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道外媒稱,近年來,芬蘭和愛沙尼亞、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經合組織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中名列前茅,預計在即將于12月3日公布的最新排名中仍將保持這一領先優勢。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24日報道,在芬蘭的學校裏,學生們能夠自行決定學什麽、怎麽學。雖然這種高度的自主性可能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同時也令一些家長感到不安,但專家指出,這是順應時代需求的必然結果,芬蘭學生多年來保持的優異成績就是最佳證明。
以新加坡和日本爲例,雖然這些國家的學生成績也非常優異,但都是以馬拉松式的學習過程爲代價——很多亞洲學生甚至晚上10點才能放學回家。然而,公立教育比重占95%的芬蘭教育模式雖然提倡完全相反的教育理念——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都由學生自行決定,但收到的成效卻毫不遜色。
在西班牙,越來越多的學校,尤其是初級教育機構采取和芬蘭一樣的教育模式。雖然依然有質疑的聲音表示擔心這種模式會導致學校喪失教育主導權,但專家指出,學生應當學會爲自己的學習行爲負責,像高素質勞動者一樣在學習上實現“自給自足”。
上世紀70年代,芬蘭成爲第一個要求所有學生都達到最高標准的經合組織國家,而過去這些標准都是專門爲精英教育機構制定的。自此以後,芬蘭在教育領域從未停止創新的步伐。每10年芬蘭就會全面更新一次教育計劃。目前芬蘭的初級義務教育涵蓋7歲至16歲少年兒童。從2015年開始,爲期一年的學前教育也被納入義務教育範疇。目前初級義務教育機構正在推行2016年制定的教育計劃,預計到2021年涵蓋16歲至18歲青少年的中級教育計劃也將更新。
從多年前開始,芬蘭教師就用便攜設備取代了書本。學校取消了考試,在教育計劃的框架內開展教育活動。在芬蘭的學校裏不再有繁瑣複雜的教學科目,取代傳統“分科教學”的是更加實用的“主題教學”。這種摧枯拉朽式的教育革新並沒有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讓部分學生感到完全無法適應,反而取得遍地開花的豐碩成果。在芬蘭,這種被稱爲“基于現象教學”的教育模式早已不是特例,目前已經通過政府頒布的法律法規,成爲國家義務教育主要內容。
專家指出,不同于傳統教學,芬蘭的教育模式優先考慮的是教會學生掌握技能:學會與人溝通、具有批判性思維、善于團隊合作並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推行這種模式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教書育人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學習過程,教師和教育機構在教育當中逐漸找到了平衡。
示意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