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對于國人似乎既熟悉又陌生。
它既沒有像泰國那樣以旅遊業爲主吸引大量的中國大陸遊客前往,也沒有像印尼巴厘島的島國浪漫風情贏得中國遊客的青睐,更沒有如馬來西亞、新加坡那樣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元素而吸睛全球最大的中國遊客市場。
總之,菲律賓給國人的印象有點模糊。
仿佛那裏充滿“綁架勒索”等駭人聽聞的負面報道,盡管菲律賓杜特爾特總統上台後扭轉了菲中關系,但人們的印象中似乎仍停留在“阿基諾時代”抱住美國大腿而強硬地聲索南海領土······。
馬尼拉黎刹公園
或許由于我們對這片土地缺乏了解,因而遊客去的也不太多。
菲律賓全稱爲:菲律賓共和國(英文: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位于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裏,人口約1億多。
從福建的晉江或廈門機場飛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飛行航程約2個小時。
宋元時期,泉州成爲世界上第一大港口後,福建閩南商人到呂宋島經商,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賣到呂宋島。又將呂宋島當地的特産香料、木料、海産品販運到國內,這條商業渠道已經打通千余年了。
古時候的菲律賓並不是統一的國家,北部區域有多個部落並存,中國古籍書稱之爲“呂宋”,“呂宋雪茄”由此而得名;南部地區于1390年,建立了一個國家,即“蘇祿蘇丹國”,這個國家由從蘇門答臘島移民過來的米南加保人組成,國境位于今菲律賓南部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西端的蘇祿群島,還有巴西蘭省、塔威塔威省中間,巴拉望島、婆羅洲北部及其他環蘇祿海周圍的群島。
中菲友誼門
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停靠呂宋,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爲呂宋總督,成爲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一直持續到1424年。這個算不算中國的藩屬國,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蔔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使團,前往中國進行訪問,受到明永樂皇帝朱棣的賜封。
三王進貢了“金镂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等貴重物品;明成祖“賜印诰、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绮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繡蟒衣、麒麟衣各一襲”。
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步侵占菲律賓,並統治長達300多年。
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但剛宣布獨立,又淪爲美國屬地。1942年到1945年被日本侵占。二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爲美國殖民地。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獲得真正的獨立。
唐人街(王彬街)
菲律賓華人雖然不是主體民族,但在長達近千年的社會融合過程中,中華文化逐漸影響了菲律賓社會文化。
在菲律賓語言(Tagalog)中,特別是日常生活用語,有許多閩南話借詞。
如:Lumpia(春卷)、Syopaw(肉包)Pansit(扁食)、kuya(大哥,讀:姑爺)、Ate(阿姐)、Baky(木屐)Susi(鑰匙)、Hikaw(耳環)、Bihon(米粉)、Toyo(醬油)、Taho(豆腐)、Lauriat(吃大餐,閩南話意爲“熱鬧”)等等。
當然,在西班牙人長達333年的殖民統治下,西班牙語對當地語言還是有影響的。
如:Kotse(車)、Silya(椅子)、Sabon(肥皂)等。
當然,西班牙語中已經采用菲律賓語的拼讀法,有點“走音”了。
如前所述,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居住著從蘇門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故在菲律賓中也“夾帶”了馬來語。
如:Tulong(幫助)、Rambutan(紅毛丹,水果名)、 Taon(年)、Payong(傘)、Kanan(右邊)、Ulan(下雨)、Ako(我、我是) 等等。
馬尼拉教堂
在菲律賓社會中,華人的地位還是較高的,沒有聽說過“排華事件”的發生,這顯然與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有關。
被譽爲菲律賓民族英雄甚至稱之爲“國父”的黎刹(Jose Rizal),祖籍中國泉州晉江,在家鄉人民特意建了一座紀念廣場——扶西黎刹廣場;執政20余年的前總統馬科斯,一臉華人面相,幾乎找不到當地土著人的特征;前總統阿基諾夫人祖籍福建省漳州角美鎮鴻漸村;其兒子阿基諾三世也曾任總統一職;前內政部長林炳智(Jesse Robredo)也是晉江籍裔。
經濟上,菲華財團幾乎控制著整個國家的經濟。
政經上都出現華人的影子,這個國家的華人就無須擔驚受怕,過著有尊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