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第七屆陸軍國際學員周在陸軍工程大學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巴西、加拿大、埃及、愛沙尼亞、法國、德國、印度、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韓國、羅馬尼亞、新加坡、南非、泰國、英國16個國家軍事院校的學員代表和我軍12所陸軍院校的106名學員混編合訓,一起在陸軍工程大學進行爲期一周的學習、訓練、交流和參觀活動。
本屆陸軍國際學員周對接未來戰場,圍繞智能、體能、技能、領導能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訓練,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爲考察各國學員思維層次、領導能力及跨文化交流水平,活動安排了“初級指揮軍官應具備的能力素質”“終生學習與適應未來戰場”“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的文化因素”“網絡空間發展對分隊指揮的挑戰”等4場專題研討活動。
奮鬥不分國界,這些“准軍官”們雖然膚色不同、國別不同,卻在一場場專題研討中掀起一場頭腦風暴,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下面請隨小編一起,走進本屆陸軍國際學員周!
開幕式現場
“過硬的戰鬥力,源于對專業的熱愛”
——中國軍人用專業素養助力強軍
修長的身材、俊俏的臉龐,配上一副樸實的黑框眼鏡,說起“防化”,趙淼滔滔不絕,大家都不會想到,這個“儒雅書生”的身體裏竟蘊藏著如此強大的力量。
“我熱愛我的專業,是它帶給我力量”,趙淼是陸軍防化學院的大三學員,這是他第三次參加重要外事活動。“每一次操作示範,我都力求做到最好,因爲我代表的是中國防化兵的樣子。”“初級軍官應具備的能力素養”的討論現場,趙淼憑借自己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贏得外軍學員一致稱贊。
防化兵的苦,只有防化服裏的人才知道。趙淼曾在地表溫度73℃的環境下連貫作業,在他的青春裏,汗水使迷彩有了不一樣的顔色。“汗水比什麽都苦,但又比什麽都甜。”
精通武器裝備的方旺松,堅守邊關冷月的吳兆宇,還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蔡仁傑,同趙淼一樣,都在研討會上都表達了他們對自己專業的熱愛。
“軍人要有過硬的戰鬥力,首先要有過硬的專業本領。”此次國際學員周,除了專題研討,還專門開設了掃雷、通信、軍事技能等一系列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各國學員的專業素養,爲他們成爲優秀的青年軍官打好基礎。
人道主義掃雷培訓(白蘭鑫攝)
“終生學習鍛造本領,科技制勝未來戰場”
——創新成爲時代主題
看著眼前“不聽話”的機器人,印度學員庫瑪急紅了臉。中國學員蔡樹軒看出了庫瑪的苦惱,主動做起示範,耐心講解要領,鼓勵他不斷嘗試,在蔡樹軒的幫助下,庫瑪完成了操作。
“相比與機器人共舞的美妙,更吸引我的是它身上的清潔能源。”庫瑪口中的清潔能源是陸軍工程大學機器創新俱樂部大力投入研究的重要項目,也是我軍堅持自主創新的一個縮影。“新能源正在蓬勃發展,我們更加不能落後”,蔡樹軒堅定地說。
信息化、智能化、高新化,未來戰爭越來越依賴科技,“向科技要戰鬥力”已經成爲世界各國共同的特點。羅馬尼亞學員羅伯特告訴記者,大力開發科研項目已經成爲他們學校主要任務之一。
“‘大疆’在意大利很火,我也有一台。”交談間,魯本特地翻出了“大疆”無人機的照片。魯本酷愛無人機,對無人機更是研究頗深。
“有了無人機,陸軍也很能‘飛’。”相比傳統飛行器,無人機更爲靈活、更易隱蔽、更能機動,目前已經逐漸應用于各種軍事化行動,未來必將成爲戰場上的一個重要“殺手”。
在學員周,各國學員聊的最多就是科技發展。“科技制勝未來戰場”,學員周負責人告訴記者,召開“終生學習與適應未來戰場”研討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學習和創新對于決勝未來的重要性。
外軍學員研討發言(張玉婷攝)
外軍學員研討發言(陳壯攝)
“只有碰撞,才會擦出火花”
——在交流探討中收獲成長
“未來戰場將向著無人化演變,無人機技術顯得尤爲重要……”對阿特瓦提出的無人化作戰思想,羅馬尼亞女學員利維亞表示贊同,並對目前無人機無法正確分辨平民與敵人的問題與他展開了討論。最終,他們得出一致結論:技術問題終將解決,無人化作戰減少人員傷亡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同樣提到未來無人化戰場的還有新加坡學員納薩尼爾,在台上他與大家分享了地面無人車的應用。立足自身國情,新加坡武裝軍隊訓練機構還將模擬訓練技術、VR等付諸實踐,台下觀衆頻頻點頭。
“在現代防空技術愈發先進的情況下,無人機作戰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少?”
“我們雖然不能確定無人機作戰的可行性,但至少可以肯定這必將是解決特殊問題的一種方案。”
“如果面對強悍的‘蜂群’,應該采取怎樣的防禦措施?”
……
一問一答中,雙方學員思維激烈碰撞,現場氣氛略顯緊張,印度軍官調侃,“步兵竟然教起防空兵如何奪取制空權”,引得現場笑聲一片。知識交流本就沒有明確的界限。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軍事通信基礎》的課堂上。
“到戰爭最後,人們還可以使用的通信裝備是什麽?”一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卻激起了各國學員的熱烈討論。埃及學員率先回答,“還有指南針、北極星等很多方法”。看似完美的回答,卻沒有得到教員的肯定。
“真正的絕境,只能靠人本身。”授課教員王海向外軍學員介紹,在汶川抗震救災中,中國軍隊曾用了31小時走了96公裏,打通了災區和外界的聯系。在真正的絕境中,中國軍隊就是靠“走”創造了通信界的奇迹。
“只有碰撞,才會擦出火花”,王海教員說,各國學員的思維都很活躍,他們正是在這種交流互動中成長進步。
國際學員周更多的是一個相互學習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各國學員深入交流、增進互信,共同研討未來走向,一起塑造世界和平。
外軍軍官與學員討論交流(黃吉攝)
外軍軍官在射擊場上交流(陳晔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