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蔭濃夏日長,樹蔭是炎炎夏日城市生活中的小美好。記者從規劃部門獲悉,廣州市越秀區對標國際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城市特色與樹木資源,創新提出“樹冠規劃”,通過補充增加樹冠、保護擴大原有樹冠、合理利用冠下空間等措施,爲市民創造更加宜居的環境。
負責本次規劃編制的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越秀樹冠規劃》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廣州的一次生動實踐,城市建設與發展以樹冠視角重新審視和評估,將指導城市道路、主題街區、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等項目,切切實實讓市民充分享受廣州樹木保護、利用與管理的成效。
爲市民補充關鍵的“道路遮陰”
規劃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內容
什麽是樹冠規劃?
樹冠與草坪産生的生態效益之比爲30:1
什麽是樹冠規劃?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傳統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常以“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爲重要指標,通過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升城市生態福祉。但隨著快速城市化,城市可建設用地緊缺,城市人口、功能服務與空間環境的矛盾尤爲凸現。2020年,越秀區建成區綠地率29.12%(全市40%),綠化覆蓋率35.36%(全市45.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5.69㎡(全市17.33㎡),綠地相關指標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越秀區作爲高密度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緊缺,大量增加綠地面積並不現實。
樹冠是綠地系統的關鍵要素,産生的生態效益遠遠大于灌木和草坪。根據有關樹冠生態效益的測算資料,每公頃樹冠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噸,産生氧氣12噸;可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滯塵量可達0.9噸;蓄水1500立方米;蒸騰水分4500-7500噸。樹冠與草坪産生的生態效益之比爲30:1。近年來,倫敦、紐約、波士頓、新加坡、哥倫比亞等全球城市的綠化建設均關注城市中的樹木,包括樹冠覆蓋率及其他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越秀區對標國際先進經驗,聚焦綠地系統中最具生態效益的要素——“樹冠”,通過補充增加樹冠、保護擴大原有樹冠、合理利用冠下空間等措施,從“從地面走向空間、從綠地走向樹冠”,走出一條高密度中心城區增加綠色空間的新路徑。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間,提升城市綠化的碳中和、城市降溫、減少雨水徑流、空氣淨化等效能,既爲市民提供舒適、健康、魅力的生活體驗,也能爲野生動物提供廣闊的棲息地。
爲市民補充關鍵的“道路遮陰”
爲城市生物提供更多棲息地
首次將樹冠作爲生態基礎設施
如何進行樹冠規劃?
讓樹冠遮陰更高效有用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景觀與旅遊規劃設計所、越秀分院跨專業合作,通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與Lidar表面模型,全面准確地摸查越秀區的樹冠覆蓋情況。從生態效益評估、冠下生活場景、樹冠生命家園、樹冠防風措施、有效活力路徑、樹冠遺産道6個方面更好地保護、恢複和增強樹冠,擴大樹冠的質量和數量,造福人民生活。
《越秀樹冠規劃》首次將樹冠作爲生態基礎設施,將樹冠覆蓋、公共管理率、熱島緩解、樹冠碳彙、徑流削減、城市防風、生物多樣性、市民福祉等8項績效數據化。
據《廣州市城市熱島監測公報》顯示,2020年,越秀區爲廣州熱島強度較強的區域之一,其中北京街、梅花村街的城市熱島強度達到1.5℃-2.0℃。《越秀樹冠規劃》優先選擇人口密度大、缺乏大型公園綠地、樹冠較低、城市熱島效應明顯的街區進行提升。增加樹冠數量,助社區公共空間下降約1℃-3℃氣溫。提升樹冠下空間的服務功能,形成樹下的運動場、樹下的兒童活動空間、樹下休閑角、樹下小廣場等一系列適老適幼的林蔭生活場景。
樹冠規劃爲市民補充關鍵的“道路遮陰”,在市民需要長時間停留但缺少遮陰的區域種植遮陰樹,如過街等候區、過街安全島、交通站點周邊等,並對樹冠較小、生長環境較差的樹木及其樹池進行養護和提升,旨在形成覆蓋越秀區主要道路的連貫遮陰空間,在炎炎夏日爲市民提供舒心涼意。
越秀樹冠的提升,不僅爲市民提供福祉,也爲城市生物提供更多棲息地。規劃關注城市本土關鍵鳥類的食、住、行需求,如暗綠繡眼鳥、紅頭鹎、鵲鸲、長尾縫葉莺等,補充種植鄉土食源樹種提供覓食資源,在道路、公園等重要樹冠上設置居住巢箱“小木屋”,形成鳥類、昆蟲、松鼠喜愛的樹冠生物廊道,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提升。
與此同時,每年廣州市因台風等極端天氣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事件時有發生。樹冠規劃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預防,結合曆年風災倒伏記錄、台風數據測算,評估不同道路樹冠風災的風險等級,再根據道路防風等級定制包括短截枝、去不良枝、控制適風樹形、輔助支撐等樹冠修剪支護措施。
他山之石——
國際上許多城市已經形成較爲成熟完善的樹冠摸查與管理體系。
波士頓開展的樹冠評估摸查樹木數量、形成評估報告展示樹木數據地圖,進而制定法律規劃等;每隔五年進行一次樹冠覆蓋率評估,以監測其變化,同時總結上輪樹冠保護工作,對下一個五年提出建議。
2020年,倫敦發布《倫敦城市森林計劃》以保護、發展、加強城市森林建設。該計劃摸查和評估現有樹冠,以樹冠覆蓋率爲關鍵指標,根據發展目標,制定3大主題、12個目標和36項行動的“城市森林計劃”;根據各區域樹冠覆蓋率的評估,可識別和挖掘各街道與社區的潛在樹木種植區域,爲後續種植工程實施提供依據。
哥倫比亞開展的樹冠規劃提出了五大計劃,用于保護、維護、更新、增長與管理城市樹冠,其中,“不透水鋪裝還原工程”通過減少樹池周邊混凝土等其他不透水鋪裝,增加土壤面積、增大樹池規模,連接形成綠化帶,增加環境效益。
新加坡將綠色走廊網絡的規劃空間分爲“樹冠上”與“樹冠下”。“樹冠下”關注三個方面:構建公園連接網絡,結合城市綠地與步行基礎設施,創造綠色空間;建設3公裏長的市民樹木步道,穿梭于新加坡曆史悠久的老城區;利用古樹名木資源建設樹木遺産道路。“樹冠上”則關注在樹頂形成連續的步道。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