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正在進行,電腦那頭傳來陌生“隊友”濃重廣東口音的“華語”(普通話)。趙漢勝一驚,敲擊鍵盤的手也停下來了。他很想開麥跟這名“隊友”搭腔,考慮了一分鍾不到的時間——遊戲不允許他在原地停留太久,不然就要“死”了,想說的話最終還是被他吞回肚子裏。
“搞不好又會是一個騙子”,趙漢勝盡量這樣想,像是解脫,又好似無奈地舒了一口氣,假裝什麽事也沒發生,繼續打遊戲。
“我被騙子騙怕了”
1992年出生的趙漢勝,和很多馬來西亞華裔青年一樣,喜歡玩網絡遊戲。最近,他沉迷于一款由芬蘭公司研發的遊戲《部落沖突》。這款遊戲在全球都有不少注冊用戶,因此在遊戲中匹配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有一段時間,趙漢勝經常在遊戲裏“偶遇”一些來自中國的玩家,因爲語言、文化的關系,這讓他們“沒有溝通障礙”,對于需要通過團隊協作來取得遊戲的最終勝利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優勢。
每次匹配上中國隊友後,趙漢勝都會下意識地問對方一句“你是哪個省的”。其實,對于從來沒有到過中國的他來說,中國國土面積大、省份多、人口密,即使對方告訴他是哪一省人,他也不見得會知道。但如果對方說是來自“廣東省”的話,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個原因在于,趙漢勝的祖先就是從廣東珠海下南洋謀生的華僑,到他這裏已經是第四代了。盡管從來沒有回過廣東老家,也沒有和老家親人見過面,但他從家裏的老照片、舊信件中知道在中國還有很多親戚,而且和他們失聯已經很久了。
趙漢勝的家族一直在尋親,他也在想方設法幫忙。在遊戲中認識的“中國廣東人”,趙漢勝都會加微信、互換聯系方式和他們成爲“朋友”。
家裏還保留中國親戚以前的通信地址,拜托這些“朋友”利用住在廣東的便利性,去地址上打聽親人還在不在,這是趙漢勝的想法。可是,有好幾次,一些“朋友”都明確表示,不能無償幫忙,但在向趙漢勝收取了一定費用後不是“人間蒸發”,就是一句很敷衍的“找不到”。曆經種種後,趙漢勝開始謹慎和提防了,甚至有點想放棄,“我被騙子騙怕了”。
盡管保留中國親戚的照片和地址,但趙漢勝依然聯系不上
“趙家人都聚在一起,絕對是大家族”
趙漢勝想要尋找的中國親人,並不是百年來毫無交集的遠房親戚,而是家裏長輩在90年代還曾見過面的的叔叔、嬸嬸等人。
趙漢勝的曾祖父趙德五是下南洋第一代,在廣東老家和妻子生育了6個兒子。因爲家境貧困,生活無法維持,于是趙德五將家庭成員分成了兩批:一批由他領著妻子、長子、次子及小兒子搭船去南洋謀生,另一批則是三子、四子、五子留在老家料理家族事務。
如今的馬來西亞吉打州,是趙家人來到南洋的第一站。剛開始,趙家人靠開雜貨店爲生,定期寄錢回鄉。後來,因爲牽挂老家兒子,趙德五便留下妻兒在馬來西亞照顧店鋪,自己只身一人回到了廣東老家。
1962年11月,趙德五在老家病逝,享年72歲,臨終前老家的三個兒子陪伴在他的身旁,但遠在海外的妻兒則因爲東南亞政局動蕩、沒有返國船只等因素,無法趕回來奔喪。
下南洋第一代趙德五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了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海外華僑開始面臨“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問題。在考慮各種因素後,趙德五的妻兒最終選擇留在海外,加入了馬來西亞國籍。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分居中、馬兩國的趙氏兄弟,開啓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和人生,但刻在骨子裏的血脈親情,卻沒有因此中斷,而是在等待機會重新聯結。
改革開放後,中國打開了對外招商引資的大門,離中國地理位置最近、血緣關系最親的東南亞華商,就成了重點對象,華人華僑積極回鄉置産、投資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國內的建設和發展。
1994年,趙漢勝的爺爺趙鴻源隨訪問團到廣東參訪,在鬥門(現屬珠海市)下榻的飯店中與五弟趙鴻儒相聚。當時,趙鴻儒住在佛山,已于四年前從任職的土産進出口公司退休。他接到兄長要回鄉的消息後,立刻打點好家事,風塵仆仆趕到珠海。
趙鴻儒帶著兄長來到位于大赤坎的老家,四哥趙鴻傑和兒子還住在這裏。進了家門,見到親人,骨肉離散、親人逝世、鄉愁鄉情等種種情緒讓闊別多年的兄弟一見面就抱頭痛哭。趙鴻源鄉音未改,一口地道的鬥門話依然保留著家鄉的味道。
1994年,趙鴻源回到廣東老家探親
借助這一次重聚,海內外的趙氏兄弟都聯系上了,一時間兩國親人書信不斷,還時常互相寄送家庭照片。趙鴻儒生前在一個筆記本裏,密密麻麻抄錄著海外親人的信息:兄弟孩子的名字、兄弟孩子的孩子的名字……只要信裏提到,他就立馬抄寫下來,“趙家人都聚在一起,絕對是大家族!”
“我們趙家很久沒辦喜事了”
家住佛山的潘鳳芬第一次看到趙漢勝的尋親消息,是在抖音上。她無意間刷到了頭條尋人所發布的尋親視頻,還沒有完全看完,但視頻裏多次出現的“趙鴻某”這個名字立馬吸引了她的注意。緊接著,她發現自己已故的公公趙鴻儒、還有自己老公趙衛明以及其他親戚的名字和照片都出現在視頻裏,她開始感到事情的不簡單。
隨後,潘鳳芬找到了今日頭條的文章《馬來西亞華裔青年被騙數次,堅持不懈尋找廣東老家親人》,這才了解到海外親戚求助頭條尋人尋親的來龍去脈。
潘鳳芬在抖音上刷到親人的名字和照片
潘鳳芬現在還記得,公公趙鴻儒生前最後一次寄去馬來西亞的信還是由她代筆的。因爲房子賣掉了,他們搬離了原來的住處,沒有及時通知海外親人地址變更,這讓趙鴻儒在人生的最後幾年與海外親人再度失聯。
起初,趙漢勝擔心自己太年輕,無法辨認潘鳳芬發來的長輩照片。結果照片收到後,他驚呼:“右上角,是我爺爺、奶奶……是他們了!”
趙漢勝一眼認出了右上角的爺爺奶奶
海外親人的信件和照片都被潘鳳芬夫妻倆精心保存在家,盡管最後一封信也沒見到有回音,但她還是把這些信物保留了,老覺得“將來有一天可以用得到”,沒想到這一回真的用上了。
一時間,頭條尋人工作人員爲兩國親人建立的認親群,立馬由3個人、10個人、15個人,最後增加到20位親友之多。目前,全球尚處于疫情期間,無法自由來往,但海內外的趙家人歡聚在此,在線上遠程訴說著對彼此的挂念。
那些此前僅僅是在信件中看到的叔叔、嬸嬸的名字,都出現在了趙漢勝的微信上,他激動得熱淚盈眶,“我找你們找了很多年!”
“我們這一輩人是無法感受到老爺子那一輩人的感受的,相隔兩國的兄弟直到離世那一刻也沒能再見。”曾經寄信找不到的親人,卻在刷抖音時找到了,直到現在,潘鳳芬依然覺得很奇妙,但又認爲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份,“現在好了,老爺子交給我的任務算完成了。”
廣東親人保存的書信和照片
“漢勝,你今年多大了?”中國叔叔嬸嬸的問話,讓趙漢勝覺得有些“大事不妙”。他想求助同樣在群裏的爸爸、姑姑等人幫自己說說話,卻發現兩國的長輩們早已“串通一氣”,准備“蓄勢待發”了。
“爺爺這張照片拍攝在1994年,那時我才2歲呢,這是他當時帶回來的中國錢,你們還有在用嗎?”趙漢勝攤開一張張泛黃的舊版人民幣,當中還夾雜著一張疑似換錯的台幣,想借機轉移話題。
“沒有在用啦!”海內外的趙家人在群裏大笑,自從找到親人後,大家整日都沉浸在歡樂的聊天氛圍之中,“但我們趙家可是好久沒辦喜事了哦!”
趙漢勝眼見轉移話題失敗,只好小心翼翼地收好這些“古董鈔票”,自嘲道:“我還年輕啦!等賺到爺爺留下來的這麽多錢,我再告訴大家好消息!”
趙漢勝將爺爺趙鴻源留下的中國鈔票收好
這是頭條尋人成立華人尋根項目以來,成功找到的第20個案例,同時也是頭條尋人與志願者合作後,聯手幫助找到的第1026個案例。頭條尋人華人尋根是一項面向海內外華人的免費公益項目,與馬來西亞《中國報》、觀火新聞網作爲媒體合作方一同發布。如果您家裏也有親人失散在海外,或者您是海外華人華僑,想要尋找中國親人,也可以通過臉書粉絲專頁(名稱:頭條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微信公衆號(名稱:頭條尋人)、微博(@頭條尋人)聯系我們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