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車票開始進入搶購,距離春節只有41天了,小夥伴們是不是都很期待呢?
作爲吃貨的小編,最爲期待的就是過年的各種小吃,想起都流口水
聽老人家說,廣東人對春節時間的界定,一般從農曆12月23至次年正月16,這段時間都叫“過年”。在這期間,除夕的“團年飯”,固然是春節重中之重,不但豐富多彩,且蠻講究“意頭”。比如席上一般有雞(有計)、魚(年年有余)、蚝豉(好市)、生菜(生財)、發菜(發財)等等以求吉利。
年夜飯
其實,過年除了餐桌的豐盛佳肴之外,傳統小食也數不勝數,讓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更給春節增添濃濃年味和溫馨親情。
下面讓我們來過過眼饞,看看這些過年才有的年味小吃,你吃過幾種?
炸油角
炸油角–“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因爲形狀像“荷包”(即錢包),油角被賦予了“家肥屋潤”的好意頭。“開油镬”炸油角,是年前家家戶戶的一件大事,爲的不僅是舌尖上的酥香,更是蘊含了合家團聚之情。
煎堆
“油角彎彎,家財百萬”的前一句是“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爲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爲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爲年宵禮品之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饣追”(dui)演變來的。唐人王梵志有詩贊曰:“貪他油煎追,愛若菠蘿蜜。”
蛋散
蛋散有幾好味,真是吃過才知;廣東省著名的傳統小吃,是以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落油镬炸,炸到淺黃色時便撈起,蘸麥芽糖便可吃
鹹水角
鹹水角是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常見的傳統名點。鹹水角內裏餡料有豬肉碎、韭菜、蝦米、冬菇、沙葛。將滾水沖入澄面中攪勻,糯米粉置盤中,加入糖、豬油、凍水搓勻,再與澄面混合。分出多份粉團,每份放入餡料包好,放滾油內炸至淺金黃色便成,口感脆而不韌。
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江米條
江米條屬于春節過年必備食品。外表香甜,酥脆無比是無數80後的童年回憶。將江米粉加水和成面團,上鍋蒸熟並做成面團然後切成面條放入油鍋內炸制,出鍋後上漿即可。
蘿蔔糕
蘿蔔糕是一種常見于粵時茶樓的點心,同時也是廣東人每逢過年時必備的賀年糕點之一,意爲“高升”,跟吃年糕的意頭相似。除廣東以外,蘿蔔糕在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地區亦甚爲普遍,當地華人以閩南、潮汕語稱之爲“菜頭粿”。
炒米餅
以前春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做炒米餅,但做工其實想當複雜,大體上分爲炒米——打粉——做餅——烤餅幾個步驟。炒米就是在在一個大鐵鍋中將生米炒熟。炒的時候火不能太大,否則會使米未熟就焦了,也不能太小,否則就無法讓米熟得均勻。因此,爲了讓米均勻的受熱且不焦,炒米的人一刻也不能離開。站在熱氣翻湧的鐵鍋旁邊,拿鏟子的手要不停的炒,是很辛苦的事,常常是一炒就是大半天。所以啊,吃炒米餅,吃的其實是親情、溫情哦。
糖環
糖環是廣東、廣西一帶有名的漢族特色小吃,流傳于廣東惠州和原來惠陽地區如東莞、深圳、香港新界等地,在桂北山區賀州一帶也有流傳,做法類似,材料有別(廣西用糯米粉、惠州用面粉)。曾是過節必然有的小吃,以前惠州人在春節前都要准備大量應節食品。特點是香脆可口。
春餅
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則號爲春盤。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江南也有春餅,但做法不同于北方。
瓜子
以前的人平日嗑瓜子叫做窮磕,而年三十晚上嗑瓜子叫做磕窮,是擺脫貧窮的意思,所以就傳下來年三十要嗑瓜子的習俗。紅瓜子曾經是過年時必不可少的小零嘴,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喝茶再磕一把紅瓜子,年味兒十足!
貓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