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下大亂之時,一些手無寸鐵的百姓都渴望遷居到安全的地區,對于東南沿海地區的人而言,海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現如今東南亞的許多國家裏,都生活著大量的華人。他們的祖輩遠渡重洋前來謀生,已經在那裏繁衍了幾代人。但時至今日,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能夠說自己家鄉的語言,漢語在當地的影響力甚至不輸英語。除中國之外使用漢語的國家也非常多,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國家,它們都擁有有相當大一部分的華人。當然,一些西方國家的華人社區也使用漢語。
在東南亞,新加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家,雖然其國土面積僅有724.4平方公裏,人口也只有564萬,但其經濟發展水平卻是地區內首屈一指的。2018年其人均GDP就達到了6.4萬美元,而同時期我們國家的還只有7萬元人民幣。新加坡的華人占比在75%左右,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中國移民後裔建立起來的國家。被尊爲“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據說還是李唐皇室遺孤的後人。
由于國力有限,新加坡曆史上曾被多個國家殖民或者占領過。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沿岸,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曆來都是殖民國家爭奪的對象。在19世紀初,新加坡淪爲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又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自然資源豐富的東南亞,英軍的基地新加坡自然也難逃淪陷的命運。從日本戰敗的1945年到1963年,新加坡從英國的殖民地變得越來越獨立自主,但始終不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在1961年5月,時任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提出了這樣一個方案:將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在李光耀的主持下,新加坡進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71%的人選擇了支持。1963年9月,新加坡正式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加入馬來西亞。但是僅僅兩年後,新加坡就從馬來西亞獨立了出來。1965年8月9日早晨,新加坡的廣播裏傳出了李光耀講話的聲音:
我,李光耀,以新加坡總理的名義,代表新加坡人民與政府,宣布從1965年8月9日起,在自由、正義、公平的原則下,新加坡將永遠是一個自主、獨立與民主的國家,在一個更公平、更合理的社會裏,誓將永遠爲人民大衆謀求幸福和快樂。
脫離馬來西亞之後,新加坡成爲了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國家的許多事情都需要重新調整。在屬于馬來西亞時,新加坡的官方語言自然是馬來語,但是獨立建國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上文說到,新加坡的華人占比達到了75%,並且這些海外華人基本上都會說自己的家鄉話。如果新的官方語言采用漢語,無疑是非常符合新加坡的國情的。當時也還真有人這麽跟李光耀提議了,衆人本以爲同爲華人的李光耀會非常爽快的同意的,不曾想結果卻與他們預期的截然相反。
李光耀是這樣表態的:“除非打倒我。”對于使用漢語做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李光耀是堅決不答應的。原來,李光耀有自己的考量,在他自己寫的《李光耀觀天下》中,我們並不難找到他這樣做的原因。爲了推動新加坡的發展,李光耀的治國方案是學習西方,而英語作爲西方國家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對于新加坡的發展而言自然比漢語更加合適。在書中,還可以找到這樣一段話:
新加坡有一個幸運之處,因爲這裏過去統治的英國,它留下了英語。如果當年是法國統治新加坡,我們獨立後要先忘掉法語,然後再去學英語以便與世界接軌。
對于李光耀的選擇,大家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