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資源匮乏一直是全球都在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海島國家,缺乏淡水資源是海島發展的一大桎梏。作爲海島城市國家的新加坡,曾長年因淡水資源匮乏的問題,被供水國馬來西亞掐住喉嚨而備受困擾。
但是發展至今日,新加坡淡水自給率已然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作爲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多,淡水資源又極其匮乏,是如何做到的呢?
新加坡雖處于赤道附近,氣候屬于熱帶雨林,常年多雨!但因新加坡境內並沒有主權完整的大河,也缺乏體量足夠的湖泊,天降的淡水只能成爲匆匆過客。
並且,由于過高的城市建設密度,新加坡地質條件脆弱,全國都有沉降問題,海水也經常倒灌的問題。所以本來就稀少的淡水資源還常被海水汙染。
天上下的留不住,地上流的喝不了,這就是新加坡面對淡水資源存在的兩大問題。但擅于規劃且具備聰明才智的新加坡,當然知道喝進口水不是長久之道,于是在1998年,新加坡建立了第一座海水淡化廠。
同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和環境部門開始探索利用二級汙水進行水回收處理,並且決定在勿洛建廠,探索如何將水資源循環利用。2002年則可謂是新加坡淡水問題的一大轉折點,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提出“四個水龍頭”計劃,決定靈活利用本地雨水,馬來西亞外購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作爲新加坡未來的四大水源。
同年新加坡正式啓動再生水計劃,將經過二級汙水處理而來的水命名爲再生水NEWater。在新加坡37周年國慶時,吳作棟總理第一個飲用了再生水,並宣布以後新加坡人的飲用水都是新生水和自來水的混合水,轟動世界。
在今年的它淡水自給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可見新加坡實現供水量百分之八十指日可待。這不單單只靠新加坡的規劃和科技發展,再零一方面新加坡也在不斷提高淡水資源使用者們的節水意識,號召居民每天節水十升。
爲了降低居民用水不僅開發了一套高效水傳輸和計算系統,也在水費收取上施壓,也在教育上貫徹節水好習慣的思想,軟硬兼施。並且計劃到2030年新加坡人均用水量降低到沒人每天140升。
定制長遠規劃,多管齊下正是新加坡擺脫被淡水“供應商”卡住喉嚨的方法,從依靠進口水生存,到通過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再生水的生産實現大部分供水自給可以知道就島嶼城市國家而言,多元供水是發展的必然,淡水資源無疑是國家生存的根本,欲實現國家繁榮強大,在關鍵問題上必須掌握自己的話語權。
愛護水資源從我做起,國家強大靠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