾代建設者的拼搏奉獻變成了如今沃野千裏的北大倉。”近日,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活動第五場——佳木斯新聞發布會在黑龍江廣播電視台舉行。佳木斯市委書記徐建國以《東極振興新征程風勁帆滿再出發》爲題作主旨發言,介紹了佳木斯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回答媒體和公衆關注的問題。
徐建國說,佳木斯位于祖國的最東端,每天最早把太陽迎進祖國,素有“華夏東極”之稱,是最先感受“紫氣東來”的祥瑞之地,是一座生態宜居、富有魅力的城市。佳木斯地處沃野千裏、平闊如海的三江平原腹地,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山水相連、隔江相望,大界江、大農業、大冰雪、大濕地風光無限。
佳木斯,是一座具有紅色基因的城市,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誕生地和主戰場。抗戰結束後,建立了紅色政權,被譽爲“東北小延安”。
佳木斯,是一座勇于創新創業的城市。新中國成立後,佳木斯人民以十足的革命幹勁建設老工業基地,曾建設了當時亞洲最大造紙廠、全國最大收割機廠等大批優秀企業,創造了第一台防爆電機、第一台掘進機等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作爲北大荒核心區,佳木斯還是當時東北農墾總局和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司令部所在地,十萬複轉官兵和百萬知青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美麗富饒的黑土地。
佳木斯,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佳木斯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曾是肅慎之國、挹婁古都、五國盛地、滿族故鄉,赫哲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三江文化。曆史與民族的鮮明文化特征,與現代以來的抗聯精神、東北小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知青文化一起,積澱了佳木斯這座“三江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
佳木斯全力推動農業富民、工業強市、城市提檔、開放興市“四大戰略”,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70年來,佳木斯由人煙稀少的北大荒,經過幾代建設者的拼搏奉獻變成了如今沃野千裏的北大倉。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建設者開墾北大荒,到今天擁有3000萬畝良田的農業大市,勤勞的佳木斯人民喚醒了沉睡萬載的黑土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佳木斯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創建三江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開創了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嶄新局面。至今,佳木斯糧食生産實現了“十五連豐”,年産量穩定在250億斤以上,商品率在90%以上,按每人每天一斤糧計算,足以確保全國14億人民18天的口糧,已成爲國家糧食主産區和優質商品糧基地,爲黑龍江省成爲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出積極貢獻。
佳木斯從傳統老工業基地,經過浴火重生逐步走上了新型工業化道路。新中國成立之初,佳木斯的工業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布局了一批工業企業。在經曆了九十年代的轉軌陣痛和戰略性調整後,工業經濟重現活力,逐步實現了由弱變強、由粗放經營到新型工業化的曆史性跨越。
近幾年,佳木斯市搶抓東北振興等政策機遇,堅持引資引技引智並舉,紮實開展院士專家行、央企對接、京佳合作、“金鳳還巢”等活動,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先後有美國約翰·迪爾公司、新加坡豐益集團等一批國際500強企業和中國建材、國家電投等衆多國內500強企業落戶佳木斯。形成了以象嶼金谷、益海糧油等爲代表的農副産品加工産業;以電機股份、迪爾佳聯等爲代表的裝備制造産業;以佳星玻璃、北方水泥等爲代表的建材産業;以潤特科技、海瑞特特種工程塑料爲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逐步發展壯大。涅槃後的老工業基地正在重振雄風。
佳木斯由一座邊境小城,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正全力打造黑龍江省東部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對俄合作新高地。隨著中俄同江跨江鐵路大橋主體鋼梁正式合龍,即將結束中俄界江無鐵路橋梁的曆史;黑瞎子島保護與開放開發不斷深入,國際旅遊島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一橋一島”已成爲佳木斯市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引擎,佳木斯正朝著“活力迸發、魅力獨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邁進。(李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