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既能夠爲城市消費者提供新鮮、優質的農産品,也能夠爲城市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農耕教育的好去處,是近些年來在全國各地興起的一種農業新模式。
說都市農業是一種新模式,並不是說以前都市及周邊不存在農業生産,它的新,主要是指經營理念、盈利方式上的“新”。所以,發展都市農業,既是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也是一種農業模式的創新。
那些比較成熟的都市農業模式
都市農業在有些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由于各個國家實際情況不同,世界上發展出了多種不同的都市農業模式。
在美國,都市農業主要是以提供高端、個性化農産品爲主。我們知道,美國的大農場生産模式是高度産業化、高度標准化的,但這也帶來了産品同質化、質量平均化的結果。而都市農業很好地彌補了大農場生産模式的這一不足。美國的都市農業模式,雖然規模普遍較小,但主要是通過種植個性化的、高端化的産品來打開市場、貢獻價值。
在德國,都市農業被定位在了“觀光旅遊、種植體驗”這一層面上。在德國的都市周邊,存在著很多市民農園。市民農園的土地是政府提供的,每一個市民農園大概有2萬平方米的土地。但是這2萬平方米土地不屬于任何個人,而是必須由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體,去共同承租。
農業觀光園
這50戶市民,可以平均分配市民農園的土地,在其中種植農産品,政府不會幹涉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但是所有市民農園出産的農産品,均不得上市銷售,只能自己享用,或贈送給親朋好友。
市民農園模式在德國出現得很早。早在1919年,德國就制定了《市民農園法》,成爲世界最早制定市民農園法律的國家。1983年,德國修訂《市民農園法》,其主旨轉向爲市民提供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園之樂,經營方向也由生産導向轉向農業耕作體驗與休閑度假爲主,生産、生活及生態三位一體的經營方式,並規定了市民農園5大功能:提供體驗農耕的樂趣;健康自給自足的食物;休閑娛樂及社交的場所;自然、綠化、美化的綠色環境和退休人員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時間的地方。
由此可見,市民農園雖然不具備農産品商品化的作用,但是它依然可以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
在日本,都市農業則是農業産業的一個重要組成。衆所周知,日本屬于典型的資源匮乏型國家。在日本,每一塊土地都會得到高效利用,因此日本的都市農業就成爲農業産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的都市農業模式可以分爲3類。
第一類是私人農場,這些靠近城市的農場,其實和其他農場沒有什麽大的區別,主要的作用就是農産品的生産和銷售。
第二類是市民農園。日本也有和德國類似的市民農園模式,主要供市民休閑、娛樂及體驗農家生活,其産品主要爲承租者改善餐飲結構。
第三類就是休閑娛樂性農業園。這類農園以提供農業觀光、體驗服務爲主,以銷售農産品爲輔。
日本都市農業模式的特點,首先是土地高效利用。在日本,很多城市裏大樓之間的小塊土地也會被用來種植農産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其次是直銷模式比較普遍,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日本有很多農戶可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農産品,這種模式雖然“原始”,但是如果能夠妥善管理的話,可以有效地縮短農業産業的鏈條,提高供給效率。最後,日本的都市農業不僅是盈利的農業項目,也和城市綠化、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到了一起,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新加坡則努力將都市農業變成了一項高附加值的盈利性産業。新加坡不具備發展大農業的條件,它的所有農業生産都可以視爲都市農業。新加坡的農業主要以現代集約型的農業科技園爲主,通過追求高科技來實現高産值。目前,新加坡建有6個農業科技園,每個園內都有不同性質的産業,如養雞場、胡姬花園、魚場(主要以觀賞魚爲主)、牛羊場、豆芽農場和菜園等,每個小農場平均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
新加坡的農業園雖然面積很小,但是由于科技化程度比較高,産值也非常可觀,這種以營利爲目的的農業模式,爲大都市發展的同時保留一定的農業生産力,提供了借鑒。
我國幅員遼闊,再加上不同城市的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國都市農業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景象。
北京農業嘉年華
在一些大城市的周邊,出現了許多特色化的都市農業模式。例如在南京的溧水區,形成了規模化的特色草莓種植産業;在成都蒲江縣,形成了猕猴桃的特色種植産業;在重慶榮昌,形成了特色養豬産業。
這些特色農業之所以能獲得良好發展,很大程度上要歸結爲它們“背靠大城市”“近水樓台先得月”,擁有了廣闊的市場資源。以南京溧水的草莓産業爲例。南京是一個擁有900萬人口的大城市,所以溧水的草莓産業自起步之初,就主要用來供應南京市場,完全不愁銷路。後來,隨著當地的草莓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成爲全國知名的草莓産地。在占據了規模優勢之後,它們的銷路就可以進一步向全國輻射,從而成爲一個發展迅速、規模效應明顯的草莓産地。
在一些富庶、精致的城市周邊,出現了許多以“農業遊”爲主的都市農業模式。例如在蘇州周圍,湧現出了一大批農業小鎮。與農家樂等初級農業遊模式相比,農業小鎮模式的産業化程度更高、管理水平更先進、盈利能力更強,成爲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都市農業新模式。
除了以上都市農業的模式之外,我國還出現了“城郊定制化農田”“兒童農業遊樂園”“農耕文化體驗園”等衆多都市農業的新模式。其中有些是由國外借鑒而來的成熟模式,也有本土化需求所推動的創新型模式。都市農業,在我們身邊悄然發展開來,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都市農業還有哪些新探索
以上介紹的,都是國內外比較成熟的都市農業模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農業需求不斷湧現出來,都市農業想要不斷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發展。當下,關于未來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很多人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設想,例如垂直農業、銀發農業等。
垂直農業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迪克遜·德斯帕米爾提出。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在由玻璃和鋼筋建成的光線充足的建築物裏,種植本地食物。
德斯帕米爾認爲,到2050年,世界80%的人口都將居住在城市中,屆時全球人口總數將增至92億。那時,城市規模的擴張,會不斷擠壓耕種用地,農産品的供給壓力將進一步提升。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在城市的大樓裏開辟農田”或許是一個好辦法。
在他的設想中,垂直農業將采用無土溶液栽培方式,利用城市的汙水處理系統,爲農産品輸送水分和養料。而且,由于垂直農場本身就在都市,可以直接運往有需要的地方,從而節約運輸成本,並減少運輸帶來的汙染。它的重點和難點是,將現有的城市體系和農業體系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實現資源互補,提高資源利用率。
垂直農業聽起來似乎有些遙遠。但實際上,在新加坡等地已經開始了初步的實踐——他們在設計某些大樓的時候,就提前考慮了將“農業系統”植入到現代建築中的可能性。例如EDITT大廈,這是一座高26層的大樓,在設計圖紙中,這座大樓外立面一半的區域都可以種植農作物。同時,爲了給農作物提供資源,大廈還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中水系統等環保技術。
在美國,一家叫Aero Farms的公司也開始構建垂直農場。只不過,他們的垂直農場就是一個坐落在大樓裏的農場,只種莊稼不住人。爲什麽要專門蓋一棟樓種莊稼呢?一是因爲這樣可以縮短農産品種植基地與消費市場的距離,雖然增加了建築成本,但是從長遠來看,節省了許多物流成本。二是在大樓裏種植莊稼,可以突破季節、環境的限制,實現高産量。據報道,該垂直農場每年使用22種作物進行輪種,而且可不分季節連續作業,每年可産90萬公斤食物,比戶外農田産量增加75%,耗水則可減少95%。
此外,像中東這類高度缺水、幹旱,但又非常富有的地區,也已經開始策劃建設垂直農場。
現在,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後,都曾經萌生過“歸隱田園”的想法,在城市周邊爲老人提供銀發農場,恰是滿足了他們這方面的需求。所謂的銀發農場,指的是專爲60歲以上的退休“銀發族”開辟的都市農業新模式。目的是給高齡化社會中日益增多的銀發老人提供一個距離都市不遠的“世外桃源”,既能夠讓他們在晚年時安享健康生活,又能夠繼續方便地享受城市中的服務和商品。
除了垂直農場、銀發農園等都市農業的模式構想之外,還有人提出了“農村留學”、精確農業、社區農業等未來都市農業模式。可以預見的是,將來都市農業一定會獲得一個比較長期的發展機遇,在肥沃的“機遇土壤”中,都市農業一定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高超的想象力。
作者:戈旭皎
END
優質農産品雜志2020年10月刊
優質農産品雜志:《優質農産品》雜志官方賬號,聚焦品牌農業建設和優質農産品開發
歡迎關注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