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越來越嚴重,難免牽動新加坡民衆的危機感,尤其是對食品供應的安全産生憂慮,繼之湧現新加坡民衆搶購囤積食品和日常用品的現象。然而,在這關鍵時期也最需要民衆理性冷靜應對,避免恐慌心理蔓延。新加坡政府也已經一再保證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也會設法確保持續的供應。
新加坡確保食品來源措施
目前新加坡只有少過1%土地用于生産約一成國人所需的食品,其余九成從超過170個國家或地區進口。加強新加坡食品和其他日需品供應的安全保障,無疑是新加坡政府當下的優先事項。 顯然,政府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大自給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確保供應來源的多元性和可靠性。
在確保食品來源方面,新加坡食品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確保新加坡的食品供應來源多元化,減低對任何單一國家的依賴,使新加坡能夠在必要時迅速轉向其他食品來源地訂貨。
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同其他政府機構和業界夥伴密切合作,多管齊下致力加強食品安全和供應。這包括:
1:同個別行業的商家集體進行商談、同行業協會、超市和進口商進行對話;
2:探討新加坡食品供應面臨的挑戰;
3:尋找新的食品供應源;
4:研究消費趨勢;
5:制定計劃應對供應中斷的情況。
此外,新加坡政府也設立糧食基金,主要協助本地企業研究可以在海外哪些地點設立食品生産區或外包糧食生産,使糧食貨源更多元化,同時加強新加坡糧食供應的韌性。
作爲農産量有限的小國,新加坡高度依賴進口糧食供應,特別是本區域國家的進口糧食。爲確保國民能有多元的選擇,新加坡食品局不斷努力尋找新的和潛在的食品供應來源。這包括到海外進行食品采購並同他國建立新的業務關系。
新加坡食品局投入3000萬元成立新津貼
在提升自給能力方面,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曾經表示,政府將提速完成“30·30願景”。
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和新加坡食品局4月8日發布聯合文告宣布,政府將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小組由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領導。同時,新加坡食品局還投入3000萬元成立“30×30 Express”津貼,計劃在下來6至24個月內加快提高新加坡本地雞蛋、蔬菜和魚的産量,加速政府落實“30·30願景”,即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將能滿足新加坡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30·30願景
新加坡政府曾在2019年宣布30·30願景,希望2030年新加坡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以滿足新加坡民衆30%的營養需求,其中20%營養需求來自蔬果,另10%營養需求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
生産這三類食品的新加坡農産食品業者可從4月中起提呈計劃書,申請這項津貼。
文告中還指出,新加坡本地農産食品業者可以使用這項津貼支付農場未來6個月至24個月擴大生産力的前期費用。津貼也會共同出資,協助業者應付采用提高生産力相關科技所須的花費。
新加坡除了投入巨額津貼補助農産食品業者之外,也在加速推動新加坡農産品行業的高科技轉型,運用先進科技提高生産力,在有限的土地空間內出産更多青菜、雞蛋和食用魚等農産品。從這個角度看,增加國産食品供應有如借用新的技術生産新生水,把過去難以想像的事變成可能。
農業創新三大措施
在農業創新方面,新加坡主要使用垂直耕種、城市農業和租地這三種方法。
垂直種植
垂直種植(垂直農耕),又稱直立種植/立體種植,是利用立體空間,把一片土地的利用面積,以倍數增加,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好比排屋變公寓一樣。這可以是室內或室外(大棚內或建築外殼上)的種植,或是各種動物的養殖。
其種植方法有土培,基質培,水培,霧培和魚菜共生。室內種植必須利用人造光,室外種植的因爲疊得很高,也通常會選擇利用人造補光。畢竟,新加坡的用地面積小,成本大,新加坡農業經營者于是發明垂直種植模式。
比如,新加坡的大型農場之一國華科藝農場,該農村占地面積8公頃。農場正在考慮從國外引進新的堆肥機器,減少人工需求,加快堆肥速度,也幫農場騰出更多空間。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農場只能設法提高産量,才能繼續生存。
因此,該農場率先在新加坡推出垂直耕種蔬菜的技術,優化農場土地利用。該農場占地3.65公頃,完全開發後平均每日目標生産10噸葉菜,比傳統地面農場的生産力高五倍。
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並服務于都市的農業。
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以適應現代化都市生存與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相對匮乏的國家,發揮科技研發推廣優勢以促進農業旅遊發展,新加坡發展農業科技園是典型。
新加坡全國可耕地面積僅5900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5%,科技農業成爲新加坡農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
自20世紀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園,園區內建設了生態走廊、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鳄魚場、海洋養殖場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旅遊吸引力。
現今,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已成爲集農産品生産、銷售、觀賞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園區展示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萬旅遊者。
由于新加坡基本沒有農業,所以主要是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産基地。這些基地既爲城市提供了部分時鮮農産品,又取得了非常可觀的觀光收入。
在新加坡興建的6個農業科技園,我們不但可觀賞到一些農作物種植場景,而且還可觀賞到一些觀賞魚、珍稀動物、名優花卉和果樹。所有這些,正吸引著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生産資料創新:租地
作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時隔數十年首次提供農業用地,以便農民能夠利用高技術改善新加坡食品保障。
同時,自今年8月起,新加坡將提供大約60公頃土地,用于農業用途,以期爲新加坡食品供應保障提供“緩沖”。
與中國地大物博相比,農民出生都可以分得自己土地。但新加坡的農業用地將由農民競標獲得。競標者可以列舉自己提高生産率的方案。除了構想,他們的出價高低也將是政府考慮的因素。新加坡提供農業用地非常罕見。高技能的農業勞動力在新加坡也不多見。不過,農民在農業研發方面得到政府資助。還有一些土地是采用租賃的方式,獲得使用權。比如,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這些農業科技園都是由國家投資,經營者付租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