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是半立體型的雕刻品,圖像造型突于石料表面(與沉雕正好相反),故稱浮雕。浮雕所表現的題材和雕刻技藝與圓雕基本相同,根據脫石面的程度不同,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高浮雕則是多層次造像,內容較爲繁複。浮雕的雕刻技藝和表現體裁與圓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紀念性建築物和高檔府第、民宅大都附有此類裝飾,其主要作品有壁堵、花窗、龍柱及柱礎等。
浮雕工藝曆史悠久,惠安境內殘存的最早浮雕作品首推唐五代王潮墓室穹頂的蓮花浮雕石磚和宋代洛陽僑上的月光菩薩以及黃塘岩峰寺前後殿壁上石龛的彌勒佛、觀世音立像浮雕。這些作品雖然脫石面較淺,雕工比較粗糙,但修長秀美,線條柔順,有較高技藝水平。南宋時期,惠安工匠參加建造的泉州東西兩塔,其上的佛像、金剛、人物和鳥獸等浮雕,傳神逼真,精彩紛呈,刀筆之下充滿藝術感染力,生靈活潑超然于石體之外。此後惠安元代建平山寺石塔的32尊佛像及浮山5座石塔的佛像、花紋等雕飾,以及明初伊斯蘭教墓的雲月圖、幾何圖形、古蘭經文的雕刻,其造型、雕工亦頗佳。明代,惠安已有石雕作坊,技藝大有提高,镂雕脫石技術由淺入深。嘉靖年間(1522~1567年),重新修建的惠安孔廟大成殿和戟門前各一對線條簡潔流暢、造型質樸生動的白石龍柱,數個四周雕有花鳥、神態逼真、清雅秀麗的青石柱礎,以及戟門前一對形象古樸、意境高遠的麒麟鳳凰白石壁堵等浮雕作品,已有由淺浮雕向高浮雕發展的趨勢,據測定,柱上的龍身浮出柱面,高達10余厘米,龍首凸出柱面最高處達10多厘米。此外還有矗立于惠安縣城北門頭、南門新亭尾等處現已湮沒的明代石碑坊,其梁柱、禦賜匾牌、堵板拱頭、多層蓋檐等繁花似錦的浮雕,均爲明代石雕之珍品。
明末清初,浮雕産品逐漸轉爲深雕(高浮雕),工藝日趨精細。 其時,石雕藝匠喜用青草石,石龍柱又由高浮雕轉入透雕,近乎圓雕,花樣更多,工藝精湛,造型追求繁麗。龍鳳柱、花鳥柱及龍、虎、麒麟、花鳥、人物壁堵的雕制,千姿百態,爭奇鬥豔,備受人們贊美。道光年間(1821~1851年),惠安五峰石雕藝匠蔣國衡、蔣金輝父子等30多人,承建的仙遊縣城東門外石碑坊,雕镂有一組曆史人物連軸浮雕和兩座小坊亭中兩面不同的玲珑剔透的花石堵;清末,藝匠蔣镗在廈門白礁保生大帝殿旁石坊上雕刻的《施公案》故事和晉江陳林村的兩個《四不像》浮雕,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時僑居海外的惠安工匠在新加坡普陀寺、普覺寺、觀音寺等名刹,也雕制不少石雕品,深受海外人士贊譽。
明清時期,由于惠安工匠技藝超群,晉江池店的豪富、南安石井的中憲第、官橋的菲僑、美林的新(加坡)僑等,建造成排、數十棟大厝,都延聘惠安師傅雕镂其宅居的石雕裝飾。
清末民初,惠安工匠還在福州、廈門開設石店,制作大量的出口墓碑墓料,其上多數雕有雙龍、花草人物浮雕,蔣金輝等人在台北承攬萬華龍山寺全部石料加工業務,也制作不少浮雕、透雕、嵌沉類雕件,其中有取材自封神榜故事中的亭閣樓台和作戰人馬的方形石窗,和雕镂有龍、鶴、蝙蝠等吉祥物透雕的四方形、八角形花窗,以及雕有《應龍獻瑞》、《雙龍搶球》圖案的石鼓座和其它壁堵等等。蔣金輝镂刻的《空城計》、《三英戰呂布》的人物 窗等作品因刻劃精良,結構細密,在台灣名噪一時傳爲佳話。當時,台灣各地的寺廟建築、富裕人家的建房、修墳都喜歡聘用崇武五峰蔣姓的工匠主持施工,當地流傳有“無蔣不成場”的說法。
民國初年,惠安工匠蔣文子等人制作的南京中山陵高大華表和光華亭八角金魚池等石件的裝飾浮雕,解放後蔣瑞生在杭州美術學院用一塊100公斤重的青石,雕刻一幅《木蘭從軍》的高浮雕,皆因雕工精巧、形神兼備,而聲播海內外。
在集美“鳌園”建設中,惠安藝匠大展高超的石雕技藝,在鳌園長50米的長廊引道兩廂照壁上雕镂了40多幅連環浮雕組,其中青年藝人蔣瑞生創作的《陳勝吳廣》、《抗金兵》、《梁紅玉》、《文天祥》等古代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老藝人蔣丙丁設計的《陳嘉庚一生》的系列圖,並創作《五四運動》、《南昌起義》、《蘆溝橋》、《東北騎兵戰》等;老藝匠蔣瓦水等人創作的《湖南紅軍小組》、《強渡金沙江》、《延安整風》等現代曆史故事。還有墓屏照壁的軍事國防、文化科技、教育藝術、體育衛生、農業生産、礦山工業、地理民俗、婚嫁喜慶、名勝古迹等浮雕群,以及散布于園中各處的蟲魚鳥獸、花木山水等浮雕嵌牆,都雕琢得非常逼真。使用的武器如槍杆刻得細如一線香條,坐騎的馬蹄小如豆粒。精品佳作橫空出世、不勝枚舉,它融鑄惠安浮雕的絕大部分精品,被世人稱之爲“石雕博物大觀園”、“石雕藝術寶庫”、“世界美術 史 上的奇迹”。
此外惠安石雕廠所創作的《劍舞》名雕,刻畫古代少女舞劍的輕盈姿態,橫空劈出的利劍長爲半尺、寬不過半公分,兩條蝴蝶結式的镂空纓帶在劍把下飄飛。神韻雕工雙絕,堪稱巧奪天工。“八一”南昌紀念碑碑座上惠安工匠雕刻的3幅高2.4米,長10米的大型浮雕,亦爲曆代浮雕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