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前不久,電視劇《小娘惹》的熱播讓不少觀衆對遠在東南亞一帶的土生華人文化産生了興趣,故事裏峇峇家宅的建築風格、娘惹的服裝、美食和傳統習俗,既充滿了獨特的異域風情,又帶著濃濃的中國味道。
該劇翻拍自2008年新加坡媒體集團制作的同名台慶大劇。20年前老版播出時,也曾在東南亞引起了空前的熱潮,讓很多原本已經忘了祖先文化的華人後裔、重新追憶起了那段古老的歲月。
峇峇娘惹又被稱爲“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在馬來語裏叫做“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一般是指在15世紀初期到17世紀期間,由于海上絲路和鄭和下西洋等關系,來到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並在當地定居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後裔。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受到當地馬來文化或其他非華人文化的深遠影響。可以說,作爲移民族群,“峇峇娘惹”呈現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風采。
大宅裏的峇峇文化
《小娘惹》講述的是居住在馬六甲一帶的峇峇家族的故事,因此劇中大多場景也都取自馬來西亞槟城、馬六甲等地。
在槟城首府喬治市教堂街,坐落著一座“僑生博物館”。這座建築始建于19世紀末期,原本是華人“甲必丹”(來自馬來語的“Kapitan Cina”,是英國殖民當局授予給當時在馬來西亞經商、定居的華人僑民首領的一種官職)鄭景貴的府邸。在電視劇中,它作爲菊香的娘家——黃家的祖宅出現。
僑生博物館 僑生博物館官網 圖
單從建築的規模和造型上,就能讓人感受到鄭家當年的威望。同時,外牆鮮豔的薄荷綠色,雖然不是傳統中國人的嗜好,但在峇峇家族的文化中十分常見,因爲越鮮豔花哨,越能體驗家族的富有,就如同五顔六色的娘惹糕一樣,越精致,越顯富貴。
“僑生博物館”的建築是典型的海峽折衷主義風格,既有歐式的百葉窗、大陽台、金屬镂空花紋欄杆、花紋瓷磚,還有中國風的木雕門、牌匾、燈籠和屏風。往屋內走,還可以看到各種混合著歐式風格圖案的中國硬木家具,既富麗堂皇,又充滿獨特的南洋藝術氣息。在豪宅的旁邊還建有一所祠堂,供奉著他的祖先和家人。
這座宅子原本是華人“甲必丹”鄭景貴的府邸,如今作爲博物館,展出了許多土生華人的文物和藏品。資料圖
據說,1841年,鄭景貴因家境貧寒,只身從廣東增城的小村莊前往馬來西亞尋父謀生。起初跟著父親在馬做些小生意,後來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開始投資錫礦開采,由此富甲一方。清末,河北發生大水災,鄭景貴得悉災情後,捐巨款回國赈災,清廷賜予他“急公好義”牌匾,以表彰他的功績。後來,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國,鄭景貴也多次捐巨額軍饷,抵抗列強,還爲自己的家鄉修橋整路,興辦教育。
鄭景貴。 資料圖
1901年,鄭景貴去世,豪宅逐漸被廢棄。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産開發商收購後,將其改造成了一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1000余件峇峇家族的文物,包括娘惹的服裝、珠繡鞋、中式餐具和家具,將土生華人在槟城往昔生活的點點滴滴展現得淋漓盡致。
峇峇家族的祖先大多都是遠赴南洋經商的華人,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改變命運,讓後人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在馬來西亞槟城州喬治市蓮花河街,有一座奇特的藍色大宅子,那是曾經的馬來西亞華僑領袖張弼士的故居,被當地人稱爲“藍屋”。“藍屋”建于1897年,占地5萬3000平方英尺,擁有38間房間、5個花崗岩鋪面的庭院、7座樓梯和220扇白木百葉窗。據說,所有裝潢都是張弼士當年從老家聘請的中國工匠完成的,如今是馬來西亞現存最大的中國園林式住宅。
張弼士的故居,被當地人稱爲“藍屋”。 維基百科 圖
肯定有人好奇爲什麽要把房子塗成藍色呢?原來,藍色在當時的殖民地時期,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顔色,被視爲高貴的象征。並且,這種染料也十分珍貴,是用石灰與藍花花汁混合而成的天然染料,由英國從印度進口到槟城,在熱帶氣候中,石灰可以吸收水分並冷卻房屋,而藍色則增加了豪宅的聲望。
據說張弼士辦藥行、置實業發家,資産高達8000萬兩白銀,而那時的清朝國庫年收入也才8000萬兩,因此被稱爲“南洋華人首富”,美國人稱其爲中國的“洛克菲勒”。
張弼士被稱爲“南洋華人首富”,美國人稱其爲中國的“洛克菲勒”。 資料圖
1995年,張弼士故居被全面整修後,開始對外開放,內部陳設的不少塑像、雕刻、挂毯等古董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如今,藍屋其中的一部分客房又被改造成爲了古董酒店,可以提供給遊客住宿,或舉辦婚禮、晚宴及會議等活動。雖然價格不菲,但百年古宅的芳容仍然值得一看。
槟城喬治市集中保留了不少珍貴的土生華人文化遺産,2008年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如今這裏也是馬來西亞家喻戶曉的知名景區,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
槟城喬治市保留了不少珍貴的土生華人文化遺産。 資料圖
舌尖上的小娘惹
據說,劇組爲了更好地向觀衆展示傳統的娘惹文化,除了輾轉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考察當地的建築與服裝特色之外,還專門聘請了懂得娘惹廚藝的老師傅來教演員制作正宗的娘惹菜。
因此電視劇開播後,最先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的不是陷入愛恨糾葛的男女主角,反而是劇中玲琅滿目的“娘惹菜”,讓人大飽眼福,更被網友戲稱“簡直就是一部《舌尖上的小娘惹》”。
全劇的開頭,黃家的“長桌宴”就給人留下了印象的深刻。長桌宴用峇峇話來說,叫做“Tok Panjang”,“Tok”其實是福建方言,是“桌子”的意思,“Panjang”是馬來語,意爲“長”,可以看出長桌宴的形成也是融合了中馬兩地不同的文化。
長桌宴用峇峇話來說,叫做“Tok Panjang”。 微博@電視劇小娘惹 圖
有錢的峇峇家族會在特殊的節慶日子擺長桌宴,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組享用豐盛的娘惹菜肴,而娘惹菜中最爲經典的就是娘惹糕點。娘惹糕點以款式多樣,味道香甜濃郁而著稱,再加上色彩缤紛,看上去十分誘人。
劇中,女傭阿桃最喜歡“紅龜粿(Angku)”是長桌宴上經常出現的一種糕點,它造型像龜殼,有長壽、榮祿、福氣的寓意,裏面的餡通常是綠豆和花生,再用香蕉葉作墊,紅紅綠綠,看上去喜氣洋洋。據說在過去,小孩滿月時,也會制作紅龜粿分給親朋好友,甚至用不同形狀的紅龜粿代表嬰兒的性別,烏龜形狀的代表男孩,桃子形狀的代表女孩。如今在傳統馬來西亞的華人家庭裏,祭拜祖先時也時常會擺上紅龜粿。
紅龜粿造型像龜殼,有長壽、榮祿、福氣的寓意。 資料圖
讓陳老太太念念不忘的“RempahUdang”,即“蝦米糯米卷”也是經典娘惹美食之一。制蝦米糯米卷需要用到南姜、紅辣椒、蒜頭、小蔥頭、香茅、蝦米、椰糖、椰蓉。先要將糯米洗淨用水浸泡一夜,然後在泡好瀝幹的糯米裏加入鹽、椰漿、椰糖,再放上斑斓葉蒸煮,加入蝶豆花染色,最後抹上攪碎的香料和蝦米。蝦米糯米卷帶有獨特的東南亞香辣、鹹甜的口味,一咬去,還有濃濃的椰香,馥郁撲鼻。
讓陳老太太念念不忘的“蝦米糯米卷”。 視頻截圖
娘惹菜的特點是味道香濃,注重各種香料的運用。爲了能隨時烹煮出適合家人味口的食物,一個娘惹家庭的廚房裏都會備有各種不同的香料,如小蔥頭、蒜頭、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葉、亞參膏、峇拉煎、肉桂、蘭花、酸柑、班蘭葉等等。
雖然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看起來和馬來菜或印度菜很相似,但在烹饪手法上,娘惹菜仍保留了許多傳統中國菜的烹饪方法,比如香菇豆醬悶豬肉(Babi Ponteh),五花肉中放入冬菇、竹筍,經過焯、炒、煮、焖,還要放入經典的豆瓣醬,是一道非常符合中國人口味的一道菜。
香菇豆醬悶豬肉 視頻截圖
除此之外,娘惹菜也有南方及北方之分,南方娘惹(一般指自馬六甲南下至新加坡)因受鄰國印尼的影響,椰漿成爲常見的烹饪材料,口味偏甜。北方娘惹菜(包括北馬及槟城)由于受泰國影響,味道偏向酸辣。
在傳統的峇峇家族,女性必須學會兩樣東西——娘惹菜和珠繡鞋,才具備出嫁的標准,不會燒娘惹菜的娘惹會被婆家嫌棄。因此出閣前,女兒都要在廚房裏向母親學習制作娘惹菜,同時,舊時代的女性平日足不出戶,家裏的廚房也成了她們唯一消磨時間的地方。
在傳統的峇峇家族,女性必須學會兩樣東西——娘惹菜和珠繡鞋,才具備出嫁的標准。 微博@電視劇小娘惹 圖
如今,“會燒娘惹菜、會做珠繡鞋”的娘惹早已經成爲了曆史的縮影。但“娘惹菜”作爲馬來西亞一種特殊的美食文化被保留了下來,如今去馬來西亞槟城,還能找到許多不錯的娘惹餐廳、娘惹糕點坊。娘惹菜從深宅大院中走了出來,開始被更多人開始知道。
有一種情懷叫做“追遠”
劇中,月娘的父親山本洋介是一個對峇峇文化感興趣的日本人。有一天他在古董店裏淘貨,老板指著一個陶瓷蓋盅告訴洋介,這是用來盛湯圓的器皿,叫做“Kancheng”。
Kancheng一詞來自于閩南語的“感情”。劇中,老板解釋道:“新郎送蓋盅,新娘有蓋盅,蓋盅有湯圓,一人吃一半,感情不會散。”在過去,峇峇家庭娶老婆,迎親的隊伍要帶著蓋盅,裏面裝有紅色和白色的湯圓。紅色代表喜氣洋洋,白色代表純潔無暇。洞房花燭夜,新郎和新娘吃了湯圓後,感情就會甜甜蜜蜜,長長久久,恩愛到白頭。
用來盛湯圓的器皿,叫做“Kancheng”,來自于閩南語的“感情”。 視頻截圖
在《小娘惹》中,除了人物的服裝、飲食習慣之外,峇峇家族的紅白喜事、祠堂文化裏也能看到不少中國的文化。
據說,傳統的峇峇家族婚禮最長可達12天。梳頭是第一項重要的儀式,通常在婚禮前夕的午夜12點進行,叫做“上頭禮”。在上頭禮的儀式中,新娘的母親或者長輩一邊給新娘梳頭時,一邊嘴裏還要念叨“一梳梳到位.,二梳梳到夫妻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還要在新娘額前“結發穗”(就是額頭兩邊梳小辮),看發穗是否筆直,如果是筆直的,就代表這個姑娘是純潔、清白的,如果發穗是卷曲的,說明新娘有不貞潔的問題。
如今看來,這樣的習俗似乎太過“落後”。但峇峇娘惹的祖先大多是清末時期移民而來的華人,他們所保留下來的習俗相比之下,自然就顯得更爲傳統而古老。
峇峇家族男女結婚的時候,女子會穿上鳳冠霞帔,男子會穿上寬松長袍馬褂,頭戴圓形瓜皮帽。不過比較特別的事,新娘頭上蓋著的不是紅色蓋頭,而是黑色的紗巾。“烏紗” 代表爲了表示新娘離開娘家的不舍,同時也有“驅邪”的作用。
峇峇家族男女結婚的時候,女子會穿上鳳冠霞帔,男子會穿上寬松長袍馬褂,頭戴圓形瓜皮帽。 微博@電視劇小娘惹 圖
新娘頭上蓋著“烏紗” 代表爲了表示新娘離開娘家的不舍,同時也有“驅邪”的作用。 視頻截圖
劇中,菊香逃婚後,與山本洋介私定終身,菊香的母親托桃姐爲他們送去了白衣。嫁娶當天,新人要穿白衣也是峇峇家族婚嫁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過了新婚之夜後,穿過的白衣還不能洗,要保存起來,百年之後再穿上,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夫妻來世還能相伴在一起。
其實抛開家族鬥爭和兒女情長,《小娘惹》其實講得是一個“尋根”的故事。在老版裏,故事的開頭就是月娘的孫女從加拿大留學回來,到馬六甲探親。作爲一個從峇峇家族走出去,從小接受西洋教育,生活方式已經完全西化的女孩,她已經不會說峇峇話,也不會做娘惹菜和珠繡鞋。但在看望祖母的過程中,她開始了解到了自己家族故事,同時也開始對娘惹這一古老的文化産生興趣。
峇峇娘惹作爲移民華人的後代,在曆史的進程中,他們很多都已經不會說漢語、看不懂漢字,但在血液裏,在衣食住行的文化裏,仍然努力保持著對遙遠海峽對岸的祖先的敬畏和懷念。就像劇中黃家族宅的牌匾上寫著的“追遠”二字,它在告誡子孫們: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先來自哪裏,自己的根在哪裏。
責任編輯:何濤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