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5月31日消息 過去的2021年,市場交投活躍度持續提升,自營投資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成爲券商業績主要增長引擎。數據顯示,2021年日均股票成交額爲1.14萬億元,同比增長25.33%。僅管傭金率小幅下滑,但證券行業全年實現經紀業務淨收入1545.18億元。
這一年,注冊制改革助推IPO規模創曆史新高,資管主動管理轉型成效凸顯。截至2021年末,券商股權承銷規模達1.82萬億元,其中,IPO規模同比增長15.47%至5426.75億元。在資管業務方面,截至2021年末,證券行業資産管理業務規模爲10.88萬億元,同比增加3.53%,尤其以主動管理爲代表的集合資管規模大幅增長112.52%達到3.28萬億元。
得益于北交所鳴鑼開市、全面注冊制穩步推進及財富管理轉型進入深水區,證券行業在2021年迎來“高光時刻”。根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140家券商資産規模突破10萬億大關,證券從業人員也重回34萬人關口。截至2021年末,140家券商實現營業收入5024.10億元,淨利潤1911.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03%、21.32%。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星展證券“落地”上海,北上廣三地的券商數達60家,占證券總數的比例爲50%。
爲洞悉證券行業在變革中的探索路徑,金融界聯合天眼查推出《2021年中國證券行業發展報告》,主要從證券公司業績表現、財富管理轉型現狀以及全面注冊制改革爲券商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三方面展開分析。
北上廣三地券商占半數 中信證券萬億資産“一騎絕塵”
2021年1月14日,首家來自新加坡的外資券商星展證券進駐黃浦江畔。天眼查數據顯示,該公司股東爲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集團和上海東浩蘭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黃埔投資控股集團等國有企業。在120家證券公司中,包括星展證券在內的合資券商共有12家,分別爲高盛高華證券、瑞銀證券、瑞信證券、中德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東亞前海證券、彙豐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摩根大通證券、大和證券、星展證券。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2家合資企業無不坐落于北京、上海、深圳。
注:根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證券行業總資産爲10.59萬億元。因其將20家資管子公司視爲獨立的證券公司,故共有140家券商。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是吸引券商機構駐紮的重要因素。經濟實力強的城市不僅吸引外資企業,對于本土企業亦是如此。據天眼查數據顯示,120家證券公司中,總部位于廣東的數量最多,達22家。上海、北京緊隨其後,分別有20家和18家券商。經計算,位于北上廣三地的券商共計60家,占券商總數的比例達50%。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證券資産總額“一騎絕塵”,達1.28萬億元,是唯一一家資産超萬億的券商機構。華泰證券總資産爲8066.51億元,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總資産均超7000億。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金公司、申萬宏源總資産分別爲6497.95億元、6010.11億元。招商證券、中國銀河和廣發證券均是5000億級,而中信建投稍遜一籌,其資産總額爲4527.91億元,位列第十名。
140家券商創收超5000億 10家券商淨利潤入圍“百億俱樂部”
2021年股市行情震蕩,分化明顯,券商板塊持續“贏業績、輸板塊”,不過在流動性合理充裕、A股結構化趨勢以及居民財富搬家效應的共同作用下,2021年市場交投活躍度較上年進一步提升。2021年日均股票成交額1.14萬億元,同比增長25.33%;2021年上證和深證日均換手率分別爲0.97%、2.13%,較2020的0.82%、2.25%增減互現。
在市場助推下,券商行業2021年迎來“豐收大年”,ROE回升至7.83%,杠杆率創曆史新高。根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140家券商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較上年同期增長12.03%至5024.10億元;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21.32%至1911.1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Choice數據顯示,49家上市券商中,8家券商營業收入突破300億元,10家券商入圍淨利潤“百億俱樂部”。其中,“券商一哥”中信證券遙遙領先,營收淨利均穩坐冠軍寶座。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爲765.24億元、231.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71%、55.01%。
營業收入前四的席位不變,除中信證券外,還有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三家券商營收分別爲432.05億元、428.17億元、379.05億元。中國銀河在過去一年發展迅速,其營收排名從第八名直接晉升爲第五名。截至2021年末,該公司營業收入較上年同增比長51.52%至359.84億元。
在百舸爭流的激烈競爭中,不進則退。而屢次因宕機沖上“熱搜”的招商證券則下滑明顯,其營收名次從第七名跌至第十名。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招商證券營收爲294.29億元,同比增長21.22%。
在淨利潤方面,除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外,淨利潤“百億俱樂部”名單中又增加了5家券商,分別爲招商證券(116.45億元)、中金公司(107.78億元)、中國銀河(104.30億元)、中信建投(102.39億元)、國信證券(101.15億元)。而申萬宏源卻從淨利潤第八名跌出前十榜單。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其歸母淨利潤爲93.98億元,同比增長21.02%。
券商行業2021年業績爲何普遍大增?對此,證券研究分析師表示,從盈利驅動力角度來看,2021年券商盈利高增的主要原因是財富管理業績的逐步推進和經紀、投行業務的業績持續發展。財富管理規模增長帶來的‘乘數效應’,帶動券商業務規模的不斷提升;經紀、投行業務受益于市場高景氣和注冊制改革、北交所建立等多層次市場建設推進,推動了券商業績增長。
43家上市券商研發投入超200億 財富管理轉型顯成效
國內居民可投資金融資産迅速增長,證券公司傳統傭金收入下滑,傳統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成爲當務之急。券商作爲資本市場的中介機構,主要承擔著服務中介、資本中介及交易中介三大職能。隨著財富管理時代來臨,代銷收入成爲傳統經紀業務收入轉型點,投行、資管迎來發展黃金期。
2021年“含財量”成爲熱頻詞,代理銷售金融産品淨收入無疑成爲考核其成色的重要指標。根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2021年證券行業代理銷售金融産品淨收入206.90億元,同比增長53.96%,占經紀業務收入比例爲13.39%,占比提升3.02個百分點。
梳理券商年報發現,中信證券代銷金融産品淨收入率先于2020年突破10億元大關,截至2021年末,該公司這一業務淨收入達26.55億元,同比增長35.12%。與此同時,代銷金融産品淨收入占證券經紀業務淨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8.20%增至20.39%。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末,除中信證券外,中金公司、廣發證券代銷金融産品規模也已突破10億元大關,分別爲11.36億元、10.95億元,二者占經紀業務的比重分別爲19.27%、14.81%。
代銷金融産品淨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中,國泰君安和中國銀河增勢強勁。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上述兩家券商的代銷金融産品淨收入分別爲9.50億元、9.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36%、120.33%。與此同時,其代銷淨收入占經紀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爲11.33%、10.55%。上述10家券商代銷金融産品占比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可見券商對通道業務的收入依賴度有所降低。
2019年10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陸續有包括29家券商在內的60家機構獲批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自此,投顧業務也成爲券商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胡聰慧表示,相較于基金公司,券商在財富管理客戶數量方面有一定優勢。此外,券商客戶普遍熟悉權益市場投資,具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並且可投資資産規模也相對較高。不過,券商未來需要引導個人投資者從交易型需求轉向配置型需求轉變,從長期配置中實現財富的積累。
然而,基金投顧業務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投顧人員的專業服務及科技實力的增強。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2022年1月13日,近一年來證券從業人員增加了8593人,重返34萬人大關。其中,投顧從業人數增加最多,從2017年的4萬人增加至6.8萬,年複合增長率近15%。
統計顯示,中信證券投顧數量突破5000人,位居榜首。廣發、國君、銀河、建投和國信投顧數量超過3000人,投顧數量在公司總員工數量整體超過30%。
在信息科技投入方面,除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6家券商未披露外,43家上市券商研發投入超200億元。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華泰證券研發投入一騎絕塵,較上年同期增長26.23%至22.28億元。中金公司、招商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研發投入均超10億。
財富管理轉型進入深水區,券商下一步將如何布局?業內人士指出,第一,堅持嚴選産品、買方視角、全程服務的財富管理理念;第二,重視代銷金融産品和基金投顧業務發展;第三,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強財富管理專業團隊建設。
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 券商行業喜迎“春風”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資本市場提出要求,“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
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的決心不改,今年兩會期間,“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首次出現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隨著注冊制全面落地施行,注冊制將會進一步提升審批效率和市場活躍度,券商保薦承銷業務迎來飛速發展期。平安證券在研報指出,截至2021年末,券商行業股權承銷金額1.82萬億元,其中,IPO金額5426.75億元,股權再融資規模9609.44億元;債券承銷方面,2021年券商承銷公司債、企業債、金融債、ABS合計規模達8.41萬億元。根據中證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140家券商共實現投行收入699.83億元。
在行業整體向好發展時,龍頭券商的優勢盡顯,呈現出強者恒強的局勢。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信證券IPO及再融資募集金額共計3319.17億元,占承銷規模市場份額的比例達18.26%,連續多年蟬聯冠軍。Choice數據顯示,中信證券于2021年共爲57家IPO公司保薦,其中,萬億巨無霸中國移動的“回A之旅”便有中信證券的身影。中國移動首發募集資金爲2021年最高,達486.95億元。
中信建投的IPO保薦數爲34家,僅次于中信證券。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的中國電信回歸A股便是由中信建投和中金聯合保薦。而另一家萬億資産滬農商行的首發保薦機構則是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
隨著A股IPO募資規模的持續提升,券商投行收入也水漲船高。中信證券是當之無愧的冠軍,截至2021年末,投行業務淨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18.52%至81.56億元。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緊隨其後,分別爲70.36億元、55.26億元。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及國泰君安的投行淨收入也均超40億元。
受政策紅利影響,證券行業雖然“一夜入春”,但也給其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證券公司一方面要按照證監會要求建立起“三道防線”,另一方面,券商也應緊跟市場需求變化,提高保薦機構的定價和銷售能力。
結語:由于地緣政治變局和疫情蔓延超出預期,二級市場震蕩加劇,日成交額出現萎縮,2022年開年,券商行業自營業務普遍出現虧損,業績大幅下滑。不過,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持續推進與深化,過去靠經紀業務“一條腿”走路的券商開始確立“投行+投資”的發展模式,未來券商行業有望迎來黃金發展期。但在強者恒強的發展趨勢下,中小券商如何借勢突圍,這仍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