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北京市通州區運潮減河畔的綠地步道上散步。新華社發
【環保筆談】
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通過建設用地騰挪、農用地轉用等方式加大留白增綠力度,留足綠化空間”。其中,“留白”是爲城市未來留出空間,“增綠”則是擴大綠色空間,“留白增綠”就是讓城市騰退出空間後,通過種植綠化來創造和諧美好的城市格局。顯然,這是一種科學、綠色的城市空間規劃理念,有利于合理改善城市環境風貌,推動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
從世界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留白增綠是城市科學綠化的重要內容,很多國家對此非常重視。德國、奧地利、盧森堡等歐洲國家的城市綠化率很高;亞洲的很多大城市盡管人口稠密,但也很注重留白增綠。例如,新加坡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卻非常重視在規劃過程中爲生態“留白”。新加坡政府曾明文規定,在房地産項目中,每千人必須有0.4公頃的開放空間。其中,在公寓型的房地産開發項目中,建築用地應低于總用地的40%;在每個房屋開發局建設的鎮區中應有一個10公頃的公園,每個樓房居住區500米範圍內應有一個1.5公頃的公園。
在我國,早在2012年,農工黨張家港市委就建議爲城市規劃留白。2013年11月26日,《廣東建設報》發文呼籲爲城市規劃留白,提出注重“反規劃”。此後,又有貴州銅仁市提出“爲生態‘留白’,給自然‘種綠’”,精心建設、呵護好寶貴的生態福地,爲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對于留白增綠在城市規劃中的深刻內涵,北京市的诠釋和探索實踐值得借鑒。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將創造“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生態空間作爲重點提出,強調要建設文明宜居城市,下達了“留白增綠”的工作目標,並將京津冀共同創建良好生態環境作爲首要任務。由此,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了市域綠色空間的“四梁八柱”,即以北京中心城區爲發源地,東西方向貫穿長安街,南北方向點綴著大量的綠色植被;東西南北方向被四大森林濕地包圍,形成“四面埋伏”之勢;三道公園環和綠色廊道挾勢而出,凸顯出北京新機場和冬奧會等重點區域,力圖打造以大尺度森林濕地群落、高品質綠色公園組團、多景觀田園村莊綠化爲主體的綠色生態體系。
至2020年年底,北京共完成綠化4568公頃,完成“戰略留白”臨時綠化2387公頃,陸續建成城市森林和公園綠地,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據悉,“十四五”時期,北京還將以疏解整治促提升,通過“留白增綠”建設休閑公園、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50處、花景林蔭大道100條,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公園綠地服務無盲區,力求構建均衡普惠的城市公園體系。其中,西城區共投入15.4億元,先後完成營城建都、環二環、蓮花河15公裏濱水綠道建設,建成廣陽谷、新街口、都城隍廟等6處城市森林;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新建口袋公園54處9.59公頃、小微綠地127處7.96公頃、附屬綠地1.85公頃,新增城市綠色公共空間26.58公頃,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6%。朝陽區則通過疏解騰退增綠840公頃,建成大、中、小、微公園50余處,健康綠道48公裏,環繞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在建成開放23個公園的同時,推進小武基公園、平房公園等6個城市公園建設。
城市“留白增綠”空間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全民共同參與。政府的管控只能從基礎上規整、保護生態空間,只有政府和大衆統一意識、共同參與、身體力行,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城市生態空間的精細化治理。爲此,需要通過環境保護宣傳、社區環境改善、環保模範評選等措施來加強人們的生態環保觀念,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和人文氣息齊頭並進、和諧發展的局面。
爲城市空間“留白增綠”,還需要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實現生態空間的精細化管理。傳統的人工生態管理方式太過繁複,難以滿足現代化城市管理的需求,因此生態管理與科學技術結合的新型生態管理方式將取代傳統管理模式,成爲現階段生態管理的主流方式。所謂新型生態管理方式,就是運用計算機等數字化手段,將生態環境的日常數據、管理標准以及評估結論整合,實現生態規劃信息管理的一體化、智能化,從而將生態空間的日常變化清晰地呈現出來,爲管理人員提供詳盡的數據信息,有利于更加准確地對生態環境作出評估,從而爲生態空間管治提供精細化的依據。
“留白增綠”既是治療“城市病”的良方,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舉措。讓我們通過“留白增綠”,培植更多的生態發展空間,營造更多的綠色屏障,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向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轉變。
(作者:劉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