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國家級大戰略。但長期以來,中國城鄉二元體系泾渭分明的産業邊界,並不是通過自然發展就能彌合,需要安排一個中間地帶來實現兩方要素的融合及再流通。而這正是“都市農業”,在當下時間窗口所具備的重要意義。
作爲一個術語,都市農業概念發轫于1930年代的日本。1950至1960年代,被美國經濟學家重視,後于1977年由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一書中明確提出:它被定義爲一種在城市範圍內進行的,直接服務于城市需求的特殊農業活動。
隨著社會與科技不斷進步,都市農業開始強化其技術創新的載體屬性,並爲城市居民提供生態綠色的農産品及農副産品,以及休閑農業觀光旅遊、科技文化教育活動等內容,逐漸成爲現代化新型農業的一種表達形式。
國內不少大中型城市已開啓都市農業的定位和探索。例如《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爲代表的鄉村産業體系;四川成都提出以科技賦能提升都市現代農業質效,布局建設智能農業裝備的研發;廣州白雲區謀劃“1234”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布局,打造“一龍頭、兩園區、三基地、四産業帶”等等。
作爲現代農業新周期的關鍵詞之一,都市農業真正意義上的落地,最終一定是要在産業與企業層面形成共振。我們注意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先知先覺的産業龍頭,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向社會表達它們的理解和探索方案。
01都市農業的第一性:城鄉一體化
【1】生産要素融通池
客觀上看,城鎮化進程是農業人口、農用土地兩大生産要素不斷湧向城鎮領域、工業體系並取得高效回報的過程,同時孕育出資本、技術、管理體系、企業家精神等新生産要素,並進一步被虹吸于城鎮化進程中,使城鄉差距愈發懸殊。
鄉村振興需要將上述因城鎮化而産生的新要素回流至鄉村農地,其最根本的驅動力仍然是更高的資本效率回報率。但長期以來,城鄉割裂以及生産要素的分化,使鄉村産業無論是在效率産出比、還是投資回報率上均遠遠落後于城鎮産業。 所以振興鄉村並不能夠單純依靠自由市場邏輯。 縱觀海內外城鎮化以及鄉村振興的發展曆程,均離不開政策、産業資本的介入 。
都市農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夠起到承接連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作用,並且形成了各具風格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
例如,作爲城鄉均衡發展典範的美國,其都市農業強調經濟功能性,坐落于都市周圍的新型農場企業通過工廠化生産方式爲都市內部及周邊區域提供新鮮蔬菜及水果;
而歐洲更加注重都市農業的生態和社會屬性,強調農業、自然、與人文的協同,如英國的“森林城市”和德國的“田園城市”等;類似的,新加坡的都市農業也都是工業化和科技化爲特色的發展路徑;
作爲典型的農業資源貧乏型國家,日本則通過高精密的都市農業發展路徑,不僅有效緩解了都市農産品的自給率低的問題,構建了農産品直銷模式,還促進了城鄉生態系統的融合度,形成了私人農莊、市民農園和休閑娛樂性農園等都市農業形態,使農産品、農副食品向更高安全健康的品質發展其附加值,以滿足多層次的消費市場需求。
經曆上述發達國家的探索,至少有兩大特點反映在他們的都市農業上,一是基于新生産力帶來更強的經濟屬性,二是向社會輸出新的農業與生態觀念。
都市農業可作爲一個大容器,在聚合城鄉一體化發展所需要的生産要素後,催化、激發城鄉生産要素的融合及再互通。
【2】新生産力的培養皿
隨著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與農産品相關的品質、環保意識也一同提升,這將促使現代科技和先進社會觀念一同聚焦在現代農業的生産和經營方式上,從而推動都市農業的興起和發展。
但作爲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形態,都市農業也是一項産業,經濟效應直接決定了它的生存空間,這意味著都市農業首先要使自身能夠在都市周邊生存下來。
進一步而言,都市農業的商業效益就需要直接拿來與都市産業的商業效益作對比,兩者天然的差異使都市農業需要提高其土地和勞動力的生産力水平。
而當下的時間窗口其實有利于都市農業的形成:一是多層次的農業消費市場孕育了很大的農業需求市場,農商業發展空間廣闊;二是我國正處于整體經濟換擋期,一二三産的增速差距來到了曆史最小區間,緩和了部分城鄉二元的割裂感;三還在于現階段我國農業仍具備很強的“傳統”屬性,所以其現代化生産的發展空間非常可觀;四則由于都市人口正處于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中,人們需要尋求新的、合適的發展空間以及居住環境。
通過在城市周邊發展現代農産業,能夠有效觸發城市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的流入,從而孕育出生産效率更高的農業生産力,提升農商業附加值,做大都市農業的産業盤子。
可見,都市農業實則充當了孕育農業新生産力的培養皿,其成果將再次轉化爲更多城市要素的流動,將進一步吸引更多都市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理念、企業家精神等現代生産要素的導入,形成“都市-城郊區域”現代農産業發展的飛輪效應。
【3】更大範圍的價值覆蓋
從發展趨勢上看,都市農業正與優勢農産品生産區、特色農産品生産區,並列成爲我國農業的“三大板塊”。據統計,全國36個大中城市蔬菜産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肉類産量占全國的16%,其份量不可小觑。
現在大中城市的鄉村空間正由不斷收縮向基本穩定轉變,都市農業也從農産品保障功能開始向多元複合功能擴展。其中,北京和上海的都市農業意識和成果已比較明顯。作爲國際大都市,北京和上海的農業占GDP的比重已不足1%,然而在“城市保供、穩定菜價”的責任意識以及都市農業多元複合功能的推進下,上海綠葉菜常年自給率超80%,北京每年選育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占全國的10%。
除了農業功能之外,都市農業還將拓展農業的外延,促進産業融合和産業一體化,匹配都市發展對安全、生態、休閑等內容的需求,形成人、都市、以及自然的和諧統一。
在通過城郊農産業的叠代發展探索出更具效率的農業生産表達之後,就需要實現更大範圍的農業系統性叠代,將更多的農耕地、農業人口加入進來,延伸農業高附加值至農産品加工、農産物流、品牌價值上,最終縮減城鄉二元經濟的差距。
在這一更大範圍的價值覆蓋過程中,各地都將基于他們各自的優勢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基礎來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並以更具效率化、規模化、標准化、模塊化的運作方式來實現“因地制宜”。具體到都市農業的發展進程中,將催生一種集成平台,未來能夠爲各大都市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所需生産要素以及整體解決方案。
02“都市農業”的産業進行時
我們注意到,圍繞著鄉村振興這一大主題,很多企業利用其自身優勢開始加入到這一農業體系的大變革中。但由于城鄉二元的巨大鴻溝、生産要素流通的阻塞,都面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問題。
例如,近年來農産品直播帶貨雖然能夠幫助農民增長銷售收入,但農産品的品控問題難以介入及保障;多地城市周邊都出現了精品農業模式,但整體産量仍受制于我國耕地單産的約束,生産水平沒有難以出現本質改變。
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我國整體城鄉發展階段的限制,離高質量都市農業的發展目標尚有差距,一是勞動生産率較低、規模偏小、龍頭帶動作用較弱和人才短缺等農業自身發展問題;二是農業與科技融合度低,一二産融合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一二三産的系統性融合更是需要更長維度的沉澱和改造周期。
所以,除了政策導向和務農企業的自然摸索之外,高質量發展都市農業需要優勢公司的參與以及發揮其資源調動的能力。這類似于農業領域的嫁接原理,通過植株砧木和接穗的移植組合來實現結合部位細胞的再生能力,而各地都市農業的發展需要一種有效的嫁接技術提供者。
放眼産業內外,作爲全國性的大型農産品線上交易平台,拼多多正初步展現出如是“嫁接者”潛力與能力。 拼多多的農産品商業屬性是基于全國各地的優勢農業和特色農業而發展構建,過往多年通過彙集資本、人才和技術等要素並開始向上遊農産區的種植生産環節輸出多多方案 (例如多多農研賽事) ,依靠自身平台規模和極具競爭力的價格發現機制將各地特色農産物傳遞至全國消費者手中。
2021年拼多多GMV爲24410億元 (同比增46%) ,活躍買家數爲8.69億 (同比增10%) ,活躍買家ARPU爲2810元 (同比增33%) 。
此外,受益于農産品交易驅動以及“百億農研”專項部署,拼多多的營銷費用下降23%,但平台年訂單量610億份 (同比增59%) 。其研發投入增長30%,研發費用主要用于人才、算法、系統等方面,2021年拼多多約60%的員工爲研發人員。
與此同時,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以95後爲代表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爲推動農産品上行的嶄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台“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其中,女性占比超過31%,達到39060人;00後占比超過16%,達到20160人。
顯然,先行者拼多多的優勢在于其根深蒂固的“農業”“農産品”“農研”屬性,已經烙印在了務農者和消費者的心智認知中。在涉足了優勢農業和特色農業並取得了上述基礎成果之後,都市農業就成了拼多多持續發展農業、助力城鄉結合的必要路徑。
毫無疑問,不同方式參與到都市農業的具體路徑也會有所差異,從“點、線、面”的發展視角看,精品農業、特種農業屬于“點”、直播農貨屬于“線”,而拼多多這樣規模的大型平台最具效率的表達方式就是“面”,通過搭建一個集成平台,聚集都市農業所需的各種新生産要素,形成各區域都市農業的方案落地。
促進各地建立自身都市農業的解決方案,拼多多的優勢在于:一有與消費者連接牢固的終端消費市場、二有快速流通農産品的專業物流渠道、三在于其是大型互聯網資本的代表型企業、四則是在一二屆多多農研賽事的持續運作下,拼多多已經成爲探索創新農業技術的公司和通道。
所以,拼多多已具備成爲一個聚合“需求市場、基礎連通、新興資本、創新技術”等多方要素于一體的集成平台,能夠爲各地“嫁接”都市農業解決方案的平台供應商。其未來的核心作用是導入各大都市的人才隊伍和創新技術,填補城鄉融通進程中最爲關鍵的兩大生産要素。
03更新的探索及嘗試
上述大背景下,正在進行的第三屆拼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將比賽場地從鄉村田野上的溫室基地移到了上海城郊光明母港垂直農業研究中心的集裝箱內。這是此次多多農研賽事的一大亮點,與都市農業的發展理念如出一轍。
集裝箱農場 (或植物工廠) ,是近年來海內外最顯著的農業耕種的創新方式,吸引著諸多創新公司的加入:
馬斯克弟弟 (金巴爾·馬斯克) 于2016年創辦的Square Roots,核心商業邏輯就是通過在城市裏投放不同類型的“菜地”集裝箱來種菜和買菜,其最新融資金額爲540萬美元;
加拿大百貨零售商Loblaw Companies正大力推廣使用集裝箱種植的創新耕作方式,其宣稱將通過這一技術到2025年向加拿大農民增加收益1.5億美元,並且使加拿大擺脫水果和蔬菜的大量進口;
Freight Farms和Tiger Corner Farms是兩家通過使用水培法和氣培法在集裝箱中種植農産品的公司,其正在與NASA合作,通過其技術創新尋找在太空中種植農産品的方法。
而我們國家也早有企業或團隊參與到植物工廠的探索中:
由同濟大學智能環境團隊和中集集團 (揚州基地) 等打造的蔬菜種植倉,其集裝箱融入了諸多智能系統,包括栽培系統、空調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等。其中,核心栽培系統采用了先進的營養液栽培架,在占地15平方米的多層疊加式栽培架上可以安置1000多棵生菜苗,特有的營養液在細管道中反複循環爲菜苗提供養分,一棵小生菜苗只需要大約半個月便可成熟,相較一般2個月的自然生長周期具備很可觀的效率提升;
位于滄州市曹寺鄉的後窪村也于2021年開始試水集裝箱水培立體種植的效果,其集裝箱常年保持25攝氏度,管理者利用網絡檢測的方式對箱內進行控溫、控濕、控燈光的控制,每個菜架分爲七八層,每層栽培盤的正上方有LED燈爲植物提供生長所需光照,整個集裝箱大約能夠栽培1500顆苗。一個集裝箱一次收獲的蔬菜,淨獲利超過1000元。
再回到本次多多農研大賽,參賽隊伍需要利用室內環境控制技術、營養模型、算法控制等前沿技術,挑戰以更低的能耗、更短的生産周期種植産量更高、品質更好的脆甜水果生菜,並驗證和嘗試落地其商業化可行性方案。
在生産效率上,單位面積的集裝箱農場相比于傳統耕地的産出要高出數倍甚至是十幾倍,使集裝箱種植具備很可觀的商業前景;在技術、人才、管理體系等維度上,植物工廠融合了溫室種植、營養模型、智能硬件、算法控制等多個産業的技術成果和人才隊伍,是新型農業産融結合的創新表達。
值得一提得是,大賽將以上海都市農業的樣本爲錨點,其賽事成果將通過拼多多所搭建的數字農業體系快速進行驗證及反饋,並彙集成平台類的“都市農業”API接口,之後向更多城市輸出“多多都市農業”的集成PaaS平台,吸引更多都市人群加入農業創新、農産業升級的趨勢中。
以上,作爲現代農業新周期的關鍵詞之一, “都市農業”將是有效填補現階段國內城鄉二元經濟的割裂鴻溝重要手段與方式,它正方興未艾于2022年的此刻,需要在更廣袤的産業範疇內引起更多有識之士的關注。而作爲投資者,這也將是我們守望後城鎮化時代的關鍵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