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3年之前沒有進出口權,到2018年外貿站上5000億元台階,新中國成立70年來,重慶的開放之路越走越寬。依靠中央支持和自身努力,不沿邊、不靠海的重慶,逐漸從內陸腹地跻身爲開放前沿。
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出口印度尼西亞專列順利發車。通訊員 喻慶 攝
從沒有進出口權
到外貿進出口額站上5000億元台階
從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到1982年,由于沒有進出口權,重慶的外貿主要是按國家下達的外貿收購調撥計劃組織收購出口貨源,所收購的出口商品主要調往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出口。
1983年,重慶成爲經濟計劃單列城市,獲得直接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權限,當年全市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3168萬美元,其中出口2844萬美元、進口324萬美元。
1997年重慶直轄,開放型經濟出現了較快增長,當年全市外貿進出口增長到16.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8億美元。
2011年,由于引入加工貿易,重慶外貿進出口額由2010年的124.3億美元,猛增爲1840.9億元(從2011年起,海關總署用人民幣作爲外貿數據統計單位)。與沿海地區進行“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相比,重慶更注重本地配套,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來重慶辦廠,重慶實際利用外資也由2010年的63.7億美元,增長爲2011年的105.29億美元。
重慶保稅交易中心的重慶首個“一帶一路”進口商品體驗交易平台——奇柯世界彙,市民正在選購産品。記者 張錦輝 攝
到2018年,重慶外貿進出口額站上5000億元級台階,實現外貿進出口額5222.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2.7億美元,比1985年實際利用外資2499萬美元增長了410倍。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重慶有了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如今,外資企業在重慶遍地開花,已落戶外商投資企業達2549家。
從“一江春水向東流”
到水鐵空物流大通道“四通八達”
山城重慶,興于水,困于山。交通“先天不足”,自古以來都是制約重慶對外開放的瓶頸。
“過去,重慶對外的通道主要是長江,所有的貨物都要運到沿海,再轉運到世界各地,由此帶來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效率,與沿海地區相比有很大差距,重慶在開放中處于不利地位。看著‘一江春水向東流’,其實等于處在了開放的末端。”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敬說。
爲打破瓶頸,重慶大力建設開放通道。
向西,重慶從2011年起就開辟國際鐵路大通道,截至今年8月底,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開行超過4100班,境外集結分撥點覆蓋11個國家30多個城市,成爲亞歐之間重要的國際物流陸路運輸骨幹。
向南,重慶于2017年主導發起建設“陸海新通道”。截至今年8月底,西部陸海新通道形成鐵海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國際鐵路聯運班列三種方式,其中鐵海聯運班列實現“天天班”穩定雙向對開、累計開行突破1200班。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出台關于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相關規劃,標志著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爲國家戰略。
中歐班列(重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讓重慶開放有了新通道,“一江春水”也引來黃金發展機遇期。
果園港碼頭正在有序作業。記者 張錦輝 攝
重慶直轄後,隨著朝天門碼頭逐漸退出貨運舞台,以及九龍港不堪重負。重慶于2008年開始謀劃建設長江上遊最大港口——果園港。
果園港,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是重慶打造長江上遊航運中心的標志性工程。
2016年,果園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170萬噸;2017年,這一數據增加爲1249.9萬噸;2018年,果園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450萬噸。
在航空方面,1984年10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准新建重慶江北機場。1997年2月8日,機場開通了重慶至曼谷包機航線,成爲其第一條國際航線。2017年,江北機場在經曆了T1、T2航站樓後,迎來了T3航站樓的建成投用。
2018年底,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排名全國第9;已開通國內外航線300條,其中國內航線218條、國際(地區)航線82條,通航5大洲26個國家61個城市,構建起重慶與世界互聯互通的空中橋梁。
水路、鐵路、航空,一條條新的物流大通道,爲重慶架起聯系世界的橋梁,泰國的活蝦、越南的水果、歐洲的奶制品、韓國的化妝品,或沿長江,或乘火車,或選空運,如今都能迅速便捷地抵達這個曾經閉塞的西部城市。
從兩江新區開發開放
到擁有19個國家級開放平台
重慶開放不是“孤軍奮戰”,來自中央的大力支持幫助,讓重慶不斷完善各類開放平台,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源源不斷輸送“新動能”。
2010年6月18日,兩江新區挂牌成立,代表了中國開發開放已經從沿海推進到西部內陸腹地。
兩江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後,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也是內陸以及西部地區的第一個開發開放新區。
與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不同,在不沿邊、不靠海,無現成經驗可循的客觀條件下,兩江新區創造性地探索內陸開放,不僅成爲重慶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成爲內陸開放高地的門戶。
在幾乎同一時期,重慶在國家的支持下,獲批成立了內陸首個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全國面積最大的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
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依托水港、空港,側重保稅物流,輻射本地及周邊省市;西永綜合保稅區,依托西永微電園高科技項目集群,側重保稅加工,爲全球電子信息類企業在渝落戶、發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務。
作爲重要的開放平台,兩大保稅區對重慶的要素集聚、産業轉型和內陸開放起到重要作用。
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平台也落戶重慶。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是中國和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2015年把項目運營中心選在重慶。截至今年8月底,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框架下已累計簽約182個合作項目,總金額逾264億美元。
2017年4月1日,重慶自貿試驗區挂牌運行,標志著重慶內陸開放步入新裏程。兩年多來,重慶自貿試驗區已形成197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制推廣12項。
截至目前,重慶已擁有19個國家級開放平台,其中包括西永、江津、涪陵3個綜保區和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共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這些平台,正成爲重慶開放發展的“火車頭”和“主載體”。
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的網易考拉重慶保稅倉,包裹運行在智能化分揀打包作業線上。記者 張錦輝 攝
2018年,重慶開放平台的外貿進出口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占全市總額的八成和七成。
從産業單一的“汽摩之都”
到全球25%的筆記本電腦“重慶造”
開放還爲重慶帶來産業之變。
作爲我國老工業基地之一,重慶的傳統産業以重工業爲主。在大開放促大發展影響下,重慶陸續引進了多家全球知名筆記本電腦企業,並形成了相關配套産業,使重慶的産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2010年,重慶電子信息工業産值不過401億元,占工業總産值的4.4%。到2011年第一季度末,電子信息工業産值已達到118.3億元,同期增長率爲71.1%。到2011年4月末,重慶的電子信息産品出口額已經超過汽車、摩托車。
到2017年,重慶電子信息産業實現産值4999億元,對全市工業産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8%。由此,電子信息産業成爲重慶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大通道,重慶已成爲全球重要的筆記本電腦生産基地。
2018年,重慶生産筆記本電腦4250萬台,占全球總量的25%。也就是說,全球每10台筆記本電腦,有2.5台是“重慶造”。這些電腦伴隨中歐班列(重慶)等通道,銷往全世界。
另一方面,借助開放,重慶也衍生出更多産業形態。跨境電商便是最好的例子。2014年起,重慶電子商務開始布局。隨後,在中歐班列(重慶)的帶動下,跨境電商産品開始通過這條線路直達重慶。如今,天貓、京東、網易考拉等大型跨境電商品牌均在重慶有所布局,人們足不出戶,便可購買到來自全球的商品。
其中,重慶保稅港區成爲全市跨境電商的“龍頭”。2018年,保稅港區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28.11億元,同比增長109.15%,成交訂單1655萬票,占重慶市同期成交總量的72.3%。
重慶與世界做生意越來越便利
講述人:原市外經貿委副巡視員 何新博
在市商務委成立前,重慶外貿工作,一直由市外經貿委負責。那個時候,重慶的外貿工作並不容易,進出口貨物數量、種類少,通關通檢也相對複雜。
隨著重慶積極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重慶與世界各地的交流更多,貿易往來也更多。除了汽摩産品、筆電産品,還有服裝等商品銷往世界各地。
而且,因爲通道便利了,電商崛起,國外的水果、奶粉等商品也越來越多地湧進重慶。
這個時候,重慶面臨的問題,便是怎樣讓自身和世界做生意更加容易,也就是貿易便利化。這也是重慶對外開放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重慶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積極和海關方面協調,優化通關通檢等環節。我還記得,爲了讓中歐班列(重慶)的貨物能夠以最快速度實現通關通檢,重慶方面還研究出了一種名爲“關鐵通”的智能鎖,只需要簡單掃描,便能知道箱子裏裝的什麽貨物。
還有很多政策,也是爲了推動重慶的貿易便利化。比如,2017年時,重慶海關全面融入全國通關一體化,實施當月,重慶關區進口通關時效達到了8.57小時,縮短7.53小時,同比減少約46.7%。
也是那一年,中國(重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以下簡稱重慶“單一窗口”)正式上線運行。
重慶“單一窗口”具有45項功能,包括14項中央標准應用及31項地方特色功能,實現了“四通”目標,形成了“六個一”特色。
據測算,企業通過使用重慶“單一窗口”,通關環節可優化30%以上,通關時間縮短20%以上,企業綜合成本下降20%以上。截至2019年7月底,重慶“單一窗口”累計申報量達537.8萬票。
現在我已經退休了,不在重慶對外開放的一線,但依舊會關注與重慶開放有關的事。比如西洽會、智博會兩大展會對重慶開放發展的助力,又如積極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我相信,隨著重慶對外開放的提速,重慶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重慶開放大事記
1980年
重慶獲批爲直接對外貿易內河一類口岸,重慶海關恢複。
1983年
國家批准重慶實行綜合經濟體制改革,重慶成爲第一個經濟計劃單列市,外經貿委、海關、商檢等機構相繼建立和完善,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自營外貿進出口權和利用外資審批權。
1991年
國家級重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設立,對外開放取得了長足發展。
1992年
重慶被批准爲沿江開放城市,成爲我國梯度開發進程中的重要一級。
1994年
國家級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江北國際機場成爲對外籍飛機開放的一類航空口岸。
1997年
重慶挂牌直轄。
2001年
重慶出口加工區成立。
2002年
重慶市對外開放領導小組成立。
2003年
在CEPA框架下的渝港“9+1”和渝澳“8+1”經貿合作協議簽署。
2005年
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國際航線達11條。
2006年
市長顧問團第一屆年會召開,近40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到會。
2007年6月
重慶獲批成爲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11月
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獲批成立,是我國首個內陸型保稅港區。
2009年
頒布《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重慶改革開放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2010年5月
重慶兩江新區獲批成立,定位爲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2010年11月
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通過驗收,這是全國首個設在內陸地區的綜合保稅區。
2011年3月
“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班列完成首次全程運行。
2017年9月
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開行。
2018年11月
中國與新加坡兩國簽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諒解備忘錄,“南向通道”正式更名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2019年8月
國家發改委出台《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爲國家戰略。
數據來源:重慶海關、市商務委、市口岸 物流辦等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