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齡共養”時代,如何統籌兼顧、破解養老托幼難題?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代際共融:社區“一老一小”融合發展白皮書》,報告倡導代際共融的社區發展理念,嘗試提出社區“一老一小”融合發展的策略路徑,通過“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構建“資源-平台-互動”的聯動閉環共融服務模式,探索政府、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資源有效銜接的協同模式,以社區爲依托,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引導建設理念可持續、樣本可複制的老幼“代際融合”社區生活場景。
他山之石:推動“代際共融”發展的國外經驗
作爲一種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及社會服務供給整體不足的創新模式,老幼共融在西方國家受到高度重視並已經形成成熟的發展模式。所謂老幼代際共融,指的是養老設施與育幼設施在空間上緊鄰設置,並通過有組織的或自發性的代際交流活動,促進老幼群體之間的互利互惠。
德國利多多代屋通過構建非血緣關系的代際間公共開放空間,促進兒童、青年人、老年人等多代人群開展社區層面的生活幫助、情感交流等。美國聖文森特代際學習中心是養老院和幼兒園複合發展的成功嘗試,以老幼結合養教模式爲老年人與兒童搭建了共同學習的空間和情感交流的橋梁。新加坡的海軍部村落是集老年公寓、醫療康養、托幼、商業、老幼娛樂等爲一體的公共建築綜合體,通過功能空間的交叉和多樣布局,爲多代群體打造宜居的生活空間。日本江東園是集老年人短住公寓、長者照護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社區醫療咨詢等服務的老幼複合型社區養老設施。
▲國外“代際共融”典型案例總結(來源:貝殼研究院)
國外“代際共融”典型案例啓示:
(1)營造代際互動場所是實現老幼共融的空間保障。公共空間是代際交往的重要場所,如公用的活動室、室內外活動場地、餐廳等,爲老年人和兒童活動交流提供空間場地。同時,環境設計應有利于老幼群體展開自發的交流,如設施交界處的通透隔斷、活動軌迹的洄遊動線設置等,爲老幼視線交流或邂逅交往創造條件。
(2)多元互動活動是老幼代際融合的重要媒介。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代際活動,如面對面的趣味活動、互助活動、聚會互動,以及一對多的公益活動等,搭建起老幼之間情感、知識與文化傳遞的橋梁。
(3)多元主體參與是推動老幼融合實現的有力支撐。德國利多多代屋的順利推進,關鍵在于形成相對成熟的合作機制,包括居民群體、政府組織、社會組織、企業組織在內的參與者之間優勢互補,有效實現了多方資源的充分利用。
營造社區老幼共融的策略路徑
1
連接機制:
搭建社區“養老+育幼”融合發展信息平台
搭建社區“養老+育幼”融合發展信息服務平台,精准匹配老幼群體需求與供給,是實現社區老幼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搭建微信公衆號、App等形式的線上共享載體,將老幼基礎信息、代際融合服務需求、互動活動組織與管理、公共活動空間管理、滿意度評價等統一納入社區老幼融合發展信息服務平台,提升社區代際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社區老幼融合發展平台建立的核心目的是通過線上與線下聯動,確保老幼代際服務的有效銜接和遞送。一方面,通過線上平台廣泛征集老年人和兒童群體的活動需求,根據雙方的健康狀況、興趣愛好、活動時間等匹配相應的代際融合活動,提升老幼共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基于線上供需匹配,線下組織開展具體的老幼代際融合活動,並將活動滿意度等在線上平台進行反饋。借助于社區老幼融合發展信息平台,構建“資源-平台-互動”的聯動閉環共融服務模式,爲社區老年人和兒童創造更多融合活動場景,更大程度上促進老幼群體情感上的交流。
2
融合機制:
多空間尺度下老幼多元互動模式
基于“空間融合-互動活動”這一框架,社區尺度下老幼融合發展將從完善空間場所和組織代際交互活動兩條路徑展開。社區老幼融合模式是空間載體與活動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變化過程,空間爲老幼群體提供獨立性、共享性、體驗性的互動交往媒介,通過空間場所營造、空間結構複合、功能設施劃分布局、空間的流動性等來提升空間的活力和吸引力,促進老幼群體與空間環境的互動,實現老幼低層次的需求滿足;活動是以老年人和兒童的需求爲核心,通過有組織或自發性的老幼互動交流,構築老幼群體之間的情感關系連接,從而滿足老幼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多空間尺度下社區老幼融合策略(來源:貝殼研究院)
「策略一:構建多代際聚居的包容居住體系」
營造代際融合的居住空間,應倡導建設以老年人、兒童爲重點的全齡化社區規劃設計,形成多元、包容的社區居住系統。住房政策上,優先考慮老年人群體、多代同堂家庭的住房需求,鼓勵幼兒家庭與老年人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在購房資格、貸款額度、水電氣價格等方面予以優惠;住房設計上,建立空間布局合理、居住模式多元的居住套型,形成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際親情住宅體系,爲家庭老幼同住或就近居住創造多樣化的選擇空間。同時,住宅室內設計應突出適老化、動態可變的特征,滿足全生命曆程中不斷變化的住房需求。
多元融合的居住模式爲老幼群體展開互助互利的交流活動提供機會,老年人爲幼兒提供照看或傳授社會經驗及人生見解;幼兒可通過日常性、面對面的興趣活動、探訪活動、互助活動等滿足老年人精神層面需求。
「策略二:社區老幼複合型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根據設施組合形態和代際融合模式的不同,社區老幼複合型公共服務設施包括代際學習中心和社區綜合體兩種類型。
老幼複合代際學習中心。代際學習中心是由養老機構(養老院、托老所等)與育幼機構(幼兒園、托兒所等)複合設置而成。空間上,應當合理劃分老幼複合機構的空間布局,使老人的生活區域與兒童的學習區域相對獨立,休閑娛樂、餐飲、保健等公共設施空間則由老幼群體完全或部分共享,且明確具體使用時段;老幼空間設施應設置一定的物理間隔但在視線上達成暢通,便于老年人看到兒童的日常活動,感受活力與朝氣。活動形式上,代際互動課程是老幼共融的主要展開形式,包括捏橡皮泥等手工類課程,繪畫、書法等藝術類課程,詩歌朗誦、講故事等語言類課程等多種形式。此外,定期的公益組織活動或老幼聯歡活動也能夠促進老幼群體之間的情感互動與交流。
老幼複合型社區綜合體。老幼複合型社區綜合體集養老機構、托育機構、老幼活動中心、社區商業、家政服務等多種設施,布局應著重考慮空間的視線交流和共享空間的營造。一方面,利用空間功能的交叉設置、設施交界位置的通透隔斷處理、層次分明的交通串聯等設計來引導視線上的自發交流,爲支持代際聯系提供條件;另一方面,設置共同的活動空間,比如室內共享活動室、共享庭院、共享餐廳等,爲老幼群體展開自發的或有組織的代際交流活動提供場所。
「策略三:打造社區老幼共享公共開放空間」
社區戶外公共開放空間是老幼群體代際互動的核心場所。老幼共享公共空間營造需綜合考慮老幼共同參與活動以及追求各自獨立愛好的可能,劃分相互隔離又相互聯系的動靜態活動區,通過提供開放性、便利性的健身運動、休閑文化、溝通交流場地和設施,促進老年人、兒童之間展開代際互動活動。
根據行爲互動關系,老幼共享開放空間可分爲看護型和參與型共享兩種模式。看護型共享空間模式是通過對活動空間的融合布局,在滿足老年人對兒童看護需求的同時,又能夠實現老幼群體各自與同齡人的交往活動,比如在兒童遊樂空間周邊設置環形走道和休息座椅,以便老年人和兒童隨時隨地視線互通,從而實現對兒童不同程度的照護。參與型共享空間模式是構建老幼群體共同愛好的、可操作性強的活動場景,促進老年人和兒童之間的情感交流,比如社區共享花園農田等。
3
合作機制:
促進多元主體協同參與
社區老幼代際融合模式的推進實施需要構建涵蓋政府、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聯動機制,最大程度上發揮各主體在服務供給上的獨有優勢,促進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和育幼服務資源的充分整合利用。
政府是該模式運行的積極引領者和推動者,重點負責制定“一老一小”融合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與政策出台,運用政策工具手段統籌多元主體協同推進老幼共融模式的發展,加強模式運行效果的監督與評估等。社區是承載主體,社區內部的居委會或工作站享有政府和街道下放的資源和職權,能夠爲老幼代際互動提供空間場地、人力資源、組織號召等方面支持;同時,社區居民不僅是代際互動的參與者,也應是社區代際和諧的建設者,通過廣泛的參與將有利于促進良性代際融合社區的構建。社會組織通常是具有專業性和社會公益屬性的社會機構、民間組織等非政府性組織,在老幼融合模式發展過程中承擔著理念倡導、主導具體實踐、提供養老育幼服務等功能。企業機構也是社區養老育幼服務的重要供給方,市場化力量引入能夠形成長效運行機制和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社區老幼共融模式多元主體協同參與(來源:貝殼研究院)
貝殼找房鄭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