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湘財證券,張智珑)
1 財富管理的內涵及定義
“以客戶爲中心”是財富管理的核心。財富管理的內涵十分豐富,學術 界和商業界對于財富管理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一方 面他認爲私人銀行是財富管理的重要主體,私人銀行發展初期主要爲高淨值 客戶及其家庭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隨著居民財富的增加,財 富管理的客群範圍隨之擴大至大衆富裕階層,理財需求也變得更加複雜和多 樣,不再僅限于傳統的零售金融服務,而是主要爲有需求的客戶提供整個財 務生命周期中的規劃咨詢服務。綜合其他相關研究,財富管理可以被定義爲: 以客戶爲中心,針對客戶資産負債表的兩端進行全生命周期的財務規劃,並 向客戶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務,以滿足個人或家庭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富積 累、保值、增值和傳承的需求。
此外,財富管理的內涵實際上包括了資産管理,但兩者關注的角度不同, 涉及的業務範圍略有差異,因此爲方便接下來討論財富管理行業,我們有必 要先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資産管理是從資産端的角度出發,資産管理機構 (如投資公司、基金公司)主要負責産品開發設立、投資管理,以實現投資 收益爲目標,因此更強調投資能力,可理解爲財富管理中的財富增值環節。 而財富管理是從客戶(或資金來源)的角度出發,參與者既包括傳統的全能 型投行、券商、私人銀行,也包括獨立第三方咨詢機構、家族辦公室等。提 供的服務不僅包括金融服務,還包括稅務籌劃、信托、慈善、財産繼承、家 庭糾紛仲裁、子女教育、藝術收藏等個性化的服務,涵蓋了客戶全生命周期 的管理。
2 全球財富管理市場
2.1 財富管理發展曆程及現狀
財富管理的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歐洲。根據現有研究統計,財富管理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的奴隸管家,再到中世紀末期,歐洲的銀行爲貴 族提供個性化的私密服務,這屬于相對專業的財富管理。15 世紀,意大利美 第奇家族設立的美第奇銀行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銀行,也是教會的財富管理人, 爲當時的歐洲貴族提供財産打理和世代傳承服務。
16 世紀中期,法國一些經 商的富裕貴族由于宗教改革運動被驅逐出境,他們來到瑞士的日內瓦,同時 帶來了與其他歐洲國家權勢階層的密切聯系和客戶關系,正是這些遭受放逐 的經商貴族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私人銀行家。16 世紀末,英國世界霸主地位確 立,前身爲倫敦金匠鋪的銀行業也隨之迅速發展。例如 1672 年成立的 C.Hoare & Co.銀行(霍爾銀行)是英國曆史最悠久的私人銀行,其前身是一家金匠鋪, 目前主營業務有存貸款、稅務、信托、慈善等。
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管理以瑞士私人銀行的形式出現。瑞士最早的私人銀 行成立于 18世紀中葉,日內瓦的經濟受益于長期商業貿易的發展而欣欣向榮, 銀行業得到迅速發展。隨著貨幣兌換業務向資金融通及資産管理轉移,出現 了專門爲高端個人客戶及其家庭提供金融服務的私人銀行,成爲近代私人銀 行的起源。18 世紀末,瑞士的私人銀行家遍布于國內外的市場,爲國際客戶 提供貨幣兌換、資金轉移、資産管理、票據貼現等業務,私人銀行的數目達 200 多家。20 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一方面吸納了來自歐洲王公貴族 和商人的大量資金、金融管理人才和經驗;另一方面,二戰時期瑞士憑借中 立地位的身份接收了大量海外轉移過來的資金,推動了瑞士金融業的發展, 並且成爲全球財富管理的中心。
20 世紀 90 年代,由于金融産品創新、新進入者增加、IT 技術變革、客 戶需求和人文因素的變動,引發了瑞士銀行業的收並購浪潮,銀行數量銳減, 尤其是區域性銀行數量減少最明顯。但是,私人銀行業的國內員工數量大幅 增加,同時傳統上爲境外客戶提供離岸金融服務的瑞士私人銀行也開始向歐 洲其他國家拓展在岸業務,從而形成了以私人銀行爲主導、離岸業務爲主、 面向全球高淨值和富裕客戶的瑞士財富管理模式。
財富管理在美國發展壯大。一戰之後,美國經濟欣欣向榮,資金湧入加 快金融、地産業迅速發展,雖然此後資産泡沫、經濟過熱導致大蕭條,但也 爲美國金融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的財富管理最 早從保險業開始,保險産品包括投資規劃、收益分析、代辦手續等。二戰以 後,隨著美國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確立,一方面由于居民財富不斷增長,理 財需求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金融服務也日益豐富,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投 資銀行等開始開展理財服務,並逐漸發展成爲規範的經常業務。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經濟走出“大通脹”,居民財富和金融資産快速增長。20 世紀 90 年 代中後期,美國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機構多元化發展,金融産品和工具變得更加豐富,疊加居民財富增加催生財富管理需求,財富管理行業快速發展。
亞洲財富管理業務的崛起。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崛 起,亞太地區的私人財富迅速積累,來自歐美的大型投行、私人銀行陸續進 入亞太財富管理市場拓展業務。20 世紀末,亞洲財富管理市場蓬勃發展,並 逐漸形成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台灣、菲律賓等區域性財富 管理中心。其中,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都在政府強力推動下,以瑞士爲榜樣大 力發展財富管理行業,並確立了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中國香港地區財富管 理的客戶主要來自中國內地,而新加坡的財富管理客戶大部分是來自東南亞 的華人華僑。
根據德勤的測算,從全球主要財富管理中心的離岸資産管理規模來看, 2020 年瑞士管理的國際資産價值達到 2.6 萬億美元,占據 23.7%的市場份額, 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離岸財富管理市場。英國和美國以 2.1 萬億美元和 2 萬億美 元的資産價值分列第二和第三。其中,17-20 年美國的離岸資産管理規模增速 高于瑞士和英國,而英國受脫歐影響,部分財富管理機構把業務轉移至盧森 堡以承接歐洲客戶需求,因此可以看到盧森堡的管理規模快速增長。(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在綜合競爭力方面,2021 年瑞士、新加坡和香港作爲財富管理中心的競 爭力位居前三,美國取代英國位居第四。具體來看,瑞士的綜合競爭力較強, 主要在于其與時俱進的銀行保密和金融隱私法規。因爲當前私人銀行收集並 分析客戶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而這與受到重視的隱私法規存在沖突,瑞士 能夠在確保遵從法規並充分利用數字化創新的同時妥善保護客戶隱私和個人 信息。新加坡作爲中立的商業中心,優勢主要在于創新,特別是金融科技能 力,但新加坡的劣勢主要在于國內資本市場和稅收環境。香港的競爭力近十 年以來穩居第三,稅收和監管一直是香港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擁有高端人才資源和廣闊的資本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競爭力主 要來源于其商業環境和服務機構能力,但是市場穩定性和稅收監管成爲其主 要拖累,競爭力排名位居第四。
2.2 財富管理市場三大模式
由上述財富管理的發展曆程可以發現,財富管理主要在歐洲、美國及亞 洲三個市場得到繁榮發展,從而産生了分別以瑞士、美國和亞洲爲代表的運 作模式,各市場的參與主體、客戶結構、客戶需求、市場特征均獨具特點。
歐洲模式:以瑞士和英國爲代表,財富管理參與主體以私人銀行、綜合 性銀行、投資顧問爲主。不過英國和瑞士的財富管理機構類型相對分散,其 中瑞士以離岸市場爲主,主要由綜合性銀行 UBS 和 Credit Suisse 主導,同時 也有當地的私人銀行(如 Julius Baer)提供更爲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客戶財 富主要來源于繼承祖輩們留下的遺産,客戶主動創造財富的意願低于美國, 因此財富管理的風險偏好也較低。
北美模式:以美國爲代表的財富管理市場,主要由投行、券商、投資顧 問、家族辦公室等構成,其中投資顧問發揮著重要作用。較爲成熟的美國金 融市場能夠提供豐富的金融産品和服務,而且客戶財富來源于主動創業,對 于財富管理的風險承受能力更高。與歐洲市場的最大區別是美國財富管理以 在岸業務爲主。
亞洲模式:以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爲代表,參與機構有投行、私人銀 行、綜合性銀行等。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客戶財富來源以 主動創業致富爲主,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主,風險偏好相對較高, 需求以尋求資産增值爲主。此外,財富管理機構依托香港作爲中國本土資本 市場離岸中心,積極助力投資者參與在岸發行業務,包括促進中國內地公司 IPO 及再融資。相比之下,日本市場的客戶風險偏好較低,更傾向于銀行存 款、固收類基金等低風險産品。
2.3 財富管理機構競爭格局:美國財富管理機構占主導
就財富管理參與機構而言,全球主要有六類典型的機構開展財富管理業 務,分別是:私人銀行、投資銀行、綜合性銀行、家族辦公室、投資顧問和 證券經紀商。
從提供産品和服務的個性化程度、客戶資産水平兩個維度,將全球財富 管理的主要參與機構類型進行劃分。一類是服務高淨值和超高淨值客戶的私 人銀行、信托機構、家族辦公室、投資銀行以及部分全能銀行,其中私人銀 行、信托機構和家族辦公室提供的産品和服務更具個性化。另一類是以服務 大衆富裕客戶爲主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和保險公司爲主,其産品更加標准 化。
從全球財富管理機構 AUM 排名來看(包括財富管理公司、私人銀行及投 行的財富管理業務部門),前 15 名機構中有 9 家來自美國,3 家來自瑞士。 其中 UBS 的財富管理以 2.6 萬億美元 AUM 排名第 1,美國的金融顧問公司 Edward Jones 位列第 2,招商銀行的私人銀行位列 14。
3 美國財富管理的發展路徑
美國財富管理自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繁榮發展,期間經曆了數次金融監 管制度變革,投行、券商等機構的商業模式也從同質化到差異化,形成了很 多具有獨特商業模式的財富管理機構。因此我們把研究視角放在美國財富管 理行業,著重梳理行業發展的邏輯,以及典型財富管理機構的轉型路徑,爲 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3.1 經濟繁榮和居民財富積累奠定行業發展基礎
1970 年代以來,雖然經曆了大通脹,但美國經濟持續繁榮發展,人均 GDP 突破 1 萬美元,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與此同時,居民金融資産由 1970 年不 到 3 萬億美元增長至 2000 年的 34.4 萬億美元,CAGR 達到 8.5%;2020 年達 到 104.5 萬億美元,規模增長兩倍,占居民總資産比例達 70%,二十年間的複 合增長率達到 5.7%,高于 GDP 複合增長率 3.6%。
此外,2020 年美國居民總財富規模達到 126.34 萬億美元(2000 年爲 43.4 萬億美元),排名第一,複合增速爲 5.5%。人均財 富規模達到 50.5 萬美元(2000 年爲 21.5 萬美元),位居第二。百萬美元富翁 的數量占到全球的 39%,排名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居民財富規模僅次 于美國,達到 74.9 萬億美元,2000-2020 年複合增速高達 16.2%,遠高于 GDP 增速,但中國居民家庭的金融資産占比不足 30%,可見財富管理具備較大發 展空間。
3.2 金融市場制度變革推動財富管理行業發展
我們可以把一戰後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大致劃分爲四個階段,進而探究 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驅動因素以及商業模式變遷。美國資本市場先後曆經了: 業務規範階段(1930-1940 年),業務模式探索階段(1970-1990 年),多元 化創新階段(1990-2008 年),金融科技創新階段(2008 年至今)。
1930-1940 年:美國證券行業規範整頓,真正意義的投資顧問行業誕生。一戰後美國經濟迅速增長,股票市場迎來大牛市,但 1929 年 9 月股市見 頂後崩盤,資産價格泡沫破裂導致銀行倒閉、企業破産,美國經濟在經曆“柯 立芝繁榮”後陷入大蕭條。此次美國股災與高度杠杆化的證券投機行爲有著密 切的聯系。痛定思痛,美國于 1933 年頒布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將投 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劃分、隔離風險。
1933 年的《證券法》和 1934 年的《證券交易法》又以信息披露制度爲核心,分別規範了證券的賣方和證 券的交易行爲,但並未對買方行爲進行規範。直到 1940 年《投資公司法》和 《投資顧問法》出台,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構建了以受托責任爲核心的 監管體系,針對在證監會注冊的投資公司的杠杆比例、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 進行監管,同時明確了投資顧問的責任、合規行爲、信息披露等要求。這兩 部法案使得美國的投資顧問行業真正獨立出來,不再是其他行業的附屬。
1970-1990 年:利率市場化、傭金自由化迫使銀行、券商等機構大力發 展財富管理業務,折扣券商和買方投顧模式湧現。與此同時,養老金制度爲 股市帶來長期增量資金,打開財富管理行業成長空間。
1970 年以來美國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直到 1986 年完全實現利率 市場化。疊加 70 年代大通脹導致經濟衰退,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加劇銀行經 營成本等因素,銀行面臨利息收入下滑的壓力,從而加快開展財富管理業務 (包括銷售理財産品、投資咨詢、資産管理等)。
1975 年美國國會修訂了 1934 年的《證券交易法》,取消固定傭金制度, 實行傭金自由化。此後,證券經紀業務競爭加劇,傭金收入下滑,美國證券 行業傭金收入占比從 1975 年前最高的 50%持續下滑至 2016 年的 12%。因 此美國券商嘗試業務多元化轉型,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以及服務投資者的新 模式。例如折扣券商爲零售客戶提供廉價的經紀交易通道服務快速引流,同 時爲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衍生出基于 AUM 收費的買方投顧模式。
1974 年美國國會通過《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推出個人退休賬戶 (IRA),成爲美國養老金體系的第三支柱。1978 年推出 401K 計劃,是美國 在《國內稅收法》新增的第 401 條 K 項條款的規定,是一種適用于私人營利 性公司,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橫 跨了保險、儲蓄、投資、貸款等業務,同時也屬于繳費確定型計劃(DC), 實行個人賬戶積累制。隨著 IRA 和 401K 的推行,個人退休資産規模穩定增 長,資産投向主要是共同基金,其中占比較高的是權益類基金(股票型、混 合型),從而爲股市帶來長期增量資金。此外,居民金融資産中的共同基金、 保險及養老金計劃占比均穩定提升,分別從 1970 年的 1.5%和 30%提升至 2000 年的 7.4%和 36%,反映出居民通過專業機構進行投資的意願提升,財 富管理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期。
1990-2008 年:大緩和時期美國經濟和股市迎來長期繁榮,1995 年《金 融服務競爭法》規定美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分支機構進入證券業,1999 年美 國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允許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混業 經營。同時,互聯網發展促使券商向線上交易轉型,傭金率下行趨勢加劇。 因此,行業內收並購增加,券商實現混業經營,對傭金依賴程度降低,助力 財富管理行業進一步發展。
2008 年至今:金融危機後,2010 年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對金融機 構的監管趨嚴。大型投行混業經營受到“沃爾克規則”的嚴格限制,場外衍生品 業務得到規範,《巴塞爾協議 III》進一步壓降了行業杠杆水平,提升了監控系 統性風險的能力,但對于輕資産的財富管理業務影響較小。
另一方面,隨著金融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券商的競爭愈發激烈,降低 産品費率、交易免傭金成爲趨勢,證券業開啓新一輪轉型與並購整合浪潮。 例如,Robinhood 于 2015 年采用零傭金交易模式,開創免傭金交易先河; 2018 年,富達、先鋒和摩根大通均先後推出了零費率或免傭金的服務;2019 年,“零傭金”大戰打響,盈透證券、嘉信理財、億創理財(E-Trade)、TD Ameritrade、富達等先後取消交易傭金,隨後 TD 被嘉信理財收購;2020 年, 摩根士丹利宣布收購億創理財,渠道和客戶資源進一步加強了大摩在財富管 理的競爭力。因此,在“零傭金”的趨勢下,基于存量客戶的盈利模式顯得 尤爲重要。(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3 嘉信理財:折扣券商轉型財富管理的典範
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的發展曆程,是一個由折扣券商轉型財富 管理機構的典型案例。嘉信理財前身是 First Commander 公司,由 Charles Schwab 于 1971 年在加州創辦,當時開展的是傳統證券經紀服務以及向投資 者提供標准化的交易簡報。創始人于 1973 年收購全部股份後將公司更名爲嘉 信理財,致力于爲個人投資者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是美國具有代表性的財富 管理機構。
三大業務板塊支撐嘉信理財爲客戶提供全面的財富管理服務。公司從最 初的折扣券商模式向財富管理平台轉型,憑借客戶資源和投顧服務能力,形 成了以證券經紀、零售銀行和財富管理三大核心業務,收入來源從單一的傭 金收入擴展到息差收入、基金管理及投資咨詢服務收入。截至 2022 年 2 月, 公司客戶的資産規模達到 7.69 萬億美元,3340 萬個經紀賬戶,160 萬個銀行 賬戶,日均交易額達 610 萬億美元。
3.3.1 公司發展曆程:以客戶爲中心,順應時代發展
2000-2021 年,嘉信理財的營業收入從 52 億美元增長至 185 億美元,複 合增長率達 6.2%;歸母淨利潤從 7 億美元增長至 54 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達 10%。爲探究公司在不同階段的經營表現,我們將嘉信理財的發展曆程分爲 五個重要階段:
1973-1986 年:開啓折扣券商時代,規模迅速擴張。 1975 年 5 月 1 日固定傭金制正式取消,嘉信理財迎來發展機遇,通過 降低傭金吸引了大量個人投資者,致力于爲個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從 此開啓折扣券商時代。此外,1983 年美國銀行以換股方式收購嘉信理財,借助美國銀行當時的聲譽及資本優勢,嘉信理財快速發展成爲全美最大的折扣 券商,1985 年末公司已經擁有 120 萬個客戶賬戶,客戶資産達到 76 億美元。
1987-1994 年:成功實現 IPO,持續擴大産品服務矩陣。由于後來美國 銀行面臨嚴重壞賬問題而削減集團開支,同時《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存 在導致嘉信還受制于銀行的監管,公司發展受到影響。幾經波折之後,創始 人成功回購了美國銀行持有的股份,並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在産品服務方面, 公司推出爲獨立投顧服務的平台,取消 IRA 賬戶年費,並且推出基金一賬通 (OneSource)業務,爲投資者提供一站式基金購買平台,打造“基金超市”。
1995-2000 年:順應互聯網浪潮,轉型互聯網券商。互聯網券商的低傭 金模式(如 E-Trade)再次讓公司面臨競爭壓力,因此公司推出了在線交易服 務,同時收購在線交易服務商爲活躍的線上客戶提供交易服務。此外還收購 了英國的折扣經紀商 ShareLink,以及當時最大的 401K 服務商 Hampton, 繼續搶占市場份額。
由于 2000 年以前的財務數據不完整,無法准確反映經營情況變化,但根 據公司創始人在書中自述,公司 1986 年營收約爲 3 億美元,淨利潤約爲 3000 萬美元。由此可見公司早期依靠折扣券商模式迅速擴張規模,同時抓住互聯 網發展機遇,持續開發新産品和服務,1986-2000年營收規模增長了約16倍。
2001-2007 年:發展爲綜合金融服務平台,淨利潤年化複合增速達 51%。 混業經營時代開啓,公司創設嘉信銀行,完善業務布局。同時深化以客戶爲 中心,爲個人投資者、投資顧問以及企業客戶提供服務的體系,例如增加大 衆富裕客戶的投顧服務、爲外部獨立投顧提供線上平台支持、取消零售客戶 和退休金賬戶管理費等。在此期間公司 ROE 從 2002 年的低點 3%穩步提升 至 2007 年的 55%(07 年出售美國信托導致 ROE 偏高)。
2008 年至今:堅持以客戶爲中心進行創新,通過收並購鞏固公司的行業 地位,09-21 年營收和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 13%和 17%,平均 ROE 達到 12.5%。金融危機後,被動投資盛行,公司大力發展 ETF 並拓寬 ETF 種類,同時繼續降低線上股票交易傭金,免除大部分 ETF 交易費用,並推出 智能投顧觸達更多用戶群體。在線上交易零傭金的趨勢下,公司于 2019 年宣 布取消線上交易傭金,隨後 2020 年收購 TD Ameritrade,繼續擴大經紀業務 市場份額,同時帶來更多的財富管理客戶。
3.3.2 商業模式:從低傭金引流到存量客戶資産變現
低傭金+優質服務引流,客戶資産規模持續增加。2005 年公司的客戶資 産規模爲 1.05 萬億美元,2019 年達到 4.03 萬億美元,收購 TD 後增加至 21 年的 8.14 萬億美元,05-21 年的複合增速達到 13.6%。客戶資産中,接受持 續投顧服務的資産從 19 年的 1.23 萬億美元增加至 21 年的 4.06 萬億美元, 占客戶資産比重保持在 50%左右,客戶粘性較強。此外,2021 年活躍經紀賬 戶數量達到 3316 萬個,較 19 年收購 TD 前增長約 1.7 倍。
傭金收入占比持續下降,淨利息收入和資産管理收入貢獻主要收入來源。 從收入結構來看,2000 年交易業務收入(傭金爲主)爲 22.94 億美元,占收 入比重約 40%,隨後占比持續下降,開始實行零用金的 2019 年占比僅有 5.8%, 收購 TD 後又回升至 2021 年的 22.4%。相比之下,淨利息收入占比從 03 年 的低點 18.7%穩定提升至收購 TD 前的 19 年高點 60.5%,資産管理收入占比 約 30%,合計貢獻收入占比達到 90%。但 20-21 年受並表 TD 影響,兩項業 務收入占比下降至 21 年的 66%,仍然爲主要收入來源。
低息客戶存款爲息差業務提供資金來源,兩融業務賺取較高利息收入。 證券經紀賬戶中的閑置客戶資金轉化爲息差業務的低息銀行存款,2021 年資 金來源中,銀行存款占比將近 70%,而存款成本僅有 0.01%,其中也有降息 因素影響。從資産端看,生息資産中收益率最高的當屬融資融券業務,2021 年達到 3.11%,20 年之前最高可達 4.2%,遠高于貸款業務。實際上,生息 資産中除了規模最大的債券投資,兩融業務是公司最主要的利息收入來源。
基于 AUM 收費模式的投顧服務收入占資産管理業務收入比重上升,基金 管理費用收入占比下降。2016 年,基于 AUM 收費的投顧服務收入爲 9.15 億 美元,基金管理費用爲 18.53 億美元,分別占資産管理收入的 30%和 61%。 但隨著基金管理費率下降,甚至免除部分基金的管理費,基金管理費收入占 比下降至 2021 年的 46%,而投顧服務收入占比達到 47%。從費率水平來看, 基金管理費率從 16 年的 0.25%大幅降至 21 年的 0.11%,但投顧服務費率降 幅較小,而且是管理費率的 4 倍。由此可見,買方投顧模式相較于賣方投顧 模式有著更強的盈利能力,但需要用優質的服務留住客戶,以保證 AUM 穩定 增長。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