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渣原本是廚余,但經過新加坡共和理工師生的研發後,轉變爲食材,結合燕麥、蔓越莓幹、南瓜子等材料,制作成谷糧能量棒。
共和理工學院爲業者“豆先生”開發食品配方,利用豆渣作爲谷糧能量棒的其中材料。這款由雙方協作開發的新食品將推出市場。
配合共和理工日前舉行的“應用科學系與企業聯系日”活動,院方與豆先生代表爲能量棒主持推介,産品料月底起陸續在各分行銷售。
共和理工應用科學系的一組師生應豆先生的邀請研究食品配方,接受對方反饋後改良配方,供業者生産。
豆先生高級品牌經理洪淑婷說,公司之前也與共和理工有其他協作項目。“我們這次想借助院方在應用科學與營養學方面的強項,希望他們能將豆渣轉爲食材,開發富有營養價值的食品。”
她指出,豆渣一般會交由廚余回收公司處理,轉爲飼料或肥料等,但豆渣仍含有一些纖維,因此公司打算善加利用,轉爲食材。共和理工根據反饋,研究並改良配方。例如,原有材料包括牛油,但公司要推出“不含乳制品”産品,因此不用牛油。
這款谷糧能量棒的其他材料包括燕麥、蔓越莓幹、南瓜子等。豆先生將與共和理工繼續協作,開發其他口味的能量棒。
參與食品開發工作的蘇欣慧(23歲)是共和理工校友,目前念大學。她說:“我從中發現,豆渣可作爲食材,制作營養食品。我在過程中也實踐所學,認識食品制作的不同元素,還得考慮食品的營養價值。”
共和理工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王祿城指出,與企業的合作對校方是寶貴的學習經驗。他們發現豆渣的質感適合作能量棒的材料,也能提升食品的營養價值。
應用科學系也曾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新食品,例如全麥蛋糕、涼茶等。
另一方面,共和理工也與水産養殖業者Shrimp Improvement Systems(簡稱SIS)簽署合作備忘錄。修讀海洋與水産養殖課程的學生有機會到養殖場實習,包括海外的養殖場,以加深對養殖技術的認識。
共和理工海洋與水産養殖學系主任陳維龍指出,水産養殖業者能提供實際的場地供學生實踐。院方也將與SIS協作發展蝦只基因排列的技術,鑒定蝦類的品質。
此外,共和理工也與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更新備忘錄,提升設在共和理工的藥劑技術實驗室設施。這所實驗室于2008年由雙方設立,爲修讀藥劑科學的學生提供培訓與研究的場地。
16家企業也支持共和理工推出的藥劑科學在職培訓計劃(Earn and Learn Programme),爲學員提供實習機會。這項在職培訓計劃是“技能創前程”下的項目,爲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提供進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