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光耀冥誕100周年。李光耀( 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 ,畢業于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之一。曾任新加坡總理(開國元首) 被譽爲“新加坡國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爲紀念“李光耀冥誕100周年”,本號將推出“百年光耀”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今年是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冥誕100周年,緬懷先生的豐功偉績,筆者認爲,李光耀對新加坡的兩大貢獻:通用英語, 淘汰方言 。使 一個華人爲主、原來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在建國後成爲使用英語爲主的國家;使華人說的30多種以上的方言,統一爲都說普通話,即新加坡特指的“華語”。
新加坡采用的是“雙語政策”,即共同使用的是英語;各民族自己使用的是母語。現在使用的語言有4種:即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一般中小學校等單位門口,都用四種語言,其中英語名稱爲漢語拼音。
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語,網上有人說新加坡國語是英語是錯誤的。通用語是英語。在新加坡行政用語、教育用語、公共用語爲英語,馬路上的路牌,公告也基本上都是英語,偶爾穿插使用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這些語言都不作爲通用語。 因爲華人最多,所以使用最多的是華語;印度人最少,所以使用最少的是泰米爾語。
有些人看不懂,一是在英國殖民期間,新加坡是“爭取”獨立的,英國殖民者千方百計想使英語成爲“通用語”,但是沒有實現。沒有想到的是,李光耀把英國人的“遺願”實現了。所以也有人攻擊李光耀是“二毛子”“數典忘祖”等等。
另外,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趕出來“被迫”獨立的,新加坡的“國語”卻采用“馬來語”,這真是有點“熱臉貼人家冷屁股”了,人家都不要你了,你還用人家的語言作爲國語。
許多華人發出疑問:華人最多的國家爲什麽不用華語作爲“國語”?
李光耀認爲,“通用英語” 一是有利于國內各個民族的團結,因爲英語大家都認可,用英語各個民族之間都可以溝通。如果采用華語作爲“通用語”,可能會出現“少數民族”不接受的情況。
二是“通用英語”,在語言上與西方國家無縫對接,有利于新加坡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新建立的新加坡在當時最需要的就是經濟的發展, 這樣就可以吸引大批西方資本家到新加坡進行投資,建立大量的工業,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
新加坡公共場所的標志都采用英語
新加坡通用語爲英語,難度還不太大,因爲新加坡受英國的100多年的殖民統治,英語有了一定的基礎。
華人統一說普通話,難度卻非常大。中國有5000年曆史,方言就有5000年的曆史,新中國成立了70多年,推廣普通話也有60多年,但是仍然是“南腔北調”,各地還在說各地的“地方話”,南方人不說北方話,北方人到南方像出國。
香港雖然屬于中國,和新加坡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小島”,都是華人占絕大多數,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都是重要港口等等。而且香港在1997年還回歸了中國,但是還在采用繁體字,說“方言”粵語。
而新加坡不屬于中國,1965年才建國,只有50多年的曆史,卻淘汰了有5000年曆史的中國方言,這一點確實是人類語言史上的一個奇迹。
“ 通用英語”但不丟華語的“根”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00多萬人,其中75%以上是華人,其他是馬來人和印度人等等,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語, 可見語言問題上的複雜性。1965年建國後在語言上一直有兩大難題:
一是華語與英語的關系問題;
二是華語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問題。
新加坡首先擺正了華語與英語的關系,明確了“英語爲主,華語爲輔”(非華族以母語爲輔)的政策,英語是興國之道,華語是立國之本。不以英語爲主,對內是各個民族沒有共同語連接,全國是一盤散沙,只有用英語作爲共同語,大家都能接受。對外可以與歐美等地無縫對接,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加快實現現代化。
不用華語,很多華人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會慢慢沒落,新加坡的華人社會就會變成一個“僞西方社會”,抵抗不了西方的頹廢之風,只能步西方後塵,安逸放縱失去目標,同時也失去了新加坡存在的意義,“華語”教育是阻攔“西風壓倒東風”的“文化反腐劑”。
語言是文化的根基,文化是國家的靈魂,語言的背後一般都是民族問題。國際上許多國家在處理語言及民族問題問題上,都非常棘手。在東南亞,雖然一些國家也和新加坡一樣,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後也沒有把英語作爲“國語”,如印度、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一般都以母語或者以最多人口的民族的語言作爲“國語”。
但是通用英語,不能丟了華語的“根”。李光耀說,我在1946年到英國念書,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後深有感觸,那些擁有華文之文化根底的華人,給我留下了好印象,而那些來自西印度洋地區的華人則完全被本土化,不會說華語,行爲舉止不像華人,從那時起,我就下決心要學好華文,決意一定要保留華族文化。
當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時,許多家長把孩子從華校轉送到英校,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如果華族學生全部念英校,只學習單一語言,那他們會失去自己的“根”,所以我下決心要推行雙語政策。如果沒有華文、沒有雙語教學,今天新加坡的華人就會很不一樣,會丟了“根”。
作爲華人,你英語說得再好,在西方人眼裏,你還是華人。要是你沒有華文文化和華語,那是很可悲的。當年我們倘若沒有改變制度,推行雙語政策,那我們的英校生只學英文,就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我推行雙語教育的決心並不爲討好群衆,這並不是爲了拉票討好選民。我自己學習華文的動力是自尊心,而不是經濟方面的利益。當年我安排長子顯龍到華文幼稚園上課並在華校完成中學教育,另外兩個孩子也接受華文教育,當時的中國還未崛起,因此這與經濟利益無關。學好華文,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和價值觀。
用普通話統一 “方言”難度巨大
新加坡在普及華語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難度可能比中國更大,這首先對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來說,就是一個痛苦的選擇,他感慨地說,此事是要多複雜就有多複雜,要多難就有多難。在這次運動中,新加坡有一些人攻擊李光耀,把推廣華語放棄方言的政策,說成是忘本、是數典忘祖自挖祖墳等等。
政府也多次檢討、多次調整政策,一段時期,李光耀親自兼任教育部長。爲了鼓勵新加坡人放棄方言,把華語說好,他以身作則,放棄了20多年來說得一口流利的福建話,而福建話是他爲了贏得華人選票,38歲後才刻苦學習取得成功的,爲他贏得選票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卻不得不忍痛割愛。
中國的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卻以南方話爲主,而新加坡的華人,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南方,他們各自帶著鄉音來到新加坡,一代傳一代,方言成了最自然的文化傳承,新加坡的華人有各種方言約30多種,常用的有10多種。如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上海話、四川話、湖南話等等,說的人最多的是福建話,不但外地人聽不懂,而且許多話還沒有對應的文字。
用英語爲通用語主要是政治問題,如撤銷以華文爲教學語言的“南洋大學”,當時就遭到有些人的堅決反對;而用普通話替代方言主要問題是“感情問題”,遭到華人一些老人的堅決反對,有人說,都說普通話了,我老了不會說,今後和孫子專門交流感情?
“方言”的三個問題
中國地域廣闊 ,漢語的方言衆多,共有129種方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在實行語言文字改革,一方面推出漢語拼音方案方案,一方面推出簡化字 。要求大家都要“說普通話、寫規範字”。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爲國家通用語言。
新加坡的華人多數來自福建、廣東等地,雖然飄洋過海來到新加坡,但是鄉音難改,基本上還是“各說各話”,這些方言,成爲華人之間交流的“障礙”,造成中國人聽不懂“中國話”。其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成爲“雙語教育”之外的“第三種”語言,加重語言學習的負擔,幹擾“雙語教育”。
二是起到分裂華人社會的負面作用,華人因爲不同方言出現不同幫派,和其他不同方言不同幫派的人,就有了隔閡,只有以普通話(華語)取代方言,讓普通話成爲華人的共同語,華語才能成爲能夠團結華族的語言。
三是“方言”雖然曆史悠久,但是不屬于優良傳統,而是屬于落後過時的語言,逆曆史潮流,最終必然會被曆史淘汰。
講普通話運動的“三大戰役”
從1979年起,李光耀在新加坡開展了“講普通話(華語)運動”,在所有的公開場合,停止說方言,轉說華語。 講普通話運動從第一天起就困難重重。
新加坡人說“方言”的習慣是根深蒂固。從邏輯上說,放棄方言是明智的;但是在感情上說,放棄“方言”是痛苦的。但是新加坡普及普通話是“華山一條路”別無選擇,只有知難而進,“講華語運動”也經曆了“三大戰役”。
第一戰役是:從1979年到1989年第一個10年,有兩個目標:
一是在5年內以華語取代方言,使普通話成爲華族的共同語,使所有的新加坡年輕人、中小學生和大學生及剛離開學校的畢業生,都放棄方言講普通話。
二是在10年內,使普通話連同英語以及馬來語,成爲商店、飯店等公共場合的通用語。
在第一戰役中反對講華語運動的主要有三種人:
1. 堅持講方言的人,由于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他們不願放棄方言,認爲南方人不說北方話,並找出說方言如何如何好的種種理由,甚至說放棄方言就是忘本;
2. 受英語教育者,他們從根本上就不重視普通話(華語),他們認爲,不論方言還是華語,工作中都用不上,都是低層次的;
3. 非華族人士,他們害怕講華語運動如果成功,一是怕非華族會被邊緣化,而且害怕非華族人都要強制學習華語。
第一戰役的宣傳標語是:“多講華語(普通話)、少講方言”(1979、1980);“學華語、講華語”(1981);“在工作場所講華語”(1982);“華人講華語、合情又合理”(1983);
“請講華語,兒女的前途,操在您手裏”(1984);“華人.華語”(1985);“先開口講華語,皆大歡喜”(1986);“會講華語,先講常講”(1987);“多講華語,親切便利”(1988);“常講華語,自然流利”(1989)。
自1981年起,推廣“華語”工作委員會規定:每年10月爲推廣華語月。以便更全面地、更深入地把華語推廣到民間每一個角落。在新加坡的巴士、建築物、報章、廣播、電視上,隨處可以看到鼓勵人們講“華語”的醒目廣告。一些大學也增設了中文系,設立孔子學院。許多中小學校還與中國中小學結爲姐妹學校,交流學習經驗。爲幫助商業人士學“華語”,有的學校還爲企業提供上門”華語“教學課程。
李光耀以身作則,帶頭學習普通話,他還出版了《學語致用:李光耀中文學習心得》,讓讀者分享他堅持學習的心得與經驗。
在這一戰役中,還出台了禁止方言劇和普及漢語拼音兩大硬措施,文化部同時要求電影發行機構逐步減少方言電影片。
新加坡電視台早在1978年就停止播出方言廣告,新政出台後,1979年,果斷把當時很受歡迎的廣東話電視劇《倚天屠龍記》改配成普通話。當時還有一部名叫《敢敢做個開心人》的方言電視劇,全部重新配音,把方言詞全部刪除後才准播放。
1981年,電視台在兩年多時間內,淘汰了所有的方言節目,華語節目全部采用普通話播音,整個轉型比政府規定的時間提前了兩年。
另一項硬措施是普及漢語拼音,首先是要求用漢語拼音來拼寫姓名,避免由來已久的用方言拼寫姓名的混亂局面。教育部從1981年起,所有的小學華族一年級學生,姓名都必須采用漢語拼音;同時建議街道、馬路的原方言的拼音名稱,改成漢語拼音,這項工作現在仍然在進行中。
第二戰役是1989年到1999年第二個10年,重點是推廣華族文化,推廣的對象從藍領轉移到白領。宣傳的標語是:
“華人、華語”(1990);“學習華語、認識文化”(1991);“用普通話(華語)表心意”(1992);“講華語、受益多”(1993);“華語、多講流利”(1994、1995)“講華語、開創新天地” (1996、1997);“講華語、好處多”(1998、1999)。
在英國殖民地期間,一些受過英語教育的高層人士,以講英語爲高尚,講華語爲卑賤,講英語的人是陽春白雪,講華語是下裏巴人,普及華語運動開展後,一些白領正面臨喪失華語能力的危機,他們的地位都很高,是推廣華語工作不易攻克的難關。
在這個階段,重點是強調東西方的文化和諧,掌握華語將是如虎添翼,在豐富的東西文化中無往不利。宣傳上通過輕松、機智幽默的方式,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如邀請他們當講”華語“運動大使,參與華族文化節活動,觀賞華族文藝節目,觀看華語普通話影視片等等方式,在白領階層普及普通話。
本地歌手和企業總裁,也現身作爲電視宣傳片的主角,告訴人們”能用普通話是福氣,別失去”,並倡導講普通話其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通過白領階層的帶動,普通話也登上了大雅之堂。目前,新加坡人在家講的語言已經不再是華語方言,而是華語普通話或英語。1980年,新加坡講普通話的華人家庭只有26%,1988年,講普通話的家庭是69%。
這個階段的目標已順利實現,在淘汰方言的同時,把華語普通話提升爲新加坡的高層語言,與英語並駕齊驅。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階段還推出 《學普通話》的歌謠,這首歌謠由寫過《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的台灣音樂大師翁清溪作曲,孫儀作詞,當時的台灣天後,新加坡媳婦黃莺莺演唱。歌詞爲:
國家要進步,語言要溝通。就從今天起,大家說華語(普通話)。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說華語(普通話)。聽一聽,記一記,開口說幾句。
多親切,多便利。現在一提起”講華語運動“,很多上世紀80年代成長的華人,立即就想起這首運動的歌謠。
第三戰役是1999年到2009年第三個10年,繼承上個10年認識中華文化的工作,繼續強調輕松活 ,使講”華語“成爲跟進時尚的象征。宣傳的標語是:“講‘華語’,好處多”(1999、2000);
“華人、華語、華文”(2001、2002);“能用‘華語’是福氣,別失去”(2003);“講‘華語’cool”(2004-2006);“講‘華語’,你肯嗎?”(2007);“華文,誰怕誰?”(2009)。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新加坡建國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受英文教育不大會講普通話(華語),這些標語都是向年輕人表達出講普通話是自然而時尚的,在全國各地,舉辦了各種華文書展普通話朗誦交流會等等,在2009年講”華語“運動30周年,別開生面地提出的口號“華文,誰怕誰?”以全民互動問答的遊戲來推廣。
這階段的主要特點是:要求講”方言“回潮,民衆要求放開”方言“影視劇的呼聲越來越高。他們認爲,方言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看或聽原聲帶是對作者和演員的尊重,不講方言喪失三代人同堂之樂等等。
李光耀認爲,推廣華語是推石上山不進則退,現在石頭已經推上山了,有人卻要我們把手放開,一放手石頭就會滾回去,豈不是功虧一篑。恢複說”方言“,必然是對學習普通話和英語的損害,我們應該看到華文的未來,而不是方言的過去,全世界許多語言和方言都消失了,這是語言進步的必然趨勢,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
當然,政府並不反對有語言天賦的人有多余的精力學習方言,也不反對在曆史文化研究、文藝作品和地方戲劇裏適當使用方言。
新加坡曾有多個政府官員、議員和大學教授,多次向李光耀建議:認爲普及華語運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適當放開方言了。但是,都遭到李光耀的回絕。
只是在2003年,沙斯病毒嚴重時期,爲了告訴不懂英語、華語普通話的老人究竟什麽是沙斯,才放開福建話、廣東話等地四種”方言“,在廣播電視了播放,正常後又不准播放。對影視作品老人可以在光盤上觀看,仍然不准在廣播電視裏播出,廣播電視上的”方言“節目,經過沙斯病毒期間的回光返照後,終于在新加坡壽終正寢了。
“淘汰方言”給新加坡帶來了顯著變化
“講普通話(華語)運動”給新加坡帶來了顯著的變化,一是在教育上優勢,新加坡學生的成績明顯提高。講華語運動是雙語政策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夠 精通兩門語言再加上“方言”。也就是說,淘汰了“方言”,在學習語言問題上,減輕了很大的負擔,是教育上最大的減負!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其他學科,整體成績得到提升。
1983年,新加坡的中二學生首次參加由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的數學和科學成績調查,當時名列第16位。1995年的調查,無論數學和科學都排名世界第一,後多次調查,均排在第一或第二。
”雙語政策“也吸引了大批的中國留學生,一些中國學生來新後,英語水平迅速提高。一些外國人學華語,不到中國來學,反而到新加坡來學,如美國的國際知名投資家羅傑斯,看到華語未來的發展趨勢,決定讓自己的小孩學習華語,首先在中國的上海學習,發現有”方言“上海話幹擾,經過在港澳台新四地考察後,認爲新加坡學”華語“的條件最好,爲了讓兩個女兒學”華語“,決定舉家遷到新加坡。
二是促進中新關系的發展。中國的崛起,對新加坡的”推廣華語(普通話)運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調動了新加坡人學華語普通話的積極性,”華語“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反過來說,學華語普通話也密切了兩國的關系,中新關系現在是最好時期。
”學‘華語’運動“初期,新加坡許多人質疑學華語普通話的作用,現在都紛紛稱贊政府高瞻遠矚有遠見。
有人認爲,語言是軟實力産生不了經濟效益,其實”雙語人才“在兩國的經濟發展上,也發揮很大作用。1986年,肯德基爲了開發中國市場,委任了一名美籍華人王大東出任肯德基遠東地區總裁,他第一件事就是把遠東總部由香港遷到新加坡,當時有人問他開發中國市場,總部遠離大陸,不是舍近求遠了嗎?王大東的理由竟是,香港人不會說普通話,新加坡人普通話 說得好。表面是遠了,實際上與中國人的距離更近了。
三是文藝上的優勢,新加坡的文藝界人士由于普通話(華語)說得好,他們和中國大陸是無縫對接,有的中國人竟把新加坡的歌手誤以爲是中國人,如新加坡的著名歌手孫燕姿、阿杜、林俊傑等人,在中國的舞台上大顯身手。
四是培訓上的優勢,新加坡是全世界培訓中國官員最多的國家,從1992年開始開辦中國官員培訓班,至今已總共培訓1萬多人。2005年,與中共中央組織部合作開辦公共管理碩士課程,(市長班),培訓基本上采用華語授課。時任中共中央的組織部長李源潮說,新加坡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矛盾、和正在探求的解決辦法,正是我們所需要的。2007年,兩國就培訓高級公務員達成協議,主要針對中國的管理人員。
新加坡的”講普通話、用規範(簡化)字“都是從中國學來的,現在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些新加坡人,普通話說的比中國人還”正規“。
李光耀領導的新加坡的“講華語普通話運動”,是一個改變和重塑整個社會語言環境的浩大工程,它涉及到文化、政治、經濟等等多個領域,社會因素複雜,過程是漫長艱辛。新加坡集中了全國人民的力量,以靈活的、一致的、堅定的意志力來推動,並持之以恒保持幾十年不變, 經過4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使”華語“在家庭中成功地取代了”方言“,講華語普通話的風氣已經不可逆轉,這項”運動“已經成爲新加坡最成功的社會與教育運動。
在《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一書中,李光耀用相當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來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實施”雙語政策“,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從而造就了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形勢。李光耀自豪地將”雙語政策“稱爲“建國基石之一”。
“雙語”甚至多語,已經成爲新加坡人特殊的優勢,在和西方世界以及中國的聯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在語言上的成功經驗,對許多國家處理民族語言問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中國的領導人就曾多次說過,要學習新加坡成功處理多種語言的經驗。
現任總理李顯龍高度評價了講”華語“運動的成果, 李顯龍認爲,“講‘華語’運動”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已達成,但是”運動“仍有繼續推展的價值,不能放棄。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會“一直存在下去”,並呼籲新加坡人繼續支持這項運動。
在李光耀冥誕100周年的今天,“講‘華語’運動”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追溯這項社會運動,自1979年推介以來的發展與影響,使我們更加懷戀 李光耀先生,他對新加坡的兩大貢獻:通用英語 、 淘汰方言,在新加坡推廣了普通話。
作者簡介
田柏強 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 現旅居新加坡。
直播預告
想知道更多新加坡小學的詳情嗎?預約下方直播,帶你了解更多名校的選擇和報名流程!
— END —