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在馬來西亞的重重逼迫之下,被迫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建國之初,新加坡境內一切事物都紛亂不堪,一切經濟政治制度的推行都那麽棘手。
因爲新加坡的國民並非土生土長,絕大多數國民皆是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後代,其中有百分之七八十就是中國人。
當時新加坡的中華總商會代表成員爲了自身組織的長遠發展,曾多次遊說其總理李光耀,建議把漢語定位新加坡國語。
雖然李光耀的祖籍也在中國,身體裏流淌著一部分中華民族的血液,但是經過反複思考,李光耀給出中華總商會成員們的答複卻是:”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爲國語”。這一回應讓商會成員們倍感失望,也讓同有一處中華血統的中國人感到寒心。
百般無奈要自立
在世界曆史上,向來都是聽說某某某國家在某強國的鐵蹄踐踏下宣布歸順,對其國土拱手相讓,或者是某國家在多年的勇敢奮戰中終于取得獨立,又或是某國家兩大板塊經政治協商而各自爲國。
唯有這個國家——新加坡,實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被迫被其直屬政府——馬來西亞”踢出群”、宣布獨立。
新加坡于19世紀初便是英國殖民地,一切制度、生活習慣皆以英國爲主,後來在1963年通過一系列爭取措施,與馬來西亞聯邦商議合並,成爲馬來西亞聯邦國家中的一份子。
在下屬于馬來西亞統治期間,由于雙方負責人在很多方面具有分歧,同時馬來西亞十分擔心新加坡領導層的加入會入侵其純正的馬來西亞民族領導血統,于是便在各種政策中對新加坡地區百般刁難,最終于1965年8月9日,成功將新加坡踢出自己的管轄範圍。
新加坡作爲一個島國起初並沒有信心獨自在世界上立足,因而時任總統已經42歲的李光耀感到萬分焦慮。
在被迫獨立後,每每想到新加坡地域狹小、自然社會資源短缺、最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新加坡都是依附在其他國家身邊生存,形成了極其單一的經濟運營模式。
這突如其來的獨立建國又無法推辭,于是身負國民生存大計的國家領導人李光耀,如百爪撓心般記得幾天幾夜睡不著覺。
李光耀十分清楚,在當前這種舉步維艱,國民住房、工作、學習、國民産業等都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如果自己不能盡快爲國家找到未來的發展道路,那麽這所謂的獨立,也就意味著消亡。
新加坡當前狼狽的國際局勢,終究會在世界各大強國的不斷吞噬下淪爲一種政治犧牲品,甚至在其政治經濟等實力長期無從發展的情況下,新加坡將會被其他國家吞並。
強行支持外國語
面對如此緊張的國家局勢,李光耀開始花費大把時間研究新加坡未來該何去何從。在其衆多的相關措施中,有一條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李光耀決定把英語定位爲其國語,這一行爲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因爲新加坡原本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本土國民少之又少,多達%74.2的人口是從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一帶移居過去,有著絕大多數的華人血統。而其他部分也絕大多數是印度尼西亞血統和歐洲血統以及馬來西亞血統。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人會講漢語,各大政治經濟機構中也存在著大批以”中華”爲號的組織協會。因而當新加坡剛一成立,就有人提出將漢語作爲國語,畢竟新加坡%70以上國民是炎黃子孫的後裔。
當然,連李光耀自己的祖上也是中國廣東人,但是他卻執意要將盛行于西歐國家的英語定爲國語,對于其深層原因也並未做過多解釋。
以英語作爲國語的政策落實之後,李光耀開始馬不停蹄的提出各種政治經濟政策,來扶持新加坡的發展成長。
他在各大高校設立衆多高額獎學金,規定只要學習成績優異國家便公費送其出國留學。待國家花費大把資金讓本國學子在西方發達國家學成歸來之後,李光耀又設立各種高額優惠引流政策,吸引其高級知識分子留在本國發展,從而爲國家科研工作做出巨大貢獻。
同時,李光耀注意到當時的新加坡沒有自己的産業,經濟收入基本上依賴于作爲港口城市的國際貿易轉運費用。
爲了給新加坡國內經濟結構注入新的血液,他不辭辛勞,經常親力親爲帶領團隊跑去其他國家,提出優惠政策吸引外國貿易大亨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建立廠房,從而側面爲新加坡帶來外企收入的同時還能解決一大批人的就業問題。
只是,在英語作爲國語之後,加之過去19世紀初開始,新加坡在長達半個世紀裏受英國殖民者統治,很多生活習慣、文化習俗方面都深受西歐國家影響,所以在李光耀帶領其國民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不謀而合。
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新加坡國民都可以用國際通用語言——英語來進行交流,這就爲新加坡節省了像很多其他國家一樣,除母語外的英語學習資費、翻譯資費等,更重要的是省去中間交流溝通的障礙,自然會爲新加坡國家迎來更多西歐發達國家與之進行商貿往來的機會。
就這樣,李光耀帶領其國家子民,從1965年人均450美元的GDP,發展到了1990年李光耀卸任時人均14504美元的GDP,比其初步獨立時整整翻了30多倍。
李光耀的巨大決心,帶領200多萬名新加坡人口避免了被其他國家吞噬的危機,他帶領廣大國民從淡水資源都要進口買來用的匮乏國家,發展成爲了今天的發達國家。
迄今爲止,新加坡已經依靠其強大的經濟政治文化實力久居”亞洲四小龍”席位良久,是亞洲地區,其他國土遼闊經濟水平卻始終貧弱的貧困、發展中國家羨慕不來的一種實力。
多年自傳道真情
國家是發達起來了,當時緊迫的國家危機也解決了,但是關于李光耀當時所言的這句話:”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爲國語”卻依舊是新加坡人民心目中的一大疑問。
好多人不斷發出疑問,究竟是什麽原因讓李光耀說出這種忘本的話?即使李光耀在那裏面對謠言四起的境況可以穩若泰山、從不發表任何相關解釋言論,可廣大網友和被強硬駁回的商會成員卻百思不得期間,始終在私下竊竊私語。
終于在2013年時,李光耀親自執筆撰寫了一本名叫《李光耀觀天下》的書籍,其中除了有李光耀對于天下局勢的獨特分析,還提到了自己當年不顧衆人反對、執意要將外來語種英語作爲新加坡國語的原因。“
幸運的是,過去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它留下的是英語。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樣是由法國統治,我們就必須忘掉法語,再去學習英語以便同世界接軌,那肯定是個非常痛苦和艱難的轉變。我們選擇使用英語作爲第一語言,這樣能在國際舞台上更具競爭力。”
原來,之所以會這樣做,並不是李光耀崇洋媚外非要對于西方國家的東西趨之若鹜,反而僅僅是爲了當時,生存狀況十分艱難的新加坡國家,能夠盡早在經濟政治上與發達國家接軌,從而爲本國國民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過上更加舒適充裕的精神物質生活而已。
衆所周知,不論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什麽樣的,它生存于這個全球一體化的世界環境之中,就免不了要在很多方面跟隨先進發達國家的腳步。
只有在自己時刻緊隨世界潮流的過程中,才不會被以發達國家爲風向標的大軍所遺棄,並且,當一個國家匮乏到連淡水資源都只能花費昂貴的資金向他國購買的時候,究竟以哪種語言爲國語還重要嗎?
新加坡的傳統文化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完全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去傳承、發揚。
當把原本就有近半個世紀流行傳統的英語作爲國語時,不僅可以讓其國家更好地融入世界一體化的發展潮流中,帶動整個國家經濟貿易産業的發展,從而有效提升新加坡國民整體生活水平。
而且潛移默化中也免去了其國民再專門學習英語的繁瑣過程,同時,中文作爲其祖先的母語又從來不會被忘卻,這樣的話,對于李光耀當年不顧衆人的反對將英語作爲國語的行爲豈不是就更好理解了。
在李光耀的大局意識下,新加坡僅僅用幾十年時間,便從一個舉步維艱的小小島國,發展成爲了亞洲實力最強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爲了亞洲地區僅有的幾個世界發達國家之一。
事實證明,李光耀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
至今爲止,新加坡民衆雖然習慣以英語交流、工作、學習、生活,但是漢語作爲其母語也從未消失過,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說漢語,並且保留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只能說,李光耀在當年爲全體新加坡民衆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並且是一個全心全意爲新加坡民衆向好發展的偉大決定。
現在的新加坡已經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之下,發展成爲了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語言的多元化國家,從長遠來看,完全適應了世界潮流對于其國家發展的深層要求。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